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能夠利用磁場操縱藻類機器人 主動追殺癌細胞

2020-09-21 科學書屋


幾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夠在人體內部運送藥物或進行手術的醫療機器人——這在1966年的科幻電影《奇異之旅》中並沒有多麼神奇。現在,通過對磁信號的響應,科學家已經能夠操縱螺旋藻——一種微小的植物和食物補充劑——從人體中穿過。


這種生物混合機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將藥物運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從而減少副作用。更有甚者,這種機器人以及它的磁場似乎可以殺死癌細胞。
  

作為一種海藻,螺旋藻看起來就像一個微小的螺旋狀彈簧。在微觀層面,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用杆、管、球,甚至不比細胞大的籠子製造機器人,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在這些微型設備上安裝有足夠動力的電源是一項相當具有難度的挑戰,因為大多數潛在的燃料對人類都是有害的。另一個問題是,為這種微型機器人在身體的蛋白質和其他分子迷宮中導航,需要一種控制其運動並觀察其位置的方法。
  

因此,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的材料科學家張力(音譯)就把目光轉向了磁性和生物有機體。在身體外部產生的磁場可以穿透活體組織而不對其產生傷害,從而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在體內移動磁化的物體。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移動性,能夠快速旋轉的螺旋體無疑是最好的。也就是說加入螺旋藻。「你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這樣一個方便的結構並且表現得非常好,這是很讓人驚訝的。」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Peer Fischer說。他是德國斯圖加特市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智能系統研究所的物理化學家。


幾年前,張力和他的同事曾把海藻作為一種合成微機器人的靈感來源,並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作用。這一次,科學家們決定使用海藻本身。
 

他們需要一種方法追蹤在人體內的機器人,而海藻則能夠產生一種螢光。研究人員於是尋思,他們是否可以通過檢測這種螢光追蹤機器人在身體表面附近的軌跡,然後使用一種常用的被稱為核磁共振(NMR)的醫學成像技術,在身體的更深處追蹤它。NMR通過檢測在成像前提供給病人的磁性粒子來工作。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一步合成法來磁化海藻——用氧化鐵納米顆粒包裹了數百萬個螺旋藻。較長的浸出時間可以實現更多的控制,但是較短的浸出時間卻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容易地檢測到螢光。當機器人對於這種方法來說因太深而無法操作時,NMR仍然可以跟隨機器人的路線,這是緣於後者的塗層。


通過NMR,研究人員觀察到,在磁場引導下,微型機器人在老鼠的胃裡聚集。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師Joseph Wang說:「這是一個進步,你可以在身體內追蹤這些遊泳者。」他正在開發一種不同的醫療微機器人。「它具有生物相容性和低成本。」
  

生物相容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微型機器人會在數小時或數天內降解,這取決於其塗層的厚度;但它不會損害大多數細胞。唯一的例外是癌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的腫瘤細胞,大約有90%在暴露於螺旋藻中48小時後被殺死了。進一步的測試表明,螺旋藻會產生一種僅對癌細胞有毒性的化合物。「殺死腫瘤細胞的行為似乎是一個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特徵。」Fischer說。
  

但是對於全世界現有的6支正在開發這種微型機器人的研究團隊來說,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張力的團隊仍然需要證明他們的微機器人可以攜帶貨物——例如在螺旋體中附著的藥物,並且能夠比服用或注射更有效地傳遞這些藥物。
  

