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2021-01-08 騰訊網

麥電網訊: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視頻講話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這是繼9月22日,習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做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後,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第二次重大表態。內容更加具體,指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艱巨。12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了2021重點任務,就明確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來支持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實現碳減排、碳中和不能靠一兩個行業、一兩個國家解決,要靠全行業、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然而,作為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仍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是十分艱巨的。如何兌現這兩個莊嚴的承諾?汽車行業要如何配合?近期在相關能源行業論壇上,四位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圍繞我國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兩大目標,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來源:汽車百人會微信公眾號;ID:ChinaEV100;)

要實現碳中和,主要要在能源碳排放減少方面努力

圖 |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從能源轉型和碳中和角度發表了觀點。據了解,杜祥琬院士主持開展了我國第一個可再生能源戰略研究,最早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觀點。

杜院士指出,能源轉型既是中國的事情,也是全球的事情。人類文明形態進步與能源革命緊緊聯繫在一起,200年前化石能源煤油氣的利用,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階段。但工業革命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和能源不可持續問題。現在,非化石能源的進步,正在推動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

能源的技術進步與破解資源匱乏是能源結構轉型的兩個驅動力。當前,我國正處於能源結構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下一步將要繼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依靠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走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第三階段。杜院士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的快速增長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粗放的增長、偏重的產業、偏低的能效和高碳的能源結構,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和進行能源革命是必然的,是革命性的創新。

國內碳排放按照行業來說大概電力行業主要是火電佔41%,交通行業主要是油品佔28%,建築和工業大概佔31%,要從這幾個方面降低碳排放、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國要從目前的能源結構走到碳中和還是不容易,杜院士認為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提能效降能耗,尤其是在建築、交通、工業等領域;第二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要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第三是增加碳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主要是森林碳匯,並努力研發碳捕捉技術。

能源革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途徑

圖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圖片攝於202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認為,能源革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一條途徑,能源革命最核心的內容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不僅需要太陽能、風電等,更需要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儲能方式配合可再生能源形成真正的新能源體系。

而作為未來儲能的重要方式——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車,將發揮重要作用。歐陽院士此前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媒體溝通會上曾提到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的關係,風電和光伏不能大規模發展的原因在於其波動性,要儲能才能平衡電網,而當前沒有合適的大規模儲能方式。據國網電動汽車的測算,如果2040、2050年達到3億輛電動轎車,車上的電池儲存的總電量可達200億度電。所以最終儲能第一要靠純電動車電池,第二靠燃料電池車的能源—氫能,可再生能源用氫能實現大規模長周期儲能是氫能燃料電池立足的基本點。

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首先靠能源體系的去碳化,能源體系的去碳化要靠新能源汽車儲能,這就是下一步新能源汽車的目標:用新能源汽車帶動新能源革命,實現高質量發展。如果把新能源汽車規模化,再把新能源革命帶動起來,傳統的汽車、能源、化工行業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真正實現汽車代替馬車以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是能源的發展趨勢

圖 |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張濤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張濤則從應對能源挑戰出發,提出要積極進行能源技術創新。張濤指出,中國能源挑戰來自於能源結構的不平衡與碳排放,增加可再生資源,將更多的可再生資源納入整個能源結構有利於解決這個問題。從長遠來看,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實現油氣替代,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

他認為,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是能源的發展趨勢,作為能源應用大國,中國必須多能互補,煤、石油、天然氣、水、風、光電熱、生物質、核能並舉。能源技術創新在能源革命裡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必須擺在能源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碳達峰之前,化石能源仍佔主導地位,將與清潔能源多能互補,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是主要方向;碳中和的目的是消減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發展光電(他將風能也歸類於光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僅僅把光能、風能作為電能、熱能使用,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起來。

基於此,張濤與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張濤、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施春風以及李燦等組成的專家組共同研究提出了「液態陽光甲醇」,認為是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的一個可行方向。

液態陽光甲醇:綠氫與二氧化碳的清潔循環

通過風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再通過電解水得到的氫氣被稱為綠氫,被認為是未來氫能的主要獲取方式。但是氫能本身在存儲、運輸環節的瓶頸尚未解決,因而中科院研究團隊提出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製成液態甲醇,不僅可以解決儲運問題,還可中和二氧化碳。這種方式得到的液態甲醇被稱為中科院研究專家組稱為「液態陽光甲醇」,甲醇使用後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為下一輪循環的載體,是天然的太陽能運輸者。張濤表示,經過長年努力,「液態陽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為今後綠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圖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作為主力研究者之一,在演講時解釋到,我國是一個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有研究報告顯示,使用甘肅到新疆戈壁灘不足70%的面積建光伏電站,效率達到10%就可以支撐全國的能源消耗。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太陽能的總量夠不夠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高效地將太陽能轉化為人類可用可儲存的能源的問題。

