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021-01-18 騰訊網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減排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做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1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對標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達到45億噸的峰值、美國在2007年達到59億噸左右的峰值,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將達到106億噸左右,是歐盟的2.4倍,美國的1.8倍;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歷經6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有30年。

「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項目,其排放將延續到2050年前後,給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壓力,還會壓縮未來20年至30年低碳技術的發展空間。我國面臨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要求。由此可預見,各地和各相關重點行業主管部門在研究部署「十四五」規劃方案把落實碳達峰工作作為重要任務,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明確表示已啟動碳達峰行動方案的編制工作。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2021年,我國10年碳達峰,40年碳中和的履諾徵程已經開啟。

工業是碳排放重要領域,工業低碳減排對全國實現碳達峰的目標至關重要。火電、鋼鐵、水泥、有色、石化、化工、煤化工等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80%左右,受到碳達峰目標的約束具有必然性。近期工信部就做出從2021年開始,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的決定。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也已正式啟動。

2021年針對鋼鐵、電力行業的碳達峰行動已經開始,那麼水泥行業迎來碳達峰目標約束則只是時間問題。數字水泥網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根據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工信部今年將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製造工程,並制定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路線圖。

為了更好更快適應已經在路上的相關政策要求,水泥企業如何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創新、增效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通過科學制定適合本單位並適配於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約束的行動方案和路線圖,為自身實現降低排放和能耗的技術改造爭取時間,為未來發展做好充分準備,則顯得尤為必要。

據有關資料介紹,2015年巴黎協議的攝2度協議(2DS)約定,全球水泥業必須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也就是2030年必須要達成減碳百分之四十。據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範永斌介紹,目前,我國水泥熟料碳排放係數(基於水泥熟料產量核算)約為0.86,即生產一噸水泥熟料將產生約860公斤二氧化碳,折算後我國水泥碳排放量約為597kg,與巴黎協議的攝2度(2DS)協議要求相比仍然偏高,巴黎協議的攝2度(2DS)協議要求每生產一噸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降到520到524公斤之間。因此,要完成巴黎協議2050年的終極目標,我國水泥行業需要抓緊時間並為此付出巨大努力。

水泥碳達峰首先要預判達峰時間點和峰值,水泥碳達峰的峰值主要取決於水泥熟料產量。據預測,我國水泥行業碳達峰時水泥熟料年產量為16億噸左右,按照當前的行業平均碳排放量係數折算,預測年碳排放量為13.76億噸,佔當前全國碳排放總量約(約102億噸)13.5%。範永斌認為我國水泥碳排放峰值會在「十四五」期間到來。

另外碳達峰和碳中和這兩個目標要統籌考量。碳達峰峰值高低,取決於熟料產量峰值和當時的熟料排放係數,碳達峰峰值越低,則未來碳中和目標更容易實現,所以在碳達峰過程中,水泥行業整體對碳排放總量的控制力度決定了行業未來實現碳中和難度的高低。

對此範永斌提出建議,根據我國水泥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應首先推動我國東部地區儘快達峰,為西部地區達峰騰出空間,這是由我國東西部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換句話說,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水泥行業,通過「錯峰」達峰的方式,可以使得我國水泥行業碳排量曲線更加平緩,峰值總量保持相對低位,可為接下來行業實現碳中和打下較好基礎。

針對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問題,範永斌表示,就行業目前情況而言,較為可行的實現路徑有六條:

能源替代方面,近期可以藉助於我國大力施行的垃圾分類措施,用有熱值的垃圾或生物質燃料替代傳統化石燃料。未來也可以期待清潔能源技術的持續發展,推動水泥行業能源使用結構調整,從而降低碳排放。另外水泥企業也可以通過分布式光伏項目,在企業用電方面實現減碳目的。

節能減排技術推進和應用推廣方面,水泥企業可以依託二代水泥技術標準來提升改造生產線,提升能效實現減碳排放,其中包括高效粉磨技術推廣(輥壓機終粉磨技術),高效低阻旋風預熱器、高能效分解爐及第四代冷卻機技術裝備的使用。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該路徑從每噸熟料熱耗、電耗方面,可幫助水泥行業降低約20%的碳排放,所以單憑我國水泥行業規模和生產線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便認定我國水泥行業減碳空間不大的判斷是片面的。