「它還沒有準備好供醫生使用。」Wang說,但他認為再過10年,這項技術可能就已經準備好了。「每個人都想實現這個奇妙的旅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磁場操縱藻類機器人 可穿過身體並殺死癌細胞
    微型機器人會在數小時或數天內降解,這取決於其塗層的厚度;但它不會損害大多數細胞。唯一的例外是癌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的腫瘤細胞,大約有90%在暴露於螺旋藻中48小時後被殺死了。德國斯圖加特市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智能系統研究所的物理化學家Peer Fischer說:「殺死腫瘤細胞的行為似乎是一個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特徵。」進一步的測試表明,螺旋藻會產生一種對癌細胞有毒性的化合物。
  • 【香港醫療】港中文大學發表研究成果,螺旋藻機器人穿透身體殺滅癌細胞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以此獲得啟發,螺旋形狀是否能夠幫助微型機器人在身體內很好的穿行呢?很快,科學家們獲得了肯定的答案。幾年前,Zhang教授和他的同事們用螺旋藻作為靈感,來設計合成微機器人,實驗證明,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行的。這一次,科學家們決定使用藻類本身。他們需要一種方法來追蹤體內的機器人,而海藻本身可以產生螢光。
  • 深潛機器人幫科學家研究死亡藻類碳吸收課題
    作為微小的碳飢餓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層二氧化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突顯這種作用的重要性,科學團隊首次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調查。科學家使用先進的深潛機器人對海底進行了探查,從而研究已經死亡的海藻作為「海洋積雪」落入海洋深處後,海底所能承受的負載能力等等。
  • 香港中文大學:螺旋藻製造微型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現在,香港中文大學材料科學家張立(Li Zhang)團隊通過磁力信號可以操縱螺旋藻在體內遊走,這種生物合成機器人,將以最小副作用的方式實現定點給藥和局部微手術等高難度操作,更重要的是,它和它的磁性塗層似乎還能殺死癌細胞!螺旋藻(spirulina)是一類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絲狀體,看起來像個小彈簧。
  • 科學家治療癌症新方法: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注射液中那些銀色的小東西怎麼可能毀掉機器人的全部智能呢?
  • 靠磁場驅動的微型機器人軍隊, 構建複雜結構之餘還能捕捉酵母細胞
    近日,位於矽谷的SRI國際研究所裡的科學家也研發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微型機器人軍隊:MicroFactory。這是一個製造機器人的蟻群,利用數個半毫米的小機器人構建出令人驚嘆的機器結構。據雷鋒網了解,有專家預測,在不久後的將來,3D印表機能夠讓成群的機器人協同構造更強大、更複雜的結構。
  • 中國科學家發明磁性機器人:由兩顆小鋼珠構成 可操縱液滴進行多種...
    發表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An Li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提議開發一種磁控機器人。該結構具有可調節的結構來分配阻力和確定液滴行為。該機器人能夠運輸、分裂、釋放和旋轉液滴,適用於各種領域和惡劣環境。新的發現為自動控制液滴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在這項研究中,An Li等人想出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在可編程的磁場中,使用帶鋼珠的磁性驅動機器人操縱液滴。
  • 仿白細胞微型機器人可在血管中快速逆行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6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成功開發出一種與白細胞相似的微型機器人,並在磁場的導航控制下實現了在模擬血管中快速逆行,為將來通過微型機器人將藥物運送到患者病灶深處鋪平了道路。
  •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他設計了一種由順序性磁驅動和光觸發的 AI 微納機器人,並將其用於實現主動靶向的癌症治療。 蔡林濤團隊在既往研究之上,選用海洋來源的趨磁細菌(AMB-1)作為模板,利用麥可加成反應將納米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 nanoparticles)光敏劑負載到細菌表面,構建了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AI microrobot),再通過磁場操控和光學觸發,實現腫瘤穿透和光熱消融。
  • 首個可生物降解的納米機器人誕生,用磁場就能控制
    研究成果「用於成像引導療法的多功能生物混動磁鐵機器人」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這種機器人由可生物降解的螺旋藻製成。早在阿茲特克時期(墨西哥古文明之一),人們就曾經將螺旋藻作為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
  • 科學家利用單分子操縱技術觀測DNA複製
    為了避免它,細胞利用幾個信號通路來繞過損傷繼續DNA複製過程。近日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些單分子操縱技術在體外重現了其中的一個過程。相關研究發表在11月30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就提出了這一信號通路,現在通過操縱單分子我們在噬菌體上證實了它。
  • 深海潛水機器人研究「海雪」藻類的碳吸收
    作者:Nick Lavars2020年12月6日RV研究人員部署的機器人將研究藻類在去除大氣中碳方面的作用作為一種微小的嗜碳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支首屈一指的研究探險隊將強調這一角色的重要性。
  • 納米機器人能殺死癌細胞嗎?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注射液中那些銀色的小東西怎麼可能毀掉機器人的全部智能呢?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利用磁場遠程操控軟性機器人,這項黑科技將協助藥物輸送到體內
    最近, 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就設定了這樣的一個空間環境,他們可以在其中利用磁場來控制仿生機器人。該團隊在本周早些時候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著重提到了使用磁場來控制小型軟性機器人預設運動的具體方式,並指出這項技術很可能被應用於包括各類生物醫學應用在內的不同領域,比如可以遠程控制嵌入式泵將藥物輸送到人體中。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癌細胞竟會主動降解MHC-1類分子,難怪T細胞識別不出...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癌細胞有很多小花招可以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殺,比如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免疫檢查點。不過從臨床研究結果來看,靶向PD-1/L1或CTLA-4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能夠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產生響應。
  • 遠程「操縱」磁場
    如果我們能夠按照意願去控制磁場的分布,那將會是一件既美妙又實用的事情。近期,來自西班牙、義大利和英國的幾位科學家就讓這個美夢成真了,他們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使得我們能夠隨意的在自由空間產生和取消磁場。由於自然界的材料磁導率都為正數,因此他的設想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不可能的「負磁導率」,規避了「磁場不能出現在自由空間」。負的磁導率自從2000年左右被杜克大學的D.R.Smith教授在實驗上實現之後,迅速引起眾多物理學、電子信息學、材料學等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注意,並迅速發展出了一門新的交叉領域:超構材料,即利用人工結構實現自然材料不具備的性質的材料。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韓國研究團隊表示: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製造各種外形的微型機器人,並在外部電源下將細胞裝載到微機器人上。據我們所知,還沒有科學團隊報導過利用微型機器人調節神經突排列和神經連接的研究。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載有神經元的 3D 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可通過外部磁場將神經網絡精確傳送到兩個神經簇之間的間隙處,再選擇性地連接神經網絡。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要研究神經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通過化學和電生理方法進行腦功能分析的「體外神經網絡」研究方法。為什麼要在體外研究甚至是操縱神經網絡?原因在於,這種方法可以在儘可能降低外部影響的前提下,在大腦目標位置進行精確的、有選擇性的神經連接,從而測量神經活動、確定神經元的交流方式。當然,它也可以幫助理解受傷或功能出現障礙的神經元軸突再增長。
  • 納米機器人你了解多少?它真的能殺死癌細胞嗎?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