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是水體的顏色,不同水體,所含溶解色素、腐殖質、懸浮微粒、透明度、氮磷鉀含量及有效輻射吸收作用等不同,形成適合不同藻類群體生存和繁衍的生態環境,在太陽下就呈現不同的水色 。藻類群落的胞形狀、大小、適應性分布和體色是水色的重要內容,是水體環境質量的外觀表現,在環境保護和水產養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藻類已經成為水環境評價的一個重要生物指標。藻類對水色具有重要意義 』31,但關於二者之問關係的專門研究報導卻很少見,本文綜述了藻類對水色的影響以及不同水色中的優勢藻類群落,使人們詳細了解藻類和水色的關係,為識別水色和管理水質提供幫助。
1 水色的內涵
水色是自然光中不同光質穿透水體達到懸浮物質表面後反射的顏色,分真色(True color)和外表色(Apparent color)。其中以浮遊生物對水色的影響最大,一般意義的水色主要是浮遊生物的顏色,又稱之為藻色,俗稱「綠藻水」。不同光質的光穿透能力不同,在可見光的連續光譜中,其波長由大到小依次為:紅一橙一黃一綠一藍一靛一紫。其頻率則是由小到大,穿透能力亦由小到大I4 J。通常波長較長的紅、橙、黃光在幾米深處就很容易被水體吸收掉;波長較短的綠、藍光等能透入水體深處,這些光被水體的懸浮物質漫反射回到人眼中,構成肉眼可見的水色。
2 水色與藻類的關係
藻類是水體中的一類主要懸浮物質,不同藻類除了葉綠素外還含有各自的特徵色素,色素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漫反射不同而使藻體看起來具有不同的顏色:藍藻除了葉綠素外,還含有藻藍素和藻紅素,對藍綠光的吸收少,故為藍綠色;綠藻含葉綠素較多,亦含葉黃素和胡蘿蔔素,對綠光只少量吸收,大部分以漫反射形式反射出去,看起來呈綠色。大多數紅藻雖含葉綠素、藻藍素等,但以藻紅素的含量佔優勢,對紅光只能少量吸收,藻體通常呈紅色,如紫菜、石花菜。褐藻除含葉綠素外,還含有類胡蘿蔔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因而呈現褐色。不僅如此,不同藻類由於對自然光的選擇性吸收因而在水體空問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對紅光吸收較少,對綠、藍、黃光吸收較多的部分紅藻,生活於紅光難以到達,而綠、藍、黃光能到達的較深海水中(有的種可生活在深達100 m處);綠藻對綠光吸收較少、對紅光和藍紫光吸收較多,而生活於包括紅光在內各種光均能到達的淺水中。這種不同藻類的分層分布,有利於充分利用陽光和空問,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機制;同時不同藻類種類和數量的空間分層分布使水體具有各種各樣的水色。
一般情況下藻類類群是水色的表徵,不同水色下的藻類群落結構不同;而藻類生活在一定的營養中,水體營養狀況是水色的重要影響因子 J。硅藻在氮磷比為10:1時快速繁殖I6,易成為優勢種,形成茶褐色水色;綠藻在氮磷比為3~7:1時繁殖最快,易成為優勢種,形成綠色水;而其它單胞藻和大型藻類在氮磷比1:1時會快速生長形成一些不良水色。水體的營養水平影響藻類的生長繁殖,進而影響水體浮遊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導致水環境中優勢種群的差異,從而影響水色。此外所有影響藻類生長繁殖的因子對水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用,如溫度、光照、pH、鹽度、水體底質和溶解氧等 J。
以下介紹幾種典型水色及其優勢藻類:
(1)水體淡綠色或清澈見底,透明度在50 cm以上,清澈見底,水中浮遊生物種類和數量都很少,有時出現使魚類難以消化的藻類,俗稱「瘦水」;這樣的水體適合觀賞、娛樂和作為飲用水水源,但不適宜養殖生產,養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餌來改善其水質。
(2)水體茶褐色或綠豆色,水中溶氧豐富,透明度在25 cm~40cm之間,俗稱「嫩水」。水體浮遊植物種類較多,以硅藻門、綠藻門藻類為主,易被魚類攝取,而且,硅藻是許多水生動物及其幼體的優質餌料,硅藻大量繁殖時,水色呈黃褐色,該種水色是養殖的上好水色。需要注意的是硅藻對水體變化的適應能力弱,當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硅藻就會大量死亡,水色也隨之變化。且這種水色對於養殖和觀賞娛樂場所都是較好的水質表徵。
(3)綠藻繁殖較多時水色呈鮮綠色,綠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淨化水體的作用;綠藻對水環境的變化適應性較強,以綠藻為主的水體是較穩定的,是養殖者所期望的水色。但浮遊生物過量繁殖,水色太綠(如黃綠色、藍綠色、墨綠色、灰色或混黃色,渾濁),導致透明度下降(在20~25 cm之間)。黃綠水中藻類主要以綠藻門藻類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類;黑綠水出現在天氣較熱時的水體下風處,其藻類數量較多,以裸藻門的藻類(如雙鞭藻、棘刺囊裸藻等)為主;水體優勢種群是不易被魚類攝食利用的藻類,對養殖不利,說明水色已老,這種水俗稱「老水」;需要及時換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製劑全池潑灑來控制池水中綠藻的數量。此水質若不及時注水、換水,會因缺氧變壞;部分藻類的死亡分解使水體散發異味,影響水體的景觀質量。這樣的水體需要不斷補充新水,一般每周衝水一次,以改善水質。
