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常見的幾種水色
1.茶褐色水色
這是養殖生產中理想的水色,池水浮遊植物以單細胞硅藻、隱藻為主,各種生物的組成比較平衡,而且生長旺盛,繁殖迅速,所以天然餌料的質量與數量都好,另一方面,由於溶氧高,生物的代謝廢物少。
2.黃綠色水色
這是養殖生產中第二種理想水色,池水浮遊植物以單細胞硅藻為主,綠藻次之。形成優勢種時,水體pH值適宜,氨態氮和亞硝酸鹽含量較低或無,浮遊動物只有少量的枝角類、無節幼體、纖毛蟲和輪蟲,水質清爽,池角不產生浮膜。
3.淡綠色水色
這是養殖生產中的第三種理想水色,池水浮遊植物以單細胞綠藻、裸藻為主,水體透明度適宜,水質的各項理化指標均正常,水質清爽,池面沒有浮膜。
4.藍綠色水色
這是養殖生產中應儘量避免出現的水色,池水浮遊植物中大量的多細胞藍藻繁殖形成絕對優勢種,而且密度較大,水質渾濁,水體透明度較低,池塘下風處水錶層常聚集有大量的同樣顏色的懸浮泡沫。這種水對生產不利。
5.紅色水色
這也是養殖生產中應儘量避免出現的水色,池水濃淡分布不勻,成團成縷。水中以枝角類為主,浮遊植物量很少,溶氧量很低,水體一般較瘦,嚴重時水面顏色泛紅,水體pH值偏低,亞硝酸鹽偏高。這種水色對生產極為不利。
6.灰色水質
這也是養殖生產中應儘量避免出現的水色,這種水色在溫暖季節出現表明水質已惡化,大量的浮遊生物剛剛死掉。
二、幾種常用池塘水質調控技術
養殖池塘水質調控的常規方法有合理施肥、調節水位、科學增氧、定期攪動塘底、施用改良劑和採用生物方法等。
1. 合理施肥
施肥應貫徹抓兩頭(春秋兩季水溫低時多施有機肥料)、帶中間(夏季水溫高時施用無機肥料)、重施基肥(以農家肥為主,要施得早、施得重)、巧施磷肥,以磷促氮的原則,通過「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看魚狀況)施肥技巧,採用有機與無機肥結合的方法合理進行施肥,可保持養魚水體處於「肥、活、嫩、爽」狀態。
農家肥不能直接使用,(人的糞尿、牧畜的糞尿、廚餘垃圾(剩菜剩飯)和廄肥、綠肥、堆肥和漚肥)因為農家肥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病菌與病原菌,最好要用益富源糞便發酵劑發酵後使用,發酵方法;1噸糞便發酵劑+玉米面或麥麩200-300公斤+5公斤益富源糞便發酵劑發酵3-5天即可。
合理施肥要點:
(1)根據池塘的溶氧量和浮遊植物的量來施肥。根據漁業水質標準(GBll607-89),連續24小時中16小時以上溶氧必須大於5mg/L,其餘任何時候不得低於3mg/L;浮遊植物的數量主要是通過透明度來判斷,正常透明度應在25~30cm。
(2)施化肥時,要注意磷肥和氮肥的使用比例。理論上有效形式的氮磷質量比應為7.2∶1。施磷肥時,水體pH以中性偏鹼為好,否則易造成肥效損失。施生石灰後,應隔10~15天再施磷肥。水體渾濁,含懸浮物及粘土顆粒多時,不宜施磷肥,可施用明礬(硫酸鋁鉀)或食鹽等無機鹽使粘土膠粒凝集沉降。磷肥最好與有機肥一起漚制後使用,有利於提高肥效。有機肥料必須腐熟後施用,一般用益富源糞便腐熟劑。
(3)施肥時間:一般在晴天上午8~10時為宜,無風、悶熱、陰雨天不施肥。
2.加注新水
調節水位這是調節水質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池塘水要求「春淺、夏滿、秋勤、冬深」,即春季池水較淺0.8~1.2m,淺水可有效吸收太陽光增溫;夏季池水要深達1.5~2.0m左右,特別在高溫季節一定要保持更高水位(但不宜超過3.5m),深水可有效降溫,但超過3.5m會導致深層水缺氧;夏秋季要勤加注新水,可有效調節水質,一般在6~9月份,每7~10天加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加一次,每次加水20~30cm;冬季池塘水深宜2m以上,深水可保溫防凍。具體操作時要根據池水肥度,魚群浮頭情況和池塘滲漏情況而靈活掌握。發生泛池時,緊急注水是最實際、最有效的辦法,而當池水惡化時,大量注水或大量換水(池水1/3~1/2)也是一個改善水質的有力措施。