水泥產品利用效率的提升,可有效減少水泥產品的使用。目前我國建築領域有關混凝土的現行標準規範還存有不科學的地方,應在保證混凝土性能的基礎上,儘可能減少水泥用量,因此需要對相關的技術規範、施工規範、設計規範做進一步修訂,提高水泥產品使用效率。另外,在工程管理上也需要在水泥利用效率上加強控制,通過更優、更細的管理促使水泥用量下降,這會給予水泥碳中和直接支持。

CCS、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國際公認的大規模直接減排技術,也被認為是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撐。作為水泥熟料生產環節碳減排的「兜底」手段,未來,CCS、CCUS應會因為充當重要技術路徑,為水泥行業碳中和做出重要貢獻,為之前能夠對其給予重視的企業提供價值回報。

另外,水泥行業正在推動綠色智能化,這一過程將會催生許多不同的智能化能源管理輔助手段,比如通過智能化技術,來減少孰料煅燒過程的波動性,提高穩定性,從而達到減排效果。就碳達峰、碳中和而言,有效果但潛力有限。

來源:水泥數字網

相關焦點

  • 專訪|李琛:中國水泥行業有望提前實現碳達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並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網評:開局之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紛紛表態,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國網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辛保安主持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事例是12月28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辛保安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辛保安:做好五方面工作,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會上,辛保安強調,要把握重點任務,細化量化指標,提出務實舉措,推動政府、社會和能源企業多方共同努力,源網荷儲各環節共同發力,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要推動電源結構和布局優化,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據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這兩個公式,即碳排放等於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佔比,再乘以單位化石能源排放;其次是碳匯,等於碳吸收加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碳排放與碳匯這兩項如果基本相等,即為碳中和。」杜祥琬說。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編者按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和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為我國能源行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2021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公開發布《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研究報告。提要如下,僅供參考。請以原版全文為準。
  • 生態環境專家周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機遇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要求今後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採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成為必然。然而,近期個別地方對碳達峰仍存認識誤區,認為尚未有達峰時的碳排放總量限制,因此在2030年之前仍然可以發展高碳項目,之後再進行減排。對此,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開始的主攻目標,並協同完成『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中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重中之重便是布局「十四五」。近期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綠色低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專家普遍認為,只有在「十四五」就提高政策力度,才能保障中國在2030年前達峰,並把峰值穩定在合理水平,使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一曲線更為平滑,實現軟著陸。
  • 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
    繼昨日的「第五屆中英電動汽車創新論壇」後,今日的「雲論壇」主要圍繞著「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汽車與交通轉型」和「新發展格局與汽車產業變革」兩大主題展開。論壇現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表了主題為《創新驅動、科學謀劃 全面開創「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發展新格局》演講。萬鋼指出,從能源的角度來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需要更多地發展可再生能源。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一、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金融機構是碳強度非常低的行業,整個行業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樣三步走的實踐路徑使得金融部門都可以相對於其他部門更容易實現碳中和」。 以下為實錄: 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財經》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可持續發展論壇。我今天是想講講金融部門是否可以提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在海外的子公司,我們在去年12月已經宣布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共同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爭取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女士在會議中指出,並就光伏行業如何助力實現該目標進行了分享。關於碳中和承諾對新能源科技及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發展的機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第一次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向全世界鄭重承諾,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清晰的時間節點和實現路徑。眾所周知,80%的碳排放來自於燃煤,而80%的燃煤用於發電,所以要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從改變發電方式入手。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減排加速,煤炭行業倍感壓力。「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
  • 百人會2021|ABB顧純元:通過技術革命降低排放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已經成為本屆論壇上的熱點話題之一,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未來碳中和的目標,中國也明確了時間表: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顧純元表示,儘管還有三四十年的時間,實際卻是非常具有挑戰的目標,因為中國在整個碳排放佔的比例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