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2020-12-06 澎湃新聞

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2020-11-30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蘇南 中國能源報

在11月28日舉辦的「2020年能源轉型發展論壇暨國網能源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上,與會專家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CO2)排放仍呈上升趨勢,而完成我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宜儘早達峰,且儘可能控制峰值。能源轉型的關鍵是電力轉型,電力是未來能源系統碳減排的主力,將在能源深度碳減排中發揮關鍵作用。

文丨本報記者 蘇南

力爭二氧化碳儘早達峰值

眾所周知,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隨經濟較快增長,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仍會有所增長。為此,業內專家一致呼籲「早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首先要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使經濟增長和二氧化碳排放脫鉤。」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直言,長期低碳發展戰略是一個綜合性發展戰略,是統籌國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共贏戰略。「中國到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實際上就是要努力實現以1.5℃目標為導向的長期深度脫碳轉型路徑。」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表示:「碳中和、碳達峰和1.5℃、2℃的關係,在排放碳的累計量之間很密切。如果從1.5℃和2℃角度來考慮,峰值越低達峰的時間越早,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越快。」

「2050年,我國二氧化碳將趨於近零排放或淨零排放。」何建坤表示,實現2℃目標導向轉型路徑,2020-2050年能源系統需新增投資約100萬億元,約佔每年GDP的1.5-2.0%。實現1.5℃目標導向轉型路徑,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超過每年GDP的2.5%。

電力排放約佔二氧化碳排放四成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不容忽視的是,當前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工業部門和電力部門,各佔約40%。到2050年,不計CCS和碳匯,仍分別佔到41%和28%。

近年來,能源電力領域已在碳減排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度電碳排放量持續下降,2019年約為577g/kWh,較2010年下降約23%。「碳中和目標的能源轉型趨勢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以電為中心重構能源體系。」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清華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院長康重慶表示。

國網能源院院長、黨委書記張運洲也認為,能源系統對我國實現碳排放目標起決定性作用,電力是未來能源系統碳減排的主力。當前,我國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佔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約85%、佔全部溫室氣體排放約70%。

「電力在能源系統碳減排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張運洲表示,近期,電力系統通過電能替代方式承擔了更大的減排責任,減少了終端用能部門的直接碳排放。隨著電氣化水平的提升,電能替代終端對煤油氣等化石能源的直接使用,使部分碳排放從終端用能環節轉移至電力,從而使電力系統排放增加、達峰時間相對延後。

國網能源院近日發布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也顯示,隨著2030年後清潔能源快速發展並成為發電能源主體,煤電加裝CCUS,電力系統碳排放量快速下降,2060年電力有望實現近零排放。屆時,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有望達到約70%、80%。

「加減乘除」實現電力低碳發展

三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冰認為,碳中和與能源革命一脈相承。要實現碳中和、能源革命,首先要實現能源的數位化,沒有能源的數位化,能源革命的目標、碳中和的目標,均難以實現,甚至是空中樓閣。

何建坤表示,中國實現長期深度脫碳路徑,需要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和科技創新的支撐,需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和社會消費方式,以數位化和深度電氣化推進脫碳化。

在張運洲看來,能源低碳發展關鍵是做好能源碳排放「加減乘除」,通過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做「加法」,通過控制油氣消費規模做「減法」,通過提升能效做「乘法」,通過煤炭清潔利用做「除法」。

張運洲認為,展望未來,我國電力低碳化發展路徑將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近期,以電力系統支撐新能源消納為主;

中期,僅依靠電力系統消納高比例新能源難度日益增大,探索電、氫、碳多元耦合發展方式;

