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通過浮遊植物生長等生物、化學的綜合效應過程所實現的固碳量佔海洋固碳總量的10%。
海洋中的浮遊植物主要指浮遊藻類,而藻類是地球上固碳固氮的重要生物,一旦死亡或被其他海洋生物吃掉,往往會帶著所吸收的CO2一起沉入海洋深處,從而發揮有效的固碳作用,這對減緩全球變暖非常重要。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75張衛星圖像,這些拍攝於2003—2013年的圖像顯示了南大洋漂浮有巨型冰山的海域。研究人員重點觀察了這些海域海水顏色的變化——這是海洋表面浮遊植物繁盛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研究人員發現,從冰山附近一直延伸至數百公裡的範圍內存在生長活躍的浮遊植物帶,提高的浮遊植物生產力直接影響海洋的碳儲存,並且即便冰山「漂走」,原本所在海域內的這一現象還能持續至少一個月。其原因很可能為冰山融水中含有豐富的鐵以及其他營養物質,這有利於海洋浮遊植物的生長,並最終提升了該海域的固碳能力。以往的研究表明,來自冰山的海洋營養物質對浮遊植物吸收CO2的貢獻相對較小。但該研究表明,巨型冰山可能在南大洋碳循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南大洋海域20%的固碳量與冰山融水有關。如果巨型冰山崩解融化繼續加劇,其對碳循環的負反饋作用可能將更大。
(來源:《氣候變化動態》 責任編輯: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