(4)當水溫升高時,在水體四周(尤其在下風處)的水面上浮有一層翠綠色的浮膜,水體透明度低。此種顏色的水體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藍藻(主要種類為銅綠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藻類)和綠藻(主要是衣藻),該水色是水質老化的標誌。藻類會大量死亡並向水體釋放有毒物質,麻痺魚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時還會造成魚類死亡。所以,當發現水體這種水色後,應立即用硫酸銅(使池水的硫酸銅濃度達到0.5 ppm)化水後全池潑灑或根據實際情況在下風處用硫酸銅(使池水的硫酸銅濃度達到0.7 ppm)化水後半池潑灑來殺死這些藻類,並將底層池水抽出,以免對魚類造成危害。
(5)水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紅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且藻類在水中分布不均勻,出現的藍綠色或綠色的雲層及塊狀、絲狀現象,即為「水華」;這是水質惡化的象徵,俗稱「壞水」;含有大量甲藻門、藍藻門的藻類,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甲藻大量繁殖時水色呈醬油色,水體透明度減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質變壞的標誌。如不馬上換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魚類死亡。
(6)灰白色水,藻類大多被浮遊動物當作餌料攝食,水體中浮遊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數量較多,當浮遊動物的繁殖達到較高密度時會與魚類競爭氧氣,引起魚類浮頭,同時還影響魚類的正常攝食與生長,應該想辦法清除。金藻、硅藻、隱藻和甲藻的細胞呈褐色或褐綠色,水色幾乎是褐色、褐綠色或褐青色;而藍藻、綠藻、裸藻的細胞呈綠色,其水色接近綠色。但不能因此簡單地認為水色和藻類類群間具有必然的對應關係,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首先,同一門藻類在色素組成上雖然有其共性,但還有特殊情況,如藍藻門種類一般呈藍綠或灰綠,而有些種類(如顫藻、席藻中的某些種類)因含較多的胡蘿b素、葉黃素和藻紅素而使細胞呈黃褐、紅褐和紫色等顏色;裸藻通常呈綠色,但血紅裸藻細胞內有大量血紅素而呈紅褐色;也有些藻類因具囊殼被甲,使水呈現其殼、甲的顏色。此外,同一種藻的色素組成可以因生活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特別是藍藻和綠藻當種群的增長達到指數增長末期時,常因養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他環境變化而使細胞出現「老化」現象,這時葉綠素減少而類胡蘿b素和葉黃素增多,使藻體發黃呈褐色;各種藻類對光照條件的適應而改變顏色的現象更是廣泛存在。因此判斷水色不僅要根據不同藻類種類和顏色,且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3 水色與養殖的關係
漁業上水質優劣的標準是「肥、活、嫩、爽」,這四個字各有其確定的與藻類相關的生物學內容:
(1) 「肥」 指水色濃,藻類數量高;其定量指標是透明度25 cm~35cm和浮遊植物20 mg·L~~50mg·L一。
(2) 「活」指水色和透明度經常有變化;包括日變化和周期性變化,日變化就是所謂的「早青晚綠」、「早紅晚綠」以及「半塘紅半塘綠」等;周期性變化指這種水色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和重複性。「活」意味著藻類種群處在不斷被利用和不斷增長,處於繁殖旺盛期;也就是說池中物質循環處於良性狀態。觀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華,這種鞭毛藻類的遊動較快,有顯著的趨光性。白天常隨光強的變化而產生垂直或水平遊動,清晨在上下水層中分布均勻,日出後逐漸向表層集中,中午前後大部分停留在表層,下午又逐漸下沉分散,9點和13點時的透明度可相差好幾釐米。當這種藻類群聚於水體的某一邊時,就出現所謂「半塘紅半塘綠」的情況;「活水」是養殖的適宜水體。
