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
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中科院報告對BP之前發布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BP的數據降低了10%-15%。
「數據修正後,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排放國的事實沒有改變。201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29%,減排任務仍然艱巨。」張濤說。
按照原來規劃,我國2030年的能源消費目標是: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之內;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2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張濤表示,在我國承諾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原計劃目標勢必做出調整。預計「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會對能源消費和排放指標做出更嚴格的約束。與此同時,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也更加迫切。
張濤認為,油氣在美國的能源結構佔據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在法國等歐洲國家能源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國情現狀決定了,不可能發展單一能源,必須進行多能互補,實現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並舉。預計未來10年,實現「碳達峰」之前,我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因此,需要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推動風電光伏高比例應用,共同為達成「碳中和」目標而努力。
「目前,各個能源種類之間有一堵堵『牆』,把大家隔離開來,無法實現融合發展。眼下,當務之急就是拆掉能源體系裡的這些『圍牆』,促進各個能源種類形成一個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張濤說。
張濤表示,我國能源稟賦是富煤貧油少氣,煤炭是主體,所以必須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解決能源結構不平衡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將可再生能源納入整個能源結構。
「從目前來看,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費的主體,但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消費不斷上升,所以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是未來能源的發展趨勢。」張濤認為。
在論壇上,張濤也表示,在全國各地紛紛為實現淨零排放而努力的時候,一些地區已經走在了前面。據透露,作為國務院批准的唯一一個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張家口市已經率先成為「負碳」城市。
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豐富,風電裝機在全國地級市中提前邁過千萬千瓦裝機大關。
當地藉助風光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這一技路線在張家口正蓬勃發展。
「綠色甲醇享有『液態陽光』的美譽,其能量密度高,是理想的液體能源的儲運方式。作為能源轉化中樞,能從碳足跡全流程上解決能源的清潔性問題。」在張濤看來,「依託張家口豐富的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製取綠氫,再用綠氫和二氧化碳製取甲醇,可以起到拓展氫能應用產業鏈、降低碳排放、實現碳利用等一舉多得的效果,助力早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閆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