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魚先養水」,養水的關鍵則是培藻。培藻能夠提高池塘溶氧、吸收絡合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同化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調節酸鹼度、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遊動物,為苗種提供優良餌料、增強養殖動物抗病力、抑制有害藻類、底生絲藻繁殖、營造良好水色和合適透明度等等。培藻的目的是將有益藻類培養成優勢種群,構建一個平衡穩定的藻相。影響培藻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藻種、光照、營養、溫度、酸鹼度、水體硬度等等。
一、藻種
在自然水體中,藻類種類豐富,根據對水產養殖是否有益,分成有益藻類和有害藻類兩種類型,常見的有益藻類主要有小環藻、小球藻、四球藻、柵藻、針杆藻等,有害藻類主要包括三毛金藻、剛毛藻、微囊藻、念珠藻、水綿等,有益藻類和有害藻類屬於相互競爭關係,因此可通過定向培養有益藻類來控制有害藻類的數量。消毒藥和殺蟲劑使用不當、池水放置時間過長、進水濾網過密、絲狀藻類(青苔)過多等都會導致藻種缺乏。新開挖池塘中的藻類數量和種類較少,需補充外來新鮮藻種以利於快速培藻。培藻時要注意根據養殖品種和養殖階段選擇不同類型的藻種進行擴培。
二、光照
光照是影響藻類生長最重要的生態因子,對藻類的光合作用速率、自身物質合成、藻體顏色、細胞形態和生長繁殖都有重要的影響。不同藻類對光照強度、光譜和光照周期的需求存在差異,藍藻和綠藻對光照需求較高,通常分布於養殖水體表層,而紅藻、硅藻、褐藻對光照的需求較低,能夠利用綠、黃、橙等短波光線,可在深水中生活。在一定範圍內,藻類的生長速率隨著光照持續時間延長和光照強度增強也相應提高,因此要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培藻。
三、營養
營養因子是藻類生長和增殖的根本。不同藻類的營養需求不同,可以選擇合適的營養素定向培養有益藻類,以達到控制有害藻類的目的,藍藻、青苔、裸藻、三毛金藻、甲藻均可以通過定向培藻的方式加以控制。在養殖水體中,限制藻類生長的營養因子主要有碳、氮、磷,其最佳比例是2∶2∶1,其次就是鉀、矽、微量元素等。根據藻類水色變化,適當補充碳源,改變水體的氮磷比,從而達到培養優勢藻類的目的。在選擇肥料時要注意,無機肥見效快,但是肥效不持久,而有機肥培藻肥效持久,但是見效緩慢,因此可以採用無機肥和有機肥搭配使用,少量多次。
四、溫度
溫度是藻類生長繁殖重要的影響要素,調控藻類細胞內酶的活性和水體中營養物質的溶解,影響藻類生命活動,決定藻類的生長發育和分布。不同藻類對溫度的適應性存在一定差異,可以根據季節、溫度情況來擴培不同類型的藻種。藻種適宜溫度範圍是10℃到32℃,最適宜溫度是25℃到28℃,極限溫度是34℃,超過34℃以上1個小時基本全部死亡。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水體中藻類的生物量隨著水溫降低逐漸變少,並通過萎縮、休眠的方式度過不良環境,因此低溫天氣培藻應選擇低溫藻種如硅藻類小環藻等,溫度達到20℃可以選擇小球藻或其他綠藻。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水溫越高,藻類繁殖速度越快,因此可以選擇低溫藻種以到達快速繁殖的目的。
五、增氧
在培藻過程中需要適當的進行增氧。藻類中有很多不能遊動的,需要開動增氧機,對水體進行相應的攪動,才能夠讓池塘中的藻體不斷變換位置,同時使池塘水體受的光照和池塘的水溫均衡,加強池塘中營養素的均勻分布,使池塘中所有的藻都能夠均勻的發生光合作用和吸收營養,保持藻活力、促進藻體的均勻生長和繁殖。與此同時,開動增氧機能夠補充池塘碳源、提高水體的碳含量,而且會加速池塘中氧氣迅速擴散,避免出現局部溶解氧太高的現象。增開增氧機,能夠有效提高池塘溶氧,加速水體中有害物質的分解。
六、硬度