現在,我國解決西電東輸的辦法是建設超長的特高壓輸電線路,但面臨成本高等問題。近些年興起的電解水制氫技術,也面臨著氫能儲存、運輸和加注等許多難題。李燦課題組探索的,就是用化學能技術將太陽能變成液體燃料,實現易儲易運易用的一條新路。

之所以選擇甲醇,是因為它可以把可再生資源的氫能大部分保存下來,是非常好的儲能分子。李燦給出一組數據:從儲能的量來講,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每噸氫氣儲量是三萬三千度電,然後從二氧化碳到甲醇,每噸甲醇儲八千度電,儲能效果很好。而甲醇本身就是優良燃料,可以作為汽油使用,這又直接推動了甲醇汽車的應用。

最近,大連化物所在蘭州新區建成一套液態陽光合成技術路線實驗項目,建成10兆瓦光伏發電站用於電解水制氫,之後進行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整個過程是從水中得到氫,二氧化碳從工業上複製,水和二氧化碳在陽光作用下生成甲醇。李燦認為,這個過程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翻版。這個過程採用的兩個關鍵技術解決了大規模高效光伏電解水制氫和高效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兩大難題,實現了二氧化碳99%轉化到甲醇中去。他認為氫能和液態陽光的甲醇是新的儲能形式,既可以解決可再生資源間歇性的問題,解決棄風、棄光、棄水的問題,還可以除特高壓輸電之外的另外一種規模化輸送能源的途徑。

李燦列舉了幾個數據:每噸甲醇可以轉化1.375噸二氧化碳,我國甲醇產能是八千萬噸左右,主要從天然氣和煤中製取,如果全部採用液態陽光技術生產甲醇,可以吸收上億噸二氧化碳。如果把可再生資源的發電大量轉化成液態陽光甲醇,代替汽油、柴油可以達到減排十億噸二氧化碳的規模,一方面大大緩解我國石油進口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對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做出直接的貢獻。

原標題: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聲明:本文內容轉載自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作者:百人會信息部,轉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麥電網」刪除

相關焦點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業內指出,依靠現有路徑實現「碳中和」目標存在很大挑戰,需採取更強有力措施推動轉型進程。這一過程中將湧現出新產業、新增長點,撬動萬億元市場。「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石油石化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
    文/王巧然 中國石油報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明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北方採暖在嘗試「以氣代煤」「以電代煤」,交通領域在探索「以電代油」「以氫代油」……一種能源被替代,可能不是資源的枯竭,而是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或替代。  碳中和不等同於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銷措施。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成為石油公司的不二選擇。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原標題:實現碳中和目標?   而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也給CCUS這一重大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CCUS技術不可或缺   對於CCUS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性,目前學界已達成共識。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中科院報告對BP之前發布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BP的數據降低了10%-15%。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 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據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這兩個公式,即碳排放等於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佔比,再乘以單位化石能源排放;其次是碳匯,等於碳吸收加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碳排放與碳匯這兩項如果基本相等,即為碳中和。」杜祥琬說。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碳中和目標確立 2021年風電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在明確的碳中和目標之下,風電發展迎來了強確定性。據新華社消息,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全球哪些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
    編輯丨國際能源網 聶汐兮 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了本世紀後半葉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將其轉化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無碳未來的願景。根據ClimateNews網站匯總的信息,以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的目標。
  • 碳中和
    最近學了不少新名詞、新概念,比如碳中和、淨零排放,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二、為什麼要重視碳達峰、碳中和?今年兩次重要講話均提到要控制碳排放,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的8項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將成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階段。兩次重要講話,兩次強調我國要「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並兩次提升相關政策規劃目標,體現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態度,也體現了我國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方向上的政策決心。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2050年實現「碳中和」,歐盟就更高減排目標達成一致
    歐盟27國領導人11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峰會上就更高的減排目標達成一致,決定到2030年時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要比1990年減少至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新華社發(歐盟供圖)經過徹夜討論,歐盟27國領導人通過了歐盟委員會關於提高實現「碳中和」中期目標的提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在抗擊氣候變化的鬥爭中,歐盟居領先地位。我們決定,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將減少至少55%。」2014年歐盟設定了實現「碳中和」的中期目標,即到2030年歐盟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40%。
  • 生態環境專家周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機遇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要求今後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採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成為必然。對此,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開始的主攻目標,並協同完成『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這個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的機遇,從產業角度來說,高耗能產業不能發展,氫能、綠色能源等可以大發展。山東要早布局,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佔據先機。」
  • 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作者: 韓忠楠1月16日,第七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通過線上直播形式召開。繼昨日的「第五屆中英電動汽車創新論壇」後,今日的「雲論壇」主要圍繞著「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汽車與交通轉型」和「新發展格局與汽車產業變革」兩大主題展開。論壇現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表了主題為《創新驅動、科學謀劃 全面開創「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發展新格局》演講。萬鋼指出,從能源的角度來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需要更多地發展可再生能源。
  • 碳中和目標將帶來更經濟和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券商...
    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確立 全球碳中和大行動開啟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