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機器人幫科學家研究死亡藻類碳吸收課題

2020-12-09 cnBeta

作為微小的碳飢餓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層二氧化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突顯這種作用的重要性,科學團隊首次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調查。科學家使用先進的深潛機器人對海底進行了探查,從而研究已經死亡的海藻作為「海洋積雪」落入海洋深處後,海底所能承受的負載能力等等。

浮遊植物等藻類是大自然氣候循環中的關鍵一環,可以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能量以保持生命平衡。這項新的研究探險將集中於已經死亡的藻類,在死亡之後它們會吸收一部分的碳然後逐漸從海洋的上層沉沒到深處。

澳大利亞南極項目合作夥伴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菲利普·博伊德(Philip Boyd)教授表示:「海洋中的微小藻類與陸地上的森林一樣,負責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當它們死亡時,這些微小的富含碳的顆粒像就像雪花一樣緩慢地落到海床上。我們利用最新的影像傳感器讓我們對海洋生物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調查,幫助我們了解海洋如何存儲碳而感到興奮。有點像天文學家,原本一次只能研究一顆恆星,現在突然能夠以三維觀察星系」。

這些先進的傳感器系統將安裝在浮遊生物中,該浮遊生物沉入南大洋深處以對藻類成像。結合研究船的觀測結果和衛星測量結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深度的藻類密度,進而加深我們對科學家所謂的「碳泵」或碳從碳氫化合物中轉移的理解。

