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個人固碳」裝置利用藻類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2020-12-05 藻類生態鏈

只需將其插入辦公室的hvac系統,並開始清除空氣中的排放物。

[照片:hyperiant industries]

來源:ADELE PETERS

將來,你的辦公室可能會在複印機和冰箱旁邊有一個額外的設備:一個藻類生物反應器。它被設計成可以安裝在辦公室裡,並最終安裝在城市各處的屋頂上,它可以從大氣中捕獲相當於一英畝樹木的碳。而且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原型在工作。

在生物反應器內部,藻類起作用。超級巨人工業公司(Hypergiant Industries)執行長兼創始人本拉姆(Ben Lamm)表示:「藻類的驚人之處在於它非常便宜,而且容易生長——它需要的核心是陽光、二氧化碳和水。」因為藻類比樹木生長得快得多,它也能更快地吸收碳;該公司估計,這種設備可以優化藻類捕捉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可以從空氣中吸收約兩噸碳。

該公司並不是第一家設想用藻類淨化城市空氣的公司。一幢德國建築已經使用藻類覆蓋的立面為自己供電。但通常為航空、太空探索和國防行業的公司創造人工智慧驅動技術的Hypergiant,看到了利用機器學習製造更高效、可廣泛部署的充滿藻類的設備的機會。

(照片:Hypergiant行業)

在探索了如何利用公司的技能應對氣候變化後,該團隊在內部接手了這個項目。「作為一個新興科技公司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工作,所有這些超級有趣的事情,我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機會,但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一些研發實驗室的時間集中在一些最大的挑戰,」拉姆說。

該設備的第一個版本,目前正在運行,是3×3×7英尺。這是一個在室內工作的封閉系統,與暖通空調系統相連,以降低室內的二氧化碳水平,釋放更清潔的空氣。這個封閉的系統還使研究小組有可能研究藻類如何生長——通過傳感器監控從光、熱、pH值到生長速度和氧氣輸出的一切——以及如何調整該系統,使其在室外屋頂的不同條件下工作得最好。「有了第一代Eos,我們可以精確控制藻類環境和生命周期的各個方面,」他說。「這是一個光生物反應器,但也是一個實驗平臺。我們將利用這個平臺更好地了解在受控環境下最適合生物質生產的環境,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如何為我們將在野外遇到的各種環境條件設計反應堆。」

由於這個55加侖的裝置產生藻類,它可以被收穫並用於生產食品、化肥、化妝品甚至燃料等產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許多將藻類生物燃料轉化為持久業務的嘗試都失敗了)。該公司希望根據當地需求,使用不同尺寸的設備。一些產品,如燃料或肥料,可以在現場使用。對於其他產品,藻類需要在其他地方收集和處理。

這需要重新思考更大的系統。Lamm說:「通過種植藻類來吸收碳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且僅靠幾個分散的生物反應器是無法逆轉氣候變化的。」「為了使這個工作,我們需要方法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地方性的開端,分散式供應鏈,然後搭建起這項工作與其他項目有可能極大地改變生產消耗品的方式,加工,運輸,和消費,尤其是在我們的人口中心。我們希望城市、公司和個人採用這項技術,不僅因為這是正確的做法,而且因為它比其他替代方案更便宜、更實用。」

該團隊目前正在構建能夠自主監控和運行生物反應器的行動應用程式。該公司的目標是利用該項目展示藻類作為解決方案的潛力。因為它有一個新的部門為城市提供智能技術,它計劃與城市合作,採用生物反應器和其他智能基礎設施。但它也想讓這個設備足夠簡單和低成本,任何人都可以自己製造一臺,而且它正在制定DIY計劃,將於明年發布,這樣人們就可以在家裡製造生物反應器了。拉姆說:「我們正在努力讓更多的人選擇如何在自己的社區發揮作用。」

