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2020-12-05 騰訊網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

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這意味著,中國能源轉型速度將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十四五」期間必須嚴控煤電規模。這是因為,煤電是中國碳排放最大的領域。同時由於中國還處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電氣化將成為各行業的主要脫碳手段。再加上電力是技術上最容易脫碳的部門,那麼電力需要在各行業中做最早達峰的排頭兵。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基於碳中和目標,提出了一個電力系統脫碳路線圖:到2025年達峰,2035年之後碳排放快速下降,2050年實現近零排放,2060年要達到負排放。這就要求,「十四五」期間,煤電總裝機必須達峰,而且控制在目前的11億千瓦左右。

現存的煤電裝機角色也將發生改變,在未來可再生能源佔據主導的電力系統中,其調峰調頻、輔助服務等功能將愈發突顯。

煤電規模亟待嚴控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得依靠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

目前,煤電仍然穩居我國第一大能源。

截至2019年底,全國煤電裝機高達10.4億千瓦,佔全球總裝機一半;2019年煤電發電量4.56萬億千瓦時,佔全國發電量比重達63%。

煤炭是碳排放強度最大的化石能源。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煤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3%,是未來減碳的最大主體。

近幾年來,外界一直呼籲應嚴控煤電發展,但是目前我國對煤電的發展政策,卻是時緊時松,未能真正抑制住煤電的無序建設衝動。不僅如此,在新冠疫情下,許多地方為了拉動投資、刺激經濟,在煤電行業虧損面高達50%的情形下,仍逆勢上馬一批煤電項目。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也連續三年放鬆了中國煤電風險預警。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2023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結果,33個預警地區中,紅色地區從2021年的17個,2022年的8個,減少為2023年的3個。紅色預警是一個約束性指標,表示煤電裝機明顯冗餘、系統備用率過高,不能核准和開工建設新的省內自用產能。

袁家海發布過一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各開發階段(在建、緩建、停建、封存、核准、核准前開發和宣布)煤電項目的容量共計4.13億千瓦。如果全部完成,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裝機規模,佔全國現有煤電裝機量的40%,給實現碳達峰目標增加了很大阻力。

從一個能源企業中長期發展角度來看,發展煤電項目也並非明智的選擇。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煤電行業日子並不好過。由於電力市場過剩、新能源競爭衝擊、高煤價低電價「兩頭擠壓」等多種因素疊加、長期綜合作用,煤電企業接連虧損,負債率高企。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在《中國「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研究》給出過預警,當前開始每新增1億千瓦煤電機組,不僅將增加超過3000億元資產損失,同時會導致2030年前將累計減少清潔能源裝機約3億千瓦。

可再生能源補缺

嚴控煤電裝機規模,以後的增量用電需求如何滿足?能源安全如何保障?

目前業內普遍預計到2025年、2035年我國將新增用電需求1.8萬億、2.4萬億千瓦時左右。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在報告中給出了具體結論,認為若在2025年前不再新增煤電,並在2035年前逐步退出1.9億千瓦裝機,新增需求和煤電退出缺口可全部由清潔能源滿足,清潔能源發電量年均增速僅需達到6.8%,低於2015年來10%的增速,完全可以實現。

該機構認為,其中「十四五」風電和光伏裝機有望達到2.9億千瓦、3.2億千瓦,平均每年新增風電裝機5800萬千瓦、光伏6400萬千瓦,合計為1.22億千瓦。這些風電和光伏新增裝機加上其他清潔能源新增裝機,將完全可以滿足「十四五」新增用電需求。

從國際經驗、技術儲備以及行業發展階段看,清潔能源完全可以成為真正的主力能源。

近期,國家氣候中心聯合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學、國網能源研究院等幾家機構共同做了一個研究,結果表明,預計到2050年如果中國國內風電裝機達到25億千瓦、光伏裝機26.7億千瓦,按照全國小時級的電量互動平衡,不需要儲能和需求側響應,僅靠風光就可以提供全國67%的電力電量需求,同時棄風棄光率比率不到8%。

未來,風電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將在成本、環保等方面,以壓倒式優勢讓煤炭等化石能源加速退出。

煤電未來如何定位?

但是煤電加速退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對整個電力系統而言,隨著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高速增長和煤電的不斷退出,將從局部地區開始逐漸形成一個新能源電力高佔比的電力系統。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11月2日舉行的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劍波認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電力總量充盈與時空不平衡矛盾突出,新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安全的矛盾突出,將對電力系統的市場機制設計、規劃設計、生產管理、運行控制帶來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提供靈活性輔助服務的煤電就派上了用場。郭劍波認為,可以通過調整煤電區域性功能定位,從電量型電源向電力電量型電源轉變,充分發揮自身基礎電源的優勢,通過提供靈活性服務來提升新能源消納。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也認為,在碳中和目標下,煤電未來的定位應該是,總量逐步減少,功能向調節性電源轉變。煤電裝機2025年達峰11億千瓦後,逐步減少至2035年9.1億千瓦、2050年4億千瓦左右。煤電將主要發揮輔助服務、保障靈活性和可靠性等作用。

在嚴控規模的同時,煤電存量機組優化改造,也是實現我國煤電清潔高效發展的重要舉措。2019年底我國共有8.9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佔全部煤電機組的85%。袁家海建議,「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剩餘具備條件的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對於不具備條件的煤電機組適當採取「上大壓小」的方式進行替代,進一步降低煤電平均供電煤耗。

