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2021-01-18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本報記者 寇江澤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攝於2020年10月)。  樊甲山攝(人民視覺)

開欄的話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標承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

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張國斌說,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作為林業和草原工作者,他既感到責任重大,也感到使命光榮,「目前,圍繞新目標,我們正從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科學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研究制定方案、落實具體目標」。

森林固碳是減緩氣候變化的主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當前,減緩氣候變化有兩大主要途徑:一是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即減排;二是保護修復森林、草原、溼地等,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固碳。

「就像銀行存儲現金一樣,森林可以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存儲二氧化碳。」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介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以及火災、病蟲害、採伐等,也會導致森林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碳匯。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碳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朱建華介紹,森林固碳利用自然過程,不需要很高成本,同時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生態效益。

我國高度重視森林碳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早在2009年,我國就提出,到202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又於2015年提出,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近年來,我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保護天然林,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截至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超過4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已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2030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的目標也已提前完成。」張國斌介紹。

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

專家指出,森林固碳速率與其年齡組成密切相關。一般森林按照年齡可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幼、中齡林的固碳速率相對較快,而成、過熟林由於生長速率下降,對碳的吸收和釋放基本平衡。

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在減少的大背景下,我國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和植被恢復,目前我國森林整體處於以幼齡林和中齡林為主的階段,生長較為旺盛,有助於提高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強度,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多重舉措中作用顯著。」朱建華說。

中國科學院2018年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

國家林草局配合生態環境部,結合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對碳匯情況進行了系統測算。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目前我國的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7到8億噸。

在我國新的氣候行動目標中,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量從45億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億立方米。「經過測算,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億立方米,相應地可以多固定1.6億噸二氧化碳。」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表示, 完成新的目標,我們要付出很多努力。

除擴大森林面積,還要提升質量、科學保護利用

如何完成新的森林蓄積量目標、增加森林碳匯能力?朱建華建議,擴大森林面積,還需提升森林質量,科學保護利用。

「根據評估,我國森林覆蓋率最大潛力有可能達到28%—29%,目前可用於造林的土地還有約3000萬公頃,再加上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土地,總共還有4000多萬公頃土地可以用來擴大森林面積。」朱建華說,我國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90多立方米,要加強森林經營,採取森林撫育等措施,建立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要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減少毀林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減少火災、病蟲害等導致的森林死亡和森林退化,這也是增加森林碳儲量的重要路徑。」朱建華表示。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向國際承諾的一項重大事務,我們將把國土綠化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起來。」劉東生說,同時林草部門還將提升草原、溼地碳匯,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開欄的話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碳中和 資料來源:氣候變化研究進展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攝影/章軻說起碳減排,多年來,人們將主要精力放在高碳行業的壓減、改造和提升上,比如壓減煤炭消費總量,淘汰鋼鐵、水泥、建材等產能,能源轉型和打造低碳產業上,而對於碳匯的關注度很少。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重慶發布森林生態系統情況報告 森林碳儲量近6億噸
    重慶發布森林生態系統情況報告 森林碳儲量近6億噸   中新網重慶3月18日電(郭晉嘉 楊皓)記者18日在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通過對重慶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調查分析,探明當地現有森林總碳儲量已達59788萬噸,位居全國前列。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對標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達到45億噸的峰值、美國在2007年達到59億噸左右的峰值,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將達到106億噸左右,是歐盟的2.4倍,美國的1.8倍;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歷經6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有30年。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這是繼9月22日,習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做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後,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第二次重大表態。內容更加具體,指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艱巨。12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了2021重點任務,就明確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來支持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原標題:實現碳中和目標?   這是在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後,所出臺的一系列二氧化碳排放嚴管措施之一。
  • 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樊甲山攝(人民視覺) 開欄的話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標承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 生物能源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石油石化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北方採暖在嘗試「以氣代煤」「以電代煤」,交通領域在探索「以電代油」「以氫代油」……一種能源被替代,可能不是資源的枯竭,而是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或替代。  碳中和不等同於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銷措施。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成為石油公司的不二選擇。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報告指出,河北省等6個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重點省份和42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站的野外監測結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的物質量為:涵養水源183.27億立方米/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萬噸/年,釋放氧氣3214.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452.62×1022個/年,吸收汙染物102萬噸/年,滯塵1.4億噸/年。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根據《巴黎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方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較工業化前水平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 碳中和目標確立 2021年風電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在2020年9月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計劃的基礎之上,習近平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000591,股吧)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兩次重要講話,兩次強調我國要「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並兩次提升相關政策規劃目標,體現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態度,也體現了我國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方向上的政策決心。核電和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同屬低碳清潔能源。中國核電以「核電+新能源」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與我國碳中和目標相統一,深度契合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戰略,有利於公司發揮核心競爭優勢,不斷做強做優做大,為我國實現碳中和願景目標作出貢獻。
  • 生態環境專家周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機遇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要求今後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採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成為必然。對此,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開始的主攻目標,並協同完成『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這個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的機遇,從產業角度來說,高耗能產業不能發展,氫能、綠色能源等可以大發展。山東要早布局,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佔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