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2021-01-10 人民政協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

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杜祥琬:

實現碳中和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能源轉型既是中國的事,也是全球的事。」在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看來,當前,我國正處於能源結構發展第二階段,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下一步將要繼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依靠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走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第三階段。能源的技術進步與破解資源匱乏是能源結構轉型的兩個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的快速增長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粗放的增長、偏重的產業、偏低的能效和高碳的能源結構,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和進行能源革命是必然的,是革命性的創新。」杜祥琬如是說。

杜祥琬給出這樣一組數據,從國內碳排放來說,電力行業(主要是火電)佔41%,交通行業(主要是油品)佔28%,建築和工業大概佔31%。「我們要從三個方面降低碳排放、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一是提能效降能耗,尤其是在建築、交通、工業等領域;二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比例;三是增加碳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碳匯,並努力研發碳捕捉技術。」杜祥琬建議。

李燦:

不斷探尋儲能新模式

「有研究顯示,用甘肅到新疆戈壁灘不足70%的面積建光伏電站,效率達到10%就可以支撐全國的能源消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表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高效地將太陽能轉化為人類可用可儲存能源的問題。

李燦表示,現在我國解決西電東輸的辦法是建設超長的特高壓輸電線路,但面臨成本高等問題。近些年興起的電解水制氫技術,也面臨著氫能儲存、運輸和加注等許多難題。「我們課題組探索的就是用化學能技術將太陽能變成液體燃料,實現易儲易運易用的一條新路,即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製成液態甲醇。」

為何選擇這條技術路線?李燦表示,從儲能的量來講,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每噸氫氣儲量是3.3萬度電,然後從二氧化碳到甲醇,每噸甲醇儲8000度電,儲能效果很好。而甲醇本身就是優良燃料,可以作為汽油使用,這又直接推動了甲醇汽車的應用。

李燦列舉了幾個數據:每噸甲醇可以轉化1.375噸二氧化碳,我國甲醇產能是8000萬噸左右,主要從天然氣和煤中製取,如果全部採用液態陽光技術生產甲醇,可以吸收上億噸二氧化碳。如果把可再生資源的發電大量轉化成液態陽光甲醇,代替汽油、柴油可以達到減排10億噸二氧化碳的規模,即大大緩解我國石油進口安全問題,又對碳達峰、碳中和做出了直接貢獻。

據悉,大連化物所在蘭州新區建成了一套液態陽光合成技術路線實驗項目,建成10兆瓦光伏發電站用於電解水制氫,之後進行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這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翻版。這個過程採用的兩個關鍵技術,解決了大規模高效光伏電解水制氫和高效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兩大難題,實現了二氧化碳99%轉化到甲醇中。既可以解決可再生資源間歇性的問題,解決棄風、棄光、棄水的問題,還可以在特高壓輸電之外打造另外一個規模化輸送能源途徑。」李燦表示。

歐陽明高:

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車將發揮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認為,能源革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一條途徑。能源革命最核心的內容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發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不僅需要太陽能、風電,更需要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儲能方式配合,形成真正的新能源體系。」在歐陽明高看來,作為未來儲能的重要方式——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車,將發揮重要作用。

據國網測算,如果2040、2050年達到3億輛電動轎車,車上電池儲存的總電量可達200億度。所以最終儲能第一要靠純電動車電池,第二靠燃料電池車的能源—氫能,可再生能源用氫能實現大規模長周期儲能是氫能燃料電池立足的基本點。

「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首先靠能源體系的去碳化,要靠新能源汽車儲能,這就是下一步新能源汽車的目標:用新能源汽車帶動新能源革命,實現高質量發展。如果把新能源汽車規模化,再把新能源革命帶動起來,傳統的汽車、能源、化工行業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真正實現汽車代替馬車以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歐陽明高表示。

張濤:

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是能源發展之路

「中國能源挑戰來自能源結構的不平衡與碳排放。將更多的可再生資源能源納入整個能源結構,有利於解決這個問題。從長遠來看,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實現油氣替代,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張濤提出,要積極進行能源技術創新。

在張濤看來,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是能源發展趨勢。作為能源應用大國,中國必須多能互補,煤、石油、天然氣、水、風、光電熱、生物質、核能並舉。同時,能源技術創新在能源革命裡起到決定性作用,必須擺在能源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碳達峰之前,化石能源仍佔主導地位,將與清潔能源多能互補,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是主要方向;碳中和的目的是消減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發展光能、電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僅僅把光能、風能作為電能、熱能使用,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起來。」張濤表示。

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有哪些優勢?張濤表示,通過風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再通過電解水得到的氫氣被稱為綠氫,被認為是未來氫能的主要獲取方式。目前,氫能本身在存儲、運輸環節的瓶頸尚未解決。而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製成液態甲醇,不僅可以解決儲運問題,還可中和二氧化碳。這種方式得到的液態甲醇在使用後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為下一輪循環的載體,是天然的太陽能運輸者。「經過長年努力,『液態陽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為今後綠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基礎。」張濤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這是繼9月22日,習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做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後,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第二次重大表態。內容更加具體,指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艱巨。12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了2021重點任務,就明確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來支持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網評:開局之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紛紛表態,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宣布碳中和目標,部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任務以來,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第一時間做出了針對性安排。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中國海油」微信公眾號開設「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專欄,持續關注中國海油各單位在助力我國全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好做法,記錄下海油人蹄疾步穩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足音。一是加強政策分析,充實集團「十四五」規划行業環境分析基礎;二是協助政策宣貫,強化2030碳達峰要求引領規劃管理的理念;三是布置研究任務,探討碳中和願景下中國海油的轉型路徑;四是通過「藍海沙龍」「學術研討會」等渠道,積極研討能源轉型,搭建平臺,發出海油聲音。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一、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
  • 生態環境專家周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機遇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要求今後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採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成為必然。然而,近期個別地方對碳達峰仍存認識誤區,認為尚未有達峰時的碳排放總量限制,因此在2030年之前仍然可以發展高碳項目,之後再進行減排。對此,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開始的主攻目標,並協同完成『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據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這兩個公式,即碳排放等於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佔比,再乘以單位化石能源排放;其次是碳匯,等於碳吸收加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碳排放與碳匯這兩項如果基本相等,即為碳中和。」杜祥琬說。
  • 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
    繼昨日的「第五屆中英電動汽車創新論壇」後,今日的「雲論壇」主要圍繞著「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汽車與交通轉型」和「新發展格局與汽車產業變革」兩大主題展開。論壇現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表了主題為《創新驅動、科學謀劃 全面開創「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發展新格局》演講。萬鋼指出,從能源的角度來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需要更多地發展可再生能源。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中科院報告對BP之前發布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BP的數據降低了10%-15%。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 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
  • 【中國新聞網】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
    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      1月22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暨碳中和科學問題研討會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減排加速,煤炭行業倍感壓力。「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
  • 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2020-11-30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