相關焦點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段麗茜)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冷卻、加壓,直接引入薇藻養殖光生物反應器,反應器內的微藻在生長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以上。目前,中石化石家莊煉化分公司以煉廠二氧化碳廢氣為碳源的「微藻養殖示範」進行一年多來,達到了減排固碳的實驗目的。
  • 海洋藻類固碳原理發展
    藻類光合固碳的研究技術與解析方法[J]. 海洋科學,1999,6:37-41.光生物反應器內CO2傳輸與微藻固碳性能強化[J]. 中國環境科學,2018,38(10):3967~3974.[8] 藍藻光碟機固碳合成乙醇技術的發展回顧和未來展望[J]. 生物產業技術,2018,04:68-73.
  • 南冰洋巨型冰山在海洋藻類固碳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 科學家發現固碳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8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日研究人員9日報告說,他們在研究鋰空氣電池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為緩解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這項研究由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兼日本筑波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教授周豪慎領導,論文當天在美國細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雜誌上發表。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水體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冬春季海水低溫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碳匯期」。碳在海流的作用下不斷被帶入深海,在深海長期儲存,達到固碳的效果。 深海封儲固碳是另一種固碳的有效方法。
  • 真核浮遊植物具強大固碳能力
    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和其他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藍綠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故有別於真核細胞。
  • 深海潛水機器人研究「海雪」藻類的碳吸收
    作者:Nick Lavars2020年12月6日RV研究人員部署的機器人將研究藻類在去除大氣中碳方面的作用作為一種微小的嗜碳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支首屈一指的研究探險隊將強調這一角色的重要性。
  • 微藻不起眼 固碳立大功
    或者說,深埋的二氧化碳會不會洩漏。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科技部長蔣敏華也曾表示,按目前的技術計算,碳捕捉成本約在200元人民幣/噸,而實際處理加工至進行商業應用的程度,每噸還需增加150元投入。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針對工業的集中排放,研製了一種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實現微藻生物固碳,並且利用副產微藻連續溼式生產生物原油的技術,為碳捕捉以及捕捉後的碳處置尋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 微擬球藻擁有獨特固碳能力——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來的是燃料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點燃了璀璨的人類文明,也決定著人類未來走向。  目前,人類所利用的能源大部分仍然來自化石燃料。2017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儲存量分別為1.14萬億噸、1.71萬億桶和187萬億立方米,分別僅能維持153年、50.6年和52.5年的全球生產需要。
  • 蔣高明:大力發展固碳型生態農業
    其中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提高到15%;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水平減少40%~45%。 工業節能、植樹造林、草原恢復等,被公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其實,農業和農村的碳減排貢獻也不能忽視。
  • 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原標題: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據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郭洋)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中,
  •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簡述空氣膨脹製冷法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簡述空氣膨脹製冷法 ,「12vugqc」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深潛機器人幫科學家研究死亡藻類碳吸收課題
    作為微小的碳飢餓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層二氧化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突顯這種作用的重要性,科學團隊首次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調查。科學家使用先進的深潛機器人對海底進行了探查,從而研究已經死亡的海藻作為「海洋積雪」落入海洋深處後,海底所能承受的負載能力等等。
  • 諾貝爾獎團隊將空氣中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燃料
    (原標題:南加州諾貝爾獎團隊成功將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甲醇燃料)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專家介紹,目前,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的東北草地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的研究已經進入到樣品數據分析階段,2015年將完成該項目總結。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定位於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於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
  • 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
    自19世紀初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會吸收熱量,導致我們現在所知的全球變暖效應。二氧化碳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的燃燒,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大部分。它大約佔總量的72%,而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比例分別為18%和9%。自1950年以來,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00%以上。
  • 成都固碳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成都固碳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0-01-18 09:43:41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餘葉 評論:條    [名詞解釋]    生物固碳: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
  • 科學網—揭示藍藻光合固碳關鍵酶的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空氣捕獲二氧化碳成本大降—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碳工程公司 本報訊 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並利用它製造合成燃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人們可以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的二氧化碳分子,而不是通過化石燃料向大氣中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這項技術是很昂貴的——根據最近的估計,捕獲每噸二氧化碳大約需要6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