遠期,多元化路徑並存,多措並舉支撐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利用,助力循環碳經濟發展。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原標題:《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紛紛表態,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四要推進電力系統技術裝備創新,提升系統安全和效率水平。加強基礎創新研究,深化關鍵技術研究,加快核心裝備研發。五要推動健全市場機制和政策體系,保障清潔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打造能源數字經濟平臺,完善電力市場機制,推動出臺相關支持政策。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
    目前,我國能源領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體,約佔總排放量的85%,能源系統對實現碳排放目標起決定性作用,未來能源碳排放應及早達峰,且儘可能控制峰值,為非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爭取更多空間。在能源碳排放中,電力系統排放約佔四成,未來電力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通過電能替代方式減少終端用能部門的直接碳排放,並以自身加速減排推動能源碳排放大幅降低。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編者按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和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為我國能源行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中科院報告對BP之前發布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BP的數據降低了10%-15%。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
  • 電力低碳發展呼喚「路線圖」
    「作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佔比最高的行業,電力系統碳減排表現至關重要。但目前,由於沒有真正商業化的最佳控制技術,減排經濟成本依然偏高,電力行業要重視減排路徑的選擇問題。」近日舉行的一場電力減排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直指「低碳電力」發展重點。
  •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江蘇要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我國去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教授就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的挑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大趨勢方面做了深入淺出的演講。黃院士認為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對溫室氣體控制方面、百姓的意願、企業認同、技術儲備、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等方面還是嚴重滯後的,在未來10年碳達峰,40年碳中和,這是巨大的挑戰。
  • 網評:開局之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行研動態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黃院士認為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對溫室氣體控制方面、百姓的意願、企業認同、技術儲備、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等方面還是嚴重滯後的,在未來10年碳達峰,40年碳中和,這是巨大的挑戰。當然,從高碳的時代走向低碳能源的時代,最後走向零碳能源的時代,這是總的發展方向。從技術路線來說,首先要煤炭的達峰,第二個是二氧化碳的達峰,第三個是整個能源消費的達峰,最後要建綠色低碳的安全可持續的能源體系,然後實現碳中和。
  • 讓能源結構更加綠色低碳
    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輕而易舉實現,而是要付出持續艱苦努力,特別是要跑好能源結構優化這場「馬拉松」  「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明確部署。
  • 行研動態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上海交通大學...
    黃院士認為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對溫室氣體控制方面、百姓的意願、企業認同、技術儲備、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等方面還是嚴重滯後的,在未來10年碳達峰,40年碳中和,這是巨大的挑戰。當然,從高碳的時代走向低碳能源的時代,最後走向零碳能源的時代,這是總的發展方向。從技術路線來說,首先要煤炭的達峰,第二個是二氧化碳的達峰,第三個是整個能源消費的達峰,最後要建綠色低碳的安全可持續的能源體系,然後實現碳中和。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1)今年9月22日,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要「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有力的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12日,在巴黎協定籤署5周年之際,我國宣布,要「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
  • 落實碳達峰過程中,這些風險不容忽視
    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導致二氧化碳排放仍會有增長。為實現碳達峰,要大幅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以此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新排放。換句話說,單位GDP碳強度的下降率要高於GDP的增長率。」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力圓桌」2020年四季度會議上,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一邊是經濟持續發展,一邊是控制碳排放增量,如何兼顧?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 落實碳達峰過程中,一系列潛在風險必須引起警惕
    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導致二氧化碳排放仍會有增長。為實現碳達峰,要大幅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以此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新排放。換句話說,單位GDP碳強度的下降率要高於GDP的增長率。」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力圓桌」2020年四季度會議上,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一邊是經濟持續發展,一邊是控制碳排放增量,如何兼顧?
  • 碳排放四問
    我國去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 專訪|李琛:中國水泥行業有望提前實現碳達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並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跨年寒潮來襲 省際盈缺互濟保電力穩供 碳達峰引導能源消費轉型
    隨著新一輪寒潮來襲,輿論擔憂,電力供應是否會出現緊張局面,乃至影響群眾溫暖過冬?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已及時組織各地有關部門和電力企業做好電力供應保障,特別是做好低溫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下的應急保供方案。」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表示,已採取發揮大電網平臺作用,挖掘跨省跨區輸電通道送電潛力,確保省際盈缺互濟等四方面舉措,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