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琛:中國水泥行業有望提前實現碳達峰

2021-01-15 澎湃新聞
專訪|李琛:中國水泥行業有望提前實現碳達峰

2021-01-14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並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工業部門佔我國終端能耗消費總量近70%,是我國最大的能耗與排放部門。水泥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如何實現低碳減排至關重要。

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協會碳減排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李琛對我國水泥行業實現碳達峰信心滿滿。在接受《中國建材報》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有效壓減水泥行業過剩產能,中國水泥行業可提前實現碳達峰。

記者:水泥行業碳排放與熟料產量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水泥行業碳排放量是多少?水泥熟料產量應該控制在什麼範圍,才能在規定時間實現碳達峰?

李琛:

水泥行業碳排放主要源於燃料燃燒排放和生產過程排放。在水泥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碳酸鹽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這種過程排放佔到60%至70%左右。水泥行業碳排放與熟料產量密切相關。我國水泥行業2009年至2020年碳排放,隨著水泥熟料產量增加,我國水泥行業碳排放從9.71億噸逐步達到13.75億噸。

隨著我國水泥行業資源、能源利用化水平的提高,節能降耗先進技術的應用,嚴禁新增產能、產能減量置換、兼併聯合重組和常態化錯峰生產等有效的鞏固去產能政策的推行,利用環保、質量、能源、技術、安全等綜合標準推動落後產能淘汰,水泥行業在「十三五」向「十四五」過渡期間碳排放有逐漸達到峰值的趨勢。

鑑於熟料產量是影響水泥行業碳排放的最大因素,預測水泥熟料產量在「十四五」期間將達到消費和產量峰值,年熟料產量預計在14億噸至16億噸左右,年水泥產量在22億噸至24億噸左右。預計「十四五」時期在繼續壓減產能、淘汰落後和鞏固去產能的基礎上,可提前實現碳達峰,水泥行業年碳排放約在14.5億噸後下降。

圖 2009-2020年中國水泥行業碳排放統計

記者:您認為,水泥行業要想實現減排目標,應該在哪些渠道上下功夫?

李琛:

目前水泥工業的碳減排有3個渠道,分別是技術性減排、相對減排和市場化與產業政策結合減排。

一是技術性減排,即通過改善工藝、加強生產管理、使用替代原燃料、餘熱發電、提高熟料質量以及產品合格率等手段進行碳減排。目前我國水泥行業低碳節能技術主要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如處置市政汙泥、城市垃圾,以及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棄物)、替代原燃料技術(如生物質燃料等),節能立磨工藝、節能風機工藝、節能輥壓機粉磨技術、高能效熟料燒成技術、燃燒系統改進技術(如多通道高效燃燒器、燃煤催化劑等)、高效熟料篦冷機工藝、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水泥窯節能監控優化和能效管理技術等。「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加大了節能降耗減排技術的應用力度,據統計,2019年至2020年開工的水泥重大關鍵項目(包括新材料等產業鏈強鏈補鏈項目、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技術改造項目)超過200個,總投資額約590億元,超過2016年全行業利潤。目前海螺集團建成了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範項目,將水泥廠中的煙氣二氧化碳轉化為二氧化碳產品,可用於工業、食品、醫藥等領域。該種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技術被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鼓勵類,屬於水泥企業在行業內進行碳中和的探索。另外,臺泥集團還探索應用了碳捕捉和生物固碳法。

二是相對減排,即通過建立國家碳交易體系等金融創新手段,將水泥企業間的縱向比較拓寬為產業間的橫向比較,將行業內部的減排競爭轉移到產業間的減排博弈。下一步將逐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碳排放機制、開拓碳排放核查與監管、碳排放額分配、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資產管理、碳稅和碳金融等工作,利用碳交易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減少碳排放強度。

三是市場化與產業政策結合減排,即通過綜合標準淘汰落後,錯峰生產、減量置換等壓減過剩產能手段進行碳減排。GB16780《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報批稿)》在單位水泥產品綜合能耗限額、單位熟料產品綜合能耗、綜合電耗與綜合煤耗限額、水泥製備工段電耗限額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財稅〔2015〕78號)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90號)加大了廢渣在水泥、水泥熟料的資源化利用的政策力度,「42.5及以上等級水泥的原料20%以上來自所列資源,其他水泥、水泥熟料的原料40%以上來自所列資源;納稅人符合《水泥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規定的技術要求,退稅比例為70%」。這些標準規定有效推動了水泥節能降耗、鼓勵替代原燃料等,支撐了碳減排工作。

記者:壓減過剩產能是水泥行業實現碳達峰的關鍵。當前我國水泥行業通過哪些抓手推動去產能工作?下一步,水泥行業如何鞏固碳減排效果,實現碳達峰目標?