(3) 「嫩」指水色鮮嫩不衰,容易消化的浮遊植物多,大部分藻體細胞來老化,水肥而不老;所謂老水主要有兩個特徵:1水色發黃或發褐色;2水色發白。水色發白或發褐色的情況是藻類細胞衰老死亡的宏觀表現,所謂的老茶水(黃褐色)和黃蠟水(枯黃帶綠)屬於此類。水色隱約發白,主要是微型藍藻滋生導致的,這種水的特點是pH很高(9~10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氐於25~20 cm),白天隨著濁白程度的加強,鹼度迅速下降;水色發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氫鹽不斷形成碳酸鹽的結果。與此同時,pH的升高有利於微型藍藻的增殖增長。
(4) 「爽」指水質清爽,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不低於20 cm,藻類含量一般在100 mg· 以內。透明度很低的原因可能是浮遊生物量極高,或藍藻佔優勢(集中表層),或是泥沙和其它懸浮物過多。過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餌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質循環不暢所致。綜上所述,良好水色的生物學指標包括:透明度不低於20 ccm,藻類濃度20~100 mg·L一;硅藻、隱藻等較多,藍藻較少;藻類種群處於生長期;浮遊生物以外的其它懸浮物不多。當然由於地域環境的差異,不同地方的水色應該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不可一概而論。
4 水色的調節和水質控制
不同水體對水色有不同的要求,養殖水體希望水色「肥、活、嫩、爽」,公園水體則需要清澈透明,娛樂休閒中心水體不僅要清澈,還要求色彩鮮活,與其它景觀協調一致等。對於不同的水體需要採用不同的調節控制方法,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調節手段:
4.1施肥
施肥可促使藻類繁殖,改善水色。養殖水體大都要施肥,施化肥的池塘,其水色由開始時的黃褐色逐漸轉變為黃綠色,再轉為嫩綠色,最後呈現藍綠色。其原因是化肥的使用促進硅藻和綠藻的大量繁殖,使水體出現黃綠色;此後隨環境變化硅藻和綠藻的優勢地位讓位給鞭毛藻,出現嫩綠色;最後藍藻成為水體優勢種群,水色轉變為藍綠色。施有機肥的水體,水色由黑褐轉為黃褐,再變為茶褐,最後呈現紅褐;最初水體硅藻佔優勢,呈現黃褐色,當硅藻衰退,隱藻、硅藻、甲藻佔優勢時,呈茶褐色,之後裸藻及原生動物出現,而硅藻銳減,水色便變為紅褐色。同樣道理,施牛糞的,水色為淡褐色;施豬糞的呈醬紅色;施人糞的為深綠色;施雞糞的為黃綠色。施肥改變水色的根本原因在於水體的肥力狀況決定了藻類的生長繁殖情況和水體的優勢種群,並對藻類種群的演替方向施加潛在的影響。
EM菌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廣泛認可。但是EM菌發酵好的原液使用起來成本較高,而且經過廠家經銷商長時間儲存,菌的活力也會下降。近幾年市場上比較受到養殖戶歡迎的是EM菌菌種。養殖戶購買回去後可以自己擴培。自己發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來成本低,而且現發酵的的菌液數量多活性好。那麼在選擇EM菌菌中的時候大家要關注菌種的好壞。一般而言,判斷菌種好壞有一個最簡單的指標pH值。因為EM菌種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較低說明乳酸菌含量豐富,也就意味著整體的EM菌活性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種,如果可以達到3以下就算是質量特別好的EM菌種了。
4.2 注水
添換新水可延緩和防止水質老化;景觀水體富營養化後可更換新水保證水色清澈,養殖水體也可以通過更換一定量的新水來調節水質和水色。但實質上換水只是將汙染轉移到另外的地方,不能真正除去水體的多餘有機質。
4.3 接種
需要為水體營造某種水色時,可以定向接種某類或某些藻類,並添加一定的營養物質促使這些藻類大量快速生長,得到期望的水色。此外可以向景觀水體接種適量的微生態製劑來調節水質,改變水體的營養狀況,從而得到藻類種類和數量較少的清澈水色。
4.4抑制
利用生存競爭規律來抑制某些有害生物生長繁殖,通過種植大型觀賞植物可以使景觀水體的水色得到較好控制。
4.5施藥
潑灑工業用硫酸銅以殺死藻類,效果很好;死藻沉於池底,用清淤機或吸泥泵等機械清除;此外使用絮凝劑等化學物質使浮遊藻類沉澱也是較好的手段。
4.6 工業處理
利用新興的水處理技術,如氧化塘、人工溼地等技術與水體配套,淨化水體的富餘營養物質,抑制藻類的生長,控制一定的水色。
5 結語
不論是養殖生產還是環境保護,水色都是水體理化性狀的一個綜合表徵,是水質好壞的一面鏡子,對水色的科學合理判斷離不開對水體藻類的觀察分析。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研究不同水色中藻類群落的發生發展演替規律將有助於正確認識和處理水汙染問題。
(文章來源:好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