為更快實現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加速煤電退出,還需要市場機制設計與配套政策完善。如在電力市場基礎上引入碳市場。

袁家海表示,未來在電力市場基礎上引入碳市場,充分發揮現貨市場競價規則的作用,進一步完善省間交易機制,打破僵化的利益分配格局,做大跨區輸電的「盤子」,實現在更大範圍內的資源調配與電力互濟。

充分發揮現貨市場競價規則的作用,碳市場將提升煤電發電成本,從而倒逼落後的低效煤電機組的競爭性淘汰。碳排放有了成本,燃煤機組出力必將減少,而水電、風電和光伏出力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碳市場+電力市場」會拉高邊際出清機組報價,發出價格信號,吸引更豐富的需求響應、儲能等靈活性資源進入市場,系統發電的碳排放總量將不斷減少,最終以市場為驅動力實現脫碳。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在於「十四五」期間加快完善碳市場機制建設。

2020年11月初,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全國碳排放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的徵求意見稿。鄒驥提醒,當下碳市場交易制度還有不少有待完善的空間,包括需要明確碳交易總量控制,提高違法成本等,但當務之急是在「十四五」期間先做起來,在實踐中尋找優化的解決方案。

/ END /

相關焦點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兩次重要講話,兩次強調我國要「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並兩次提升相關政策規劃目標,體現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態度,也體現了我國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方向上的政策決心。第三,上文說過,在未來一年內,全球主要經濟體均會參與到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來,尤其是歐盟和美國當前都非常重視碳中和,所以在當前貿易摩擦反覆的大背景下,推動碳中和、發展新能源就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新一輪全球化的突破口,意義重大。在這三個深層次意義的驅動下,實現碳中和必然會成為我國長期國策,具有政策持續性。1、中國核電收購中核匯能!布局新能源!
  • 文在寅: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文在寅表示:「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韓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排名第12位,年度碳排放量為全球第7。
  • 碳中和目標確立 2021年風電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在明確的碳中和目標之下,風電發展迎來了強確定性。據新華社消息,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受水資源和碳中和雙重約束 黃河流域煤電選擇艱難
    全球性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研究發現,受限於水資源約束,黃河流域的煤電廠要同時滿足水資源保護和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重目標,面臨著兩難的境地。煤電發展導致水資源過度開發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黃河流域的煤炭儲備量佔全國總量的50% 以上。中國目前產煤規模最大的三個省份(內蒙古、山西和陝西)皆位於該流域內。
  • 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碳中和目標將為國內帶來...
    2020年,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9家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全球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的指標結構基礎上共同撰寫了首部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者團隊來自氣候、公共衛生、生態、地理、環境工程、經濟和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
  • 「一語道破」碳中和背景下,中國廣核「勇闖未來」!
    刻不容緩的能源轉型下,在受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的光伏和風電領域面前,我國的核電行業未來有多大的增長空間?核電的發展潛力巨大在清潔能源中,相較於生物能和水能等其他清潔能源,光伏、風電和核能是全球利用範圍最廣、技術較為成熟,且增長速度較快的能源。為了加快減排力度,全球多國均列出了減排遠景目標。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這是繼9月22日,習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做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後,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第二次重大表態。內容更加具體,指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艱巨。12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了2021重點任務,就明確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來支持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 實現「碳中和」: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在我國能源替代的地位
    2020年,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到2030年,中國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何為碳中和?粗淺的解讀就是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增量,與每年消減的二氧化碳量為減量,增量與減量相互低消持平,叫「碳中和」。
  • 全球哪些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
    編輯丨國際能源網 聶汐兮 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了本世紀後半葉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將其轉化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無碳未來的願景。根據ClimateNews網站匯總的信息,以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的目標。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
  • 《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加速電氣化與可再生電力可助中國邁向碳中和...
    央廣網上海12月2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上海峰會上發布了《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報告詳細討論中國邁向碳中和目標的可能路徑,其中包括中國工業和公路交通等領域加速電氣化,並加速部署可再生電源等零碳電源。 「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碳中和目標將為國內帶來健康和經濟雙重紅利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蔡聞佳對《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做解讀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的蔡聞佳對《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做解讀時表示,中國近年來的政策轉變已經驗證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能顯著改善中國人群的健康水平
  •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中國核電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中國核電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2020-11-19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度】汙水處理廠碳中和運行潛力待挖掘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目前,我國汙水處理規模體量巨大、消耗能量多,碳中和(汙水處理低碳運行與能源消耗自給自足)在未來汙水廠中的運行中將成為一大趨勢,其對推動行業的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受限於汙水行業技術水平低等諸多因素限制,我國目前尚未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碳中和」汙水廠。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其最重要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為實現這一溫控目標,全球逾20個國家宣布要實現碳中和。四、碳中和國際趨勢繼中國提出要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後,多國競相公布碳中和目標時間表。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
    趁著周末有空,特意查了一些說法,做個努力跟上時代的中年人~~~~~~~~~1.啥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通過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去除量,或完全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淨零排放。2.誰讓碳中和火起來?   哈,習大大在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有這麼一段話: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植萬億棵樹:應對氣候變化 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樹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佳的碳捕獲與碳封存載體,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風險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推動再造林的遠大目標與行動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指導並開展大規模植樹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最優方案之一。科研結果已證實,結合樹木的碳捕獲潛力在地球上合理的土地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是以最低成本實現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 1.5℃內的最佳途徑之一。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原標題:實現碳中和目標?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在未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CCUS 技術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