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2020-12-03 DeepTech深科技

20 世紀 60 年代,科幻片《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第一次向人們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利用微縮科技進入人體內部修復受損的細胞。隨著科技的發展,該影片裡的很多猜想現在都已實現。

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

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全球新興科技峰會的講臺上,Schuerle 現身說法,分享了自己和她所帶領的團隊在這個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並展望了納米醫療技術光明的未來。

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來源:EmTech China)

對於精準醫學來說,如今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新的技術,來預測病人的發病時間,並且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幹預,而這正是納米醫療技術的核心。

納米醫療技術的尺度非常小。DNA 的寬度大約是 2 納米,而一些納米醫療工具的大小比 DNA 還要小。在這樣微小的尺度下,很多基礎的物理性質都和我們所熟悉的不一樣。以一塊金子舉例,我們所熟悉的金子的顏色,是金燦燦會反光的,然而,納米尺度的金離子卻可以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不同顏色。這意味著,用於醫療的納米機器人和常規的機器人很不一樣。

Schuerle 表示,納米醫療機器人的輸入端是人體和一些外在的信號,經過處理之後,會生成相應的輸出。舉例來說,在輸入端,能夠控制和驅動納米機器人的有磁場、超聲波、溫度、光感等等;而輸出的信息則可以是 pH 值的變化、生物標記物的釋放,甚至是微型氣泡等可以用來表徵疾病的信號。通過處理之後,我們就可以獲得診斷信息,甚至還可以把納米機器人作為一個醫療工具,來進行癌症的診斷和更好的治療。

圖|納米醫療機器人的輸入、處理和輸出過程。(來源:Simone Schuerle)

因此,納米醫療技術是一個交叉融合的學科。它需要化學、生物學、醫藥、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許多領域的通力合作,Schuerle 把這種合作叫做科學的整合。

在癌症治療領域,納米機器人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治療方法精準地實施在癌細胞上。

比如說,有一個病人可能患了癌症。通常,醫生會取一個活體切片,然後對一些特定的酶進行化驗,來判斷罹患癌症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對酶進行測量的方式,是利用一些傳感器。當這些傳感器碰到酶的時候,會釋放出一些標記物,然後這些標記物是可以被探測到的。然而,酶存在於人體內的很多地方,使得這種測量的噪音非常大。Schuerle 研發出了一種納米外殼,可以很好地保護好納米傳感器,把它們精準地送到癌症的病灶。之後,利用磁場的發熱現象,激活並打開這些納米外殼。產生的標記物可以通過尿液排出,然後我們就可以進行檢測。

圖|納米外殼可以保護納米傳感器,把它精準地送達病灶。(來源:Simone Schuerle)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給藥方法中,只有約 1% 的藥物是真正能夠在病灶上起效的。因此,Schuerle 希望可以利用磁控技術,把微型膠囊更好地送到病灶上。然而,由於膠囊的尺度實在是太小了,它在血液、組織裡穿行的阻力非常大。阻力的大小與表面積的大小有關,一個 1 立方米的正方體,它在表面積是 6 平方米。但如果把這個正方體切成無數個大小只有 1 立方納米的小正方體,那麼總表面積會是之前的 10 億倍。由於大小的限制,穿過人的組織去做磁力控制非常難。

Schuerle 利用仿生學,發明了一種特殊的螺旋結構納米醫療機器人。它通過 3D 列印製造出來特殊結構,模擬的是大腸桿菌鞭毛的形態。這種特殊形狀的納米機器人,就可通過磁力的控制,實現在血液和組織裡自由地移動。