3、 定期攪動
塘底土池養殖時,每7~14天攪動塘底一次,降低塘底還原性物質,提高水體溶氧。攪動塘底應在天氣晴朗和有風的時候進行。
4、 科學增氧
提高水體溶氧水中的溶氧狀況是影響養殖魚類生長速度、餌料係數高低的重要因素。溶氧管理被認為是養殖水質管理的中心環節,可採取以下措施提高水體溶氧。
(1)適當擴大池塘面積:達10~30畝,增大受風面,增加溶氧。池水不宜過深,低於3.5m,一般以2~3m為宜,防止下層缺氧。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保持池底淤泥厚度15~20cm。
(2)殺滅過多浮遊生物:浮遊動物用0.3~0.5ppm敵百蟲殺滅,藍藻、浮遊植物用0.7ppm硫酸銅殺滅。
(3)施用化學增氧劑:雙氧水500mL/畝,過氧化鈣或過氧化鎂2~2.5kg/畝。
(4)開啟增氧機械:科學合理使用增氧機,可以促進水體對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發有毒氣體,調節水質。
5.生物方法
調節水質池塘中混養羅非魚與藍藻鬥爭、培植水生植物及有益藻類改善水質條件。通常種植的水草有苦草、水花生、水葫蘆、輪葉黑藻和金魚藻等。高溫季節在池塘內適量投放水花生、水葫蘆等,覆蓋面一般為池塘的5%~10%,可淨化水質,遮蔭降溫。當然,那些活的微生態製劑如益富源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益富源水產專用菌種等,也可以認為是生物方法調節,它們對淨化水質,優化水域環境有著良好的效果。
6.常見水質調控方法
(1)藻類過度繁殖調控:藻類過度繁殖時,先用沸石粉或底質改良劑處理,再用微生物製劑來降解水中的有機物,從而有效的控制藻類的繁殖。也可採用絡合銅或CuSO4殺滅藻類,魚池水體用量0.5g/m3左右,施用CuSO4後應當大量換水(換水量1/2~2/3),或全池潑灑後增氧2小時,視水質變化3天後可再施用1次,可有效控制藻類過度繁殖。
(2)pH值的調控:水體pH值不良時應及時施用益富源水質淨化劑、底質改良劑、益富源益生菌製劑、肥料或抑藻劑來調控藻相和藻量,或者施用酸性或鹼性物質直接調節水體pH值。
(3)水體中氨氮超標的調控:正常養殖水體中氨氮一般不超過0.2mg/L為宜,規模養殖水體因投食量大,排洩物及殘食增多,蛋白質經分解生成的含氮物質隨之增多,可導致水體中氨氮超標,輕則影響正常生長,重則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水體中超標氨氮的調控措施如下:
① 水深1m,使用沸石15~20kg/畝和活性碳2~3kg/畝,可吸附部分氨氮,益富源水產專用菌液每畝1公斤,混合潑灑,用食鹽17公斤/畝,阻止氨氮及硝酸態氮繼續入侵魚體血液。② 使用微生物製劑,如用光合細菌、益富源EM原液等活菌劑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ppm,每隔20天左右潑灑一次。
③使用增氧劑增氧,如潑灑雙氧水500mL/畝,過氧化鈣或過氧化鎂2~2.5kg/畝;使用氧化劑,用次氯酸鈉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0.3~0.5mg/L,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5~10mg/L。
④中毒得以緩解後,應對水體加施消殺劑(如溴氯海因)進行殺菌,以防止病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