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可生物降解的納米機器人誕生,用磁場就能控制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周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的張立教授和曼徹斯特大學 Kostas Kostarelos 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推出一款可生物降解的納米機器人,未來可用於診斷疾病或者向人體內輸送藥物。

研究小組成員來自於香港中文大學,愛丁堡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成果「用於成像引導療法的多功能生物混動磁鐵機器人」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

這種機器人由可生物降解的螺旋藻製成。早在阿茲特克時期(墨西哥古文明之一),人們就曾經將螺旋藻作為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法國研究人員在墨西哥的 Texcoco 湖裡重新發現了這種物質,並且將其包裝起來放上了保健品商店的貨架。

圖 | 機器人工作原理圖解

該團隊發表的論文將機器人的可生物降解性作為一個新概念,不僅如此,機器人上的鐵磁塗層還可以讓研究者微調降解速度。利用磁場,研究人員可以在複雜的生物體內精準遙控機器人。他們還表示,機器人能夠攜帶並釋放出攻擊癌細胞的有效藥物。但是在運動跟蹤,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診斷治療效果上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張教授表示,「我們沒有用複雜的實驗室技術和工藝從零開始製造功能性微型機器人,而是直接採用自然界的智能材料,由於其固有的化學結構,因此具有醫學應用價值。舉個例子,因為這些機器人具有天然的內部螢光性和外部(氧化鐵具備的)磁性,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螢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技術,很容易地在體內追蹤和驅動它們。」

「我們的微型機器人有能力感知與疾病發作有關的環境變化,這使它們有望成為遠程診斷疾病的探測器。我們正在進一步研發這項技術,以便我們能夠微調這種圖像引導療法,同時它也是一項研發多功能微型機器人和納米機器人設備的概念驗證。」張教授總結道。

Kostarelos 教授表示,「創造可以在體內行進的引導式機器人系統,在輸送系統工程領域一直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研究利用了自然界饋贈的一些特徵,如螢光,降解性和形狀。但為了製作出一個微型機器人的概念驗證原型,我們還增加了諸如磁化和生物活性等工程特性。」

「我們還處於發展初期,因為任何這樣的機器人(系統)都需要 100% 安全地降解,或者在完成工作之後被清除出體內或主動排出體外。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我們的工作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可以通過生物降解來實現(清除機制)的例子。這些機器人擁有在人體內難以觸及部位中進行受控作業的潛力,使他們有可能用來進行微創診斷和治療」,他補充道。