李琛

:錯峰生產和產能減量置換政策已經成為壓減水泥過剩產能的兩大政策抓手。經統計,「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聯合推行的錯峰生產政策推動下,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7.2億噸,節約煤炭億餘噸。尤其是2020年年底《關於進一步做好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20〕201號)文件出臺,將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成為水泥行業最有效的鞏固去產能成果、鞏固碳減排效果的產業政策。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修訂稿)》正在徵求意見,產能減量置換政策從嚴,加大置換比例,有效遏制新增產能,同時產能置換政策在產能嚴重過剩情況下,有利於企業自主配套先進工藝和高水平裝備,提高整體行業的節能降耗,綠色低碳水平,促進技術進步、優勝劣汰和產能布局優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據市場需求控制調節熟料產量,鞏固去產能成效是水泥行業提前碳達峰的關鍵。下一步,建議鞏固碳減排效果,提前碳達峰,推進碳中和工作。一是嚴格執行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產能減量置換這些壓減過剩產能的產業政策,以及依照《十六部門關於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產業〔2017〕30號)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淘汰落後嚴禁新增水泥產能。二是進一步完善從嚴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引領作用,加快綠色礦山、綠色工廠等建設工作,加強市場監管,促使行業提標改造,轉型升級,倒逼落後產能退出。三是鼓勵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利用水泥產業集聚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從全產業鏈優化角度實施碳減排。四是加大對水泥行業數位化智能化、節能減排降耗、協同處置、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應用和政策扶持力度。

中國建材報記者:張亞楠

責編:陰音 安曉光

校對:張健

監審:王怡潔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減排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江蘇要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作為經濟大省,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努力在全國達峰之前率先達峰。」在去年底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這項工作為何重要?江蘇有哪些作為?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9月,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向全球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迄今為止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紛紛表態,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宣布碳中和目標,部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任務以來,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第一時間做出了針對性安排。
  • 網評:開局之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今天,在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中國海油把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作為工作例會重要議題進行部署。這背後是中國海油踐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堅定決心,體現著中國海油黨組加速推進能源轉型的責任擔當。「中國海油」微信公眾號開設「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專欄,持續關注中國海油各單位在助力我國全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好做法,記錄下海油人蹄疾步穩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足音。
  • 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中國到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實際上就是要努力實現以1.5℃目標為導向的長期深度脫碳轉型路徑。」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表示:「碳中和、碳達峰和1.5℃、2℃的關係,在排放碳的累計量之間很密切。如果從1.5℃和2℃角度來考慮,峰值越低達峰的時間越早,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越快。」「2050年,我國二氧化碳將趨於近零排放或淨零排放。」
  • 生態環境專家周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對山東是重要機遇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要求今後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採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成為必然。然而,近期個別地方對碳達峰仍存認識誤區,認為尚未有達峰時的碳排放總量限制,因此在2030年之前仍然可以發展高碳項目,之後再進行減排。對此,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開始的主攻目標,並協同完成『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
  • 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作者: 韓忠楠1月16日,第七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通過線上直播形式召開。繼昨日的「第五屆中英電動汽車創新論壇」後,今日的「雲論壇」主要圍繞著「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汽車與交通轉型」和「新發展格局與汽車產業變革」兩大主題展開。論壇現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表了主題為《創新驅動、科學謀劃 全面開創「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發展新格局》演講。萬鋼指出,從能源的角度來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需要更多地發展可再生能源。
  • 城市碳達峰面臨「多道坎」
    中國能源報記者 朱妍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方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不一樣,低碳發展的路徑及工作重點也不一樣,以試點推動低碳發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目前,有的城市提出具體達峰目標並形成落實方案,有的城市積極推動地方低碳發展立法工作,還有很多城市積極探索碳排放達峰指標體系。
  • 落實碳達峰過程中,這些風險不容忽視
    為實現碳達峰,要大幅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以此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新排放。換句話說,單位GDP碳強度的下降率要高於GDP的增長率。」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力圓桌」2020年四季度會議上,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一邊是經濟持續發展,一邊是控制碳排放增量,如何兼顧?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以碳達峰為目標導向,關鍵在於推進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作為唯一光伏企業代表,晶科能源受邀出席由世界經濟論壇舉辦的中國商業圓桌會,協同交通運輸行業、建築行業、碳市場等版塊,商談如何協調行動,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爭取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女士在會議中指出,並就光伏行業如何助力實現該目標進行了分享。
  • 城市碳達峰面臨「 多道坎」
    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指出「城市」對於碳達峰的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開展低碳試點以來,全國確定了3批、87個試點城市,率先開展碳達峰路徑及綠色發展新模式的探索。經過近10年實踐,這些城市積累了哪些經驗?目前還有什麼突出難題?面對碳中和願景,城市又該如何貢獻力量?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金融機構是碳強度非常低的行業,整個行業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樣三步走的實踐路徑使得金融部門都可以相對於其他部門更容易實現碳中和」。 以下為實錄: 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財經》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可持續發展論壇。我今天是想講講金融部門是否可以提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在海外的子公司,我們在去年12月已經宣布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通過對全球134個主要排放國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經濟收益和可能避免的氣候損失進行評估,提出了在後巴黎協定時代能夠實現各國合作共贏的最優氣候治理策略;在此基礎上,圍繞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我國碳排放總體路徑、行業減排責任、重點技術規劃、重大項目布局等多個層面的具體實施方案,為我國引領和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明確的「中國方案」。
  • 落實碳達峰過程中,一系列潛在風險必須引起警惕
    為實現碳達峰,要大幅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以此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新排放。換句話說,單位GDP碳強度的下降率要高於GDP的增長率。」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力圓桌」2020年四季度會議上,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一邊是經濟持續發展,一邊是控制碳排放增量,如何兼顧?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以碳達峰為目標導向,關鍵在於推進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 報告建議網際網路科技行業設立百分百可再生能源目標
    「在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與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入的背景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亟需抓住低碳發展機遇,積極採購可再生能源,以實際行動助力中國實現碳中和。」研究報告稱。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的碳排放增長備受關注。2020年,秦淮數據集團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技行業中首家提出2030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目標的企業。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