水體的硬度與藻類生長代謝密切相關。總硬度是指水體中鈣離子和鎂離子含量的總和,鈣是藻類細胞壁的重要組成成分,對蛋白質合成代謝和碳、氮、磷的吸收轉化具有重要作用。鎂是葉綠素的關鍵組成元素,直接影響藻類葉綠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速率。不同類型的藻類對鈣和鎂需求不同,水體鈣離子和鎂離子的缺乏會抑制藻類生長。當水體硬度過低,總硬度小於10mg/L,可以用磷酸二氫鈣或石灰石粉來提高水體的硬度,確保培藻順利進行。
七、解毒
養殖水體環境汙染、消毒劑、殺藻劑、殺蟲劑使用不當、藥物殘留嚴重且時間過長,都是導致藻種大量死亡、藻種缺乏或抑制的重要原因。通常不同的毒素應該選擇不同的解毒藥品,例如養殖水體餘氯、重金屬超標可採用硫代硫酸鈉、腐殖酸鈉或EDTA解毒,硫化氫、可溶性有機質、氨氮含量過高都可以全池潑灑有機酸進行解毒,水體中菊酯類、有機磷類和藻毒素含量超標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鈉或有機酸進行解毒。池塘發生中毒,可以先進行解毒,再重新引進20釐米深新鮮藻種的水,進行培藻工作。
八、微生物
微生物能夠及時分解轉化池塘中各種有機物質,為藻類生長提供足夠的營養,並且能夠淨化水質。目前水產養殖過程中常用微生物製劑包括複合芽孢桿菌、乳酸菌、硝化細菌、光合細菌、EM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製劑的使用應該根據池塘透明度適當調整,當水的透明度低於30cm,應及時補菌;當透明度高於50cm,需要進行肥水,應適當減少微生物使用頻率。活菌製劑使用過多,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營養,影響藻類繁殖。當池塘水色過濃、有害藻類過多時,不宜進行全池殺藻,可以採取局部殺藻並解毒,再使用光合細菌、EM菌或複合芽孢桿菌,可有效控制藻類的過度繁殖。做到藻相、菌相、有機質間的平衡,有利於保證水環境穩定。
九、酸鹼度(PH)
水體酸鹼度(PH)與藻類生長密切相關,對藻類細胞內酶活性、營養物質吸收、藻種類型組成以及分布都有重要的影響。水體PH通過調節不同形態無機碳分配關係及碳酸鹽平衡系統來影響藻類的生長 。不同藻類的PH適應範圍有所差異,即使同一屬的兩種藻PH適應範圍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別。藻類可以在PH範圍4-10進行生長,最適宜PH範圍是6.5-7.5。水體PH異常會損傷藻類細胞,影響藻類細胞代謝,水體PH過低,會增強水體重金屬毒性,抑制硝酸還原酶活性,導致藻類缺氮,可採用生石灰進行調節,而PH過高會導致水體中礦物質及營養元素被吸附沉底,不能被藻類吸收,可以潑灑有機酸來降低PH。
十、敵害生物
池塘中敵害生物過多,會大量攝食藻類,嚴重影響藻類的生長繁殖,要注意及時清除。敵害生物主要有浮遊動物、雜蝦、雜魚、雜蟹等。雜蟹、雜蝦可以潑灑氯氰菊酯進行殺滅,雜魚可以使用茶粕(5-10千克/畝)來殺滅,浮遊動物可以潑灑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殺滅,消滅敵害生物後,必須使用有機酸解毒後才能進行培藻。
十一、水位
培藻池塘水位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水位不宜過高也不能過低,一般水位保持在1.2米左右。在春季水溫較低,藻類光合效率低,因此水位不宜過高,以保證池塘整個水體裡大多數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由於在培藻過程中,通常需要進行機械增氧,因此水位不能過低,以保證藻類足夠生長空間,避免增氧機打水導致水體渾濁,影響藻類生長和繁殖。
十二、水體渾濁
水體渾濁和懸浮物過多都會導致光照不足和營養物質被懸浮物吸附不能釋放,影響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繁殖。水體渾濁可以採取部分換水或全池潑灑沉澱劑,如腐殖酸鈉、聚合氯化鋁、硫代硫酸鈉等,吸附沉降水體中懸浮物質,提高水體透明度,再進行施肥培藻。
作者:羅金強,單位:重慶市潼南區農業農村委員會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