相關焦點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Brad Nelson:操縱微米納米級物體的機器人|...
    延續上一次大會的頂級嘉賓陣容,本次 CCF-GAIR 2017 將會迎來更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行業重磅專家。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雷鋒網將陸續放出嘉賓介紹。今天要介紹的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學院,多尺度機器人研究所所長Brad Nelson教授。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走出來的知名中國校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走出來的知名中國校友不少中國學子邁出國門求學,並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遊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知名人物吧~周培源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江蘇省宜興縣人。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能用磁場控制的機器人,未來或讓機器人更加柔性化
    ETH科學家已經開發出可以組裝成二維形狀並受外部磁場控制的立方體形磁性積木。它們可用於軟機器人應用。如果你曾經嘗試過將幾個非常堅固的小立方體磁鐵彼此緊挨放在磁性板上,那麼你會知道自己做不到。現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製造出了立方體形狀的磁性構建塊,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連接在一起以形成二維形狀。科學家將其稱為模塊的新構件不是偶極而是四極,這意味著它們每個都有兩個北極和兩個南極。在每個以塑料3D印刷的模塊內部,有兩個小的常規偶極磁體,它們的相等磁極彼此面對(見圖)。
  • 蘇黎世聯邦理工研發金屬和塑料製成的微型血管機器人
    導 語 READ 由金屬和塑料製成的"微型機器或能通過血管移動並將藥物輸送到體內的特定位置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該方法,他們可以製造小至微米的機器,其中多種材料以複雜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 蘇黎世聯邦理工「非接觸式機器人抓手」問世
    導讀隨著各個行業中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機器人抓爪的要求越來越高。通過使用聲懸浮力,瑞士科學家近日開發出了一種無損傷和無汙染的非接觸式機器人抓手,用於處理高度易碎的物體。近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聲波抓取器,通過聲波懸浮,該抓取器可以在零接觸的情況下拾起和操縱小物體。這使得機器人能夠處理易碎物品,例如精密手錶零件。
  •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用毫米波技術解決「最後一英裡」問題!
    導讀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一種新型調製器。採用這種調製器,通過毫米波形式傳輸的數據可直接轉化到在光纖中傳輸的光脈衝中。創新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電磁場研究所的教授
  • 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介紹
    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德語:Eidgen?ssische TechnischeHochschule Zürich,簡稱ETH Zürich或ETHZ),或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著名高等學府,是瑞士的兩所聯邦理工學院之一,是一所公立大學。
  • 潮科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發可嵌入智慧型手機的緊湊型紅外光譜儀
    長約2cm的晶片,可以精確分析紅外光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緊湊型紅外光譜儀。它小到足以集成在一顆計算機晶片上,但它的性能仍然可以為太空和日常生活應用開闢很多有趣的可能性。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目前研發的納米機器人屬於第一代,是生物系統和機械系統的有機結合體,這代納米機器人可以注入人體血管內,進行健康檢查和疾病治療;第二代納米機器人是直接從原子或分子裝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納米尺度的分子裝置,能夠執行複雜的納米級別的任務;第三代納米機器人將包含有強人工智慧和納米計算機,是一種可以進行人機對話的智能裝置。
  • 直接推送藥物,這款納米機器人能在你的身體內「遊走」
    【獵雲網(微信號:)】1月21日報導(編譯:一晌貪歡)當聽到「機器人」這個詞時你會想到什麼?Boston Dynamics公司(Alphabet 旗下機器人開發公司)的機器狗?軟銀集團的人形機器人?又或者是可以在人體內自由穿行的微型設備?
  • 磁性納米顆粒可以輕鬆去除廢水中的微汙染物!
    現在,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這些有問題的物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使用大量的化學物質,包括化妝品、藥物、避孕藥、植物肥料和清潔劑——所有這些都有助於使人們的生活更容易。然而,這些產品的使用對環境有不利的影響,因為在今天的水處理廠,許多產品不能完全從廢水中去除。作為微汙染物,它們最終會進入環境,給河道中的動植物帶來負擔。
  • 博士生項目——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招募「土壤和沉積物中粘土礦物-有機質相互作用」項目博士研究生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簡稱ETH Zürich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成功研發飛秒雙梳Yb: CaF 2雷射器
    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量子電子研究所物理系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實現了由單個雷射器來創建兩個發射高功率飛秒脈衝的高功率光學頻率梳,為可攜式雙梳狀光源在光譜學和精確距離測量等應用領域鋪平了道路。在過去的四十年中,超短脈衝雷射器使超快採樣技術得以持續發展。將快速且具有周期性的信號與超短光脈衝混合的泵浦探針測量因此也得以廣泛使用。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提出
    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王煜曾在 2018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軟體機器人主要存在三大問題——如何定義軟體機器人系統、如何設計/控制軟體機器人系統、製造軟體機器人系統的材料問題。對於第二大問題,王煜教授認為:我們不可能用鉸鏈和傳感來解決如何從軟體機器人當中產生運動,以及更複雜地怎麼控制運動。
  • 首個可生物降解的納米機器人誕生,用磁場就能控制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周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的張立教授和曼徹斯特大學 Kostas Kostarelos 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推出一款可生物降解的納米機器人,未來可用於診斷疾病或者向人體內輸送藥物
  • 科幻照進現實:植入納米機器人,人類能像《黑客帝國》中一樣下載信息
    前者的代表是走向神壇的「人工智慧」,其基礎神經網絡研究就是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元,讓機器使用神經元之間處理信息的模式來處理信息;後者的代表是「腦機接口」,用信號加工技術將原始的腦活動轉化為數字命令,這樣你就能用「意念」控制外部世界。相較於「人工智慧」在神經網絡方面已照進現實,「腦機接口」則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概念。
  • 更高效、更智能 金銀納米機器人有望成抗癌利器
    天津大學藥學院李楠團隊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通過創新設計,將金銀作為納米抗癌藥物載體,同時也發揮治療作用,研發出更高效、更精準、更智能的新一代納米抗癌機器人。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生物材料》上。惡性腫瘤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威脅生命。
  • 可在人體內消化,能夾蘋果,瑞士洛桑聯邦理工研發的這款機器人厲害了
    該機器人驅動器由明膠甘油複合材料構成,研究人員稱,這是一款可以「食用」的機器人。明膠沒有固定的結構和相對分子量,可溶於熱水,可以在人體內進行消化,這意味著我們離「可食用」的機器人技術又進了一步。 「很多旁觀者認為,我們在做一個奇怪的夢,而且還處於夢的早期階段,還不能徹底地醒悟過來」,在和TechCrunch的交談中,Dario Floreano,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智能研究所的主任表示,「我們承認我們是一個先行者,我們在做一個『吃螃蟹』的事情,這項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戰的。我們的工作是創造一個新的事物,而不是實現某種特定的功能」。
  • 小身材有大作為: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癌症剋星
    這一場景似乎有點像天方夜譚,但現實總有辦法追上我們的想像,而且,方興未艾的納米技術擁有無限的可能。現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研製出了一些微型納米機器人,它們非常嬌小,一個茶匙就能裝下數十億個。工程師們打算將這些納米機器人注射入人體內精微的區域——大腦和心臟內,遞送藥物;檢查身體;甚至進行手術。
  • 用磁場和光遠程控制軟機器人
    受LED光和磁場作用,形狀記憶「抓斗」可以實現抓取、傳遞和放下等動作。sciencedaily網站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依隆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以遠程控制軟機器人運動的技術。該技術可以將軟機器人鎖定在預定位置,然後在光和磁場的作用下重新配置成新的形狀。相關成果刊登於《科學進展》雜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論文作者Joe Tracy說:「軟機器人的可重構性讓我們倍感興奮。通過改變材料的性能,我們可以遠程控制軟機器人的運動——我們可以讓它保持既定形狀、產生形狀變化然後復原。這些變化都是可以重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