相關焦點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採用可降解微生物,把 AI 微納機器人打造成鋼鐵俠    2019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提出,微納機器人的應用瓶頸是其材料的生物兼容性。 這裡的 「AI」 指的是趨磁細菌(AMB-1)和吲哚菁綠納米顆粒(Indocyanine green nanoparticles),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趨磁螺菌作為可降解的一種微生物,安全性很高。同時,不同於目前的微納機器人通過血液循環的被動靶向治療,趨磁螺菌可以自主 「遊向」 腫瘤部位。
  • 用磁場和光遠程控制軟機器人
    受LED光和磁場作用,形狀記憶「抓斗」可以實現抓取、傳遞和放下等動作。sciencedaily網站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依隆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以遠程控制軟機器人運動的技術。該技術可以將軟機器人鎖定在預定位置,然後在光和磁場的作用下重新配置成新的形狀。相關成果刊登於《科學進展》雜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論文作者Joe Tracy說:「軟機器人的可重構性讓我們倍感興奮。通過改變材料的性能,我們可以遠程控制軟機器人的運動——我們可以讓它保持既定形狀、產生形狀變化然後復原。這些變化都是可以重複的。
  • 繞開「恩紹定理」,磁場也可遠程控制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8日報導,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規避了一個有178年歷史的理論,有效消除了遠處會使實驗讀數混亂的磁場,這是科學家們首次以一種有實際用處的方法做到這一點,有望促進量子技術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發展
  • 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
    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細胞  olivia chan • 2020-01-14 14:46:07 來源:前瞻網
  •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長肉的人形機器人
    本論文合作作者,UCSD 納米工程主席 Joseph Wang 說:「活性藥物的傳送是微型機器人最有前景的商業應用」。例如,去年 12 月瑞士 ETH 的研究人員就表明,線形納米機器人可受控靶向殺死癌細胞。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更好了解微型和納米機器人。1. 微型機器人很難移動,更難驅動機器人縮小到微型和納米級兩個關鍵挑戰就是運動和提供動力。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利用微型/納米機器人的大負載能力,它們可以用各種類型的細胞進行工程改造,並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一種策略是使用它們的微型機器人表面作為細胞培養支架,為細胞在運動結構上生長提供機械支持。裝有幹細胞的微型機器人可以在外部旋轉磁場下沿預定軌跡移動(圖5)。
  • 全球首個用青蛙細胞製造「活體機器人」誕生,遭破壞時可自愈
    這是一種由生物細胞組成的可編程機器人,可自主移動。它不是新物種,不同於現有的器官或生物體,卻是活的生物體。科學家將非洲爪蟾的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組裝成了全新的生命體,這些毫米級的異種機器人可以定向移動,還可以在遇到同類的時候 「搭夥」 合併。它們還可以被定製成各種造型,如四足機器人,如帶有 「口袋」 的機器人。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如今,在科學家眼裡,納米機器人實現了一次巨大進步,納米機器人可以在進入人體深層組織後,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嚴嚴實實,人類可以實時控制它們給病變的細胞送藥,或對癌變的細胞進行微手術。這種納米蜘蛛機器人只有4納米長(一納米為一米的十億分之一),比人類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還小。雖然之前的納米機器人也實現了行走功能,但不會超過3步。而納米蜘蛛機器人卻能行進100納米距離,相當於50步。科學家通過編程,讓其能夠沿著特定的軌道運動;這一進展的強大之處在於:一旦被編程,納米蜘蛛機器人就能夠自動完成任務,而不需要人為介入。
  • 我國科學家研製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然而,目前已報導的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都不可生物降解,易在生物體內聚集,無法以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這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洪茂椿帶領的課題組針對這一問題,把水溶性[ZrF7]3-基團和K+離子構成的「軟」立方相無機氟鋯鉀(K3ZrF7)納米晶作為基質材料,通過不同稀土離子的摻雜首次發展出一種可生物體內降解的稀土發光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 食用級材料、可完全降解的機器人可以吃嗎?
    用可食用材料做一隻機器人,大小和外形就和一顆膠囊差不多,這樣的機器人能食用嗎?如果能吃,你對它的期待是怎樣的?Q 爽彈牙、油而不膩、入口即化?等等,好像和機器人的人設不太符。應該是:遇熱自動伸展、可受磁鐵控制,進入體內後不僅會像跳跳糖一樣尬舞,還能將誤吞食的電池取出來!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微納機器人指的是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活體機器人誕生,「五竹叔」要來了嗎?|新京報專欄
    ▲影視劇照資料圖文 | 張田勘不是科幻、不是電影、不是《慶餘年》,全球首個用細胞做成的活體機器人,真的誕生了。活體機器人:計算機編程創造的生命這種不到1毫米的人造生命是由非洲爪蛙心臟細胞(收縮細胞)和表皮細胞(被動細胞)結合而成,具有多種生命特質,如可以在水性介質中移動、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可自行生物降解。
  • 自我治癒,自我降解,全球首個活體異種機器人
    如今,機器人也在以不同形式出現著,它們再也不是我們印象中笨拙的大鐵塊了。今天和米為大家介紹一款活的機器人。近來,美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活蛙細胞設計並組裝了一種活體機器人,其可以自行移動,完成任務並可以在被切割後自行癒合。研究人員稱,這種機器人具有獨特優勢,有朝一日或可用於遞送藥物、清理有毒廢物等任務。
  • 目前的生物塑料「PHA」,它是100%生物可降解的塑料
    作者:黃媂迄今為止,最精細的製造技術也沒有辦法造出形狀規則、大小均一的納米物質,如果想應用這些納米物質,就只能從細菌裡面去提取。生物細胞的特性要是把細胞看作一個工廠的話,它其實完美的契合對於工廠的定義,它是把原料變成我們想要的產品,除了這一點,它還有自己特性:第一點:生物細胞自己能生長和合成。
  • 能用磁場控制的機器人,未來或讓機器人更加柔性化
    ETH科學家已經開發出可以組裝成二維形狀並受外部磁場控制的立方體形磁性積木。它們可用於軟機器人應用。如果你曾經嘗試過將幾個非常堅固的小立方體磁鐵彼此緊挨放在磁性板上,那麼你會知道自己做不到。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於南極和北極相互吸引,因此一個四極構造塊,其兩個南極面向左右,將在其四個側面上吸引一個建築物 塊旋轉了90度,因此其北極位於左右兩邊。基於這一原理,科學家們製作了彩色模塊,其邊緣長度剛好超過2毫米。他們將它們組裝成像素藝術表情符號,以演示模塊可以做什麼。但是,可能的用例遠遠超出了這種頭。
  • 科學家能夠利用磁場操縱藻類機器人 主動追殺癌細胞
    這種生物混合機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將藥物運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從而減少副作用。更有甚者,這種機器人以及它的磁場似乎可以殺死癌細胞。另一個問題是,為這種微型機器人在身體的蛋白質和其他分子迷宮中導航,需要一種控制其運動並觀察其位置的方法。  因此,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的材料科學家張力(音譯)就把目光轉向了磁性和生物有機體。在身體外部產生的磁場可以穿透活體組織而不對其產生傷害,從而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在體內移動磁化的物體。
  • 岸谷納米進軍醫美市場,醫用可吸收生物降解材料或將成為「寵兒」
    由於生物醫學材料可通過組成和結構的控制而使得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耐生物老化,作為長期植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穩定性和物理,機械性能,易加工成型,原料容易得到,因此,受到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關注,生物醫學材料的應用已遍及整個醫學領域。 9月25-27日,2019年Medtec中國展暨國際醫療器械設計與製造技術展覽會在上海隆重召開。
  • 世界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切兩半後還能癒合,霍金的擔心會成真嗎
    技術的發展,智慧機器人也越來越發達。 世界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切兩半剛後還能癒合。這項最新的成果就是活體機器人的誕生。設計這個機器人的科學家之一的Bongard認為,未來我們可以利用類似的機器人進行人體藥物輸送。
  • 首個蠶絲蛋白存儲器誕生 可植入生物體永久保存
    這種存儲技術以生物兼容性良好、易於摻雜功能化、降解速率可控的天然蠶絲蛋白作為信息存儲介質,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作為數字信息寫入方式。到目前為止,團隊已用這種技術準確記錄、存儲和「閱讀」了「家蠶食葉圖」、「空谷鳥鳴曲」等文字、圖像和音視頻文件。8月11日凌晨,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