Boyd 教授表示:「我們剛剛開始了解生物碳泵的工作原理,但是我們知道它有助於消除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四分之一),在航行期間,我們將部署一隊深度潛水的機器人浮標和滑翔機,這些浮標和滑翔機使用新型的生物光學傳感器來「拍攝」不同深度處的藻類密度。當它們返回海面時,這些浮子將立即通過衛星將其數據傳回給我們。這是我們測量海洋生物碳吸收能力的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深海潛水機器人研究「海雪」藻類的碳吸收
    作者:Nick Lavars2020年12月6日RV研究人員部署的機器人將研究藻類在去除大氣中碳方面的作用作為一種微小的嗜碳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支首屈一指的研究探險隊將強調這一角色的重要性。
  •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美德等國科學家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用硫酸鐵粉末施肥可大量繁殖海藻,而且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能夠以有機碳形式有效地沉入深海。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8日報導,科學家們於2002年1月開始在南極附近海域進行了此次長達數周、規模空前的實驗。他們在南緯50度和60度區域選擇了兩塊水域施加了"鐵肥"。北部海域缺乏矽酸鹽,富含硝酸鹽,而南部水域富含矽酸鹽。
  • 這種「個人固碳」裝置利用藻類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它被設計成可以安裝在辦公室裡,並最終安裝在城市各處的屋頂上,它可以從大氣中捕獲相當於一英畝樹木的碳。而且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原型在工作。在生物反應器內部,藻類起作用。超級巨人工業公司(Hypergiant Industries)執行長兼創始人本拉姆(Ben Lamm)表示:「藻類的驚人之處在於它非常便宜,而且容易生長——它需要的核心是陽光、二氧化碳和水。」
  • 南冰洋巨型冰山在海洋藻類固碳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通過浮遊植物生長等生物、化學的綜合效應過程所實現的固碳量佔海洋固碳總量的
  • 手把手幫你擺脫藻類困擾
    ,NO3,NH4等)及有機物都能被其吸收轉換成能源。如果不幸有生物死亡所產生的汙染也相當得驚人。 而這些高養分的有機汙染物往往是各種藻類的最佳食物來源!但是缸內那麼多生物又不可能不餵食,所以按需少量多次的循序投餵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這樣可以讓缸中的有益菌群的分解速度與餵食量平衡,自然就不會有多餘的食物留給藻類們了。
  • 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
    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400倍  Emma Chou • 2019-09-19 10:00:58 來源:前瞻網
  • 俄羅斯學者開展碳和矽納米顆粒對海洋環境的潛在危害研究
    研究證實,納米管和納米纖維可以破壞海洋中廣泛存在的微型藻類的細胞,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雜誌上。    目前,塑料及其複合材料在世界經濟各領域的應用每年都在快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碳納米管市場將增長到56.4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一倍多。
  • 海洋藻類固碳原理發展
    十一種大型水生植物固碳能力研究[J]. 南方農業,2018,12(13):14-17.[2] Murakami M,Ikenouchi M.藻類光合固碳的研究技術與解析方法[J]. 海洋科學,1999,6:37-41.
  • ...鯨類,氣候,碳元素,藻類,二氧化碳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
    基金組織表示,鯨類的平均壽命約為60年,有些種類甚至能夠存活200年之久,在其漫長的一生中,鯨類會不斷在體內積累碳元素。大型鯨類更是如同可以遊動的巨型樹木,能將數噸的碳儲存在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體內。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鯨類則會帶著體內的碳元素一起,沉入海底深處,將碳元素在海底能夠封存幾百甚至上千年。
  • 科學家繪製出更精準放射性碳定年曲線
    據外媒報導,得益於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展開的放射性碳定年重大重新校準工作後,人們對古代歷史的看法將變得更加清晰。這項為期7年的全球研究使用了來自各種來源的近1.5萬份樣本,並由此繪製出了全新的、更精確的校準曲線從而能夠更加精確地測定55000年前的物體年代。
  • 碳14變革性發現:科學家曾被當做殺人犯,下水道汙物研究助獲諾獎
    碳原子作為死亡時間標記的發現幾乎為所有科學領域做出了貢獻,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這個革命性的突破研究在當時卻差一點就夭折。環境研究員約翰·馬拉在最新出版的《熱碳: 碳14和科學革命》中高度評價了碳-14的發現。《熱碳》以化學家馬丁·卡門的非凡故事開始。卡門出生在加拿大,父母是俄羅斯移民。
  • 溫室效應發生也許與人類活動無關,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有自己的調控法則
    而這樣的海底碳量大釋放的現象是地球固有的周期性事件,中國科學家經過和歐洲科學家的合作,他們整理了五百萬年各大洋的碳同位素記錄,提出碳同位素長周期是全大洋共同特點的假說。他們發現每過40-50萬年,地球海洋的碳量就有一個周期性的變化。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池塘浮遊藻類培養關鍵技術節點
    藻種適宜溫度範圍是10℃到32℃,最適宜溫度是25℃到28℃,極限溫度是34℃,超過34℃以上1個小時基本全部死亡。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水體中藻類的生物量隨著水溫降低逐漸變少,並通過萎縮、休眠的方式度過不良環境,因此低溫天氣培藻應選擇低溫藻種如硅藻類小環藻等,溫度達到20℃可以選擇小球藻或其他綠藻。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水溫越高,藻類繁殖速度越快,因此可以選擇低溫藻種以到達快速繁殖的目的。
  • 深潛海底10909
    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劉燁瑤說:「這再次證明了我國載人深潛器有能力挑戰萬米深淵,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我國又『潛』進了一大步。」
  • 藻類作為生態系統恢復的博弈者
    最近的研究進展使藻類得以利用,通過清除有害水華、通過藻類土壤改良劑減少肥料的使用探索藻類應用的廣度,這些應用可以幫助恢復生態系統,同時減少碳排放和水汙染,以及規模。大規模生長藻類是一項困難而又資本密集的工作。目前已鑑定出數千種藻類,可用於生產生物聚合物、健康、個人護理、食品、飼料、營養、農業等領域的許多潛在產品。
  •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17:50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鄭詣先、Chen-Ming Fan、Minjie Hu
  • 作業幫與教育部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課題研究
    10月26日,作業幫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共同啟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的課題工作。據悉,本次課題研究將匯聚百位一線骨幹教師,聚焦新課程新教材,探索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教育優質均衡,持續優化學生們的學習體驗。信息技術影響教育、改變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 科學家們通過改變藻類微生物的光合作用過程,製造了氫氣
    正常情況下,藻類細胞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這項研究改變了活藻細胞的含糖結構。通過光合作用,這些藻類產生了氫氣,而不是氧氣。氫是一種中性燃料,它是未來的能源,氫擁有許多可能的用途。現在,科學家們製造氫氣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大家都在尋找一個足夠清潔的過程,而利用藻類細胞的特殊光合作用反應將幫助人類以無汙染的過程產生清潔能源。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