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2020-12-02 中國能源報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

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中科院報告對BP之前發布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BP的數據降低了10%-15%。

「數據修正後,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排放國的事實沒有改變。201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29%,減排任務仍然艱巨。」張濤說。

按照原來規劃,我國2030年的能源消費目標是: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之內;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2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張濤表示,在我國承諾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原計劃目標勢必做出調整。預計「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會對能源消費和排放指標做出更嚴格的約束。與此同時,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也更加迫切。

張濤認為,油氣在美國的能源結構佔據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在法國等歐洲國家能源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國情現狀決定了,不可能發展單一能源,必須進行多能互補,實現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並舉。預計未來10年,實現「碳達峰」之前,我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因此,需要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推動風電光伏高比例應用,共同為達成「碳中和」目標而努力。

「目前,各個能源種類之間有一堵堵『牆』,把大家隔離開來,無法實現融合發展。眼下,當務之急就是拆掉能源體系裡的這些『圍牆』,促進各個能源種類形成一個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張濤說。

張濤表示,我國能源稟賦是富煤貧油少氣,煤炭是主體,所以必須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解決能源結構不平衡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將可再生能源納入整個能源結構。

「從目前來看,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費的主體,但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消費不斷上升,所以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是未來能源的發展趨勢。」張濤認為。

在論壇上,張濤也表示,在全國各地紛紛為實現淨零排放而努力的時候,一些地區已經走在了前面。據透露,作為國務院批准的唯一一個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張家口市已經率先成為「負碳」城市。

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豐富,風電裝機在全國地級市中提前邁過千萬千瓦裝機大關。

當地藉助風光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這一技路線在張家口正蓬勃發展。

「綠色甲醇享有『液態陽光』的美譽,其能量密度高,是理想的液體能源的儲運方式。作為能源轉化中樞,能從碳足跡全流程上解決能源的清潔性問題。」在張濤看來,「依託張家口豐富的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製取綠氫,再用綠氫和二氧化碳製取甲醇,可以起到拓展氫能應用產業鏈、降低碳排放、實現碳利用等一舉多得的效果,助力早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End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因此,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拆掉能源體系中的一堵堵「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重任。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專家組通過衛星遙感和長期積累的觀測數據,發布了過去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這一結果獲得了國際公認。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實現碳減排、碳中和不能靠一兩個行業、一兩個國家解決,要靠全行業、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然而,作為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仍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是十分艱巨的。如何兌現這兩個莊嚴的承諾?汽車行業要如何配合?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願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作為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如何兌現承諾?四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 院士專家聚首張家口,為能源發展精準把脈!
    、副院長張濤,英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戴丹霓(視頻參會)在開幕式上致辭。未來,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除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外,還需開展更廣泛的工作,包括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通過構建智慧能源系統以實現各類能源間的平衡發展等。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智領能源革命 探索共贏之路——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20)在...
    論壇特別邀請了綠色能源領域的4位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等從碳中和目標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觀念、模式和技術創新構想,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未來全球低碳發展圖景。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生物能源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第二屆清華大學·大同能源轉型國際論壇——暨碳中和願景下能源...
    大同能源轉型國際論壇暨碳中和願景下能源轉型路線圖研討會」(以下簡稱「論壇」)舉辦,論壇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大同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研究中心開展了為期16個月的歐洲能源轉型考察萬裡行活動。考察範圍涉及歐洲 24個國家,自駕車行程約 23000公裡。
  • 石油石化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
    文/王巧然 中國石油報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明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北方採暖在嘗試「以氣代煤」「以電代煤」,交通領域在探索「以電代油」「以氫代油」……一種能源被替代,可能不是資源的枯竭,而是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或替代。  碳中和不等同於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銷措施。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成為石油公司的不二選擇。
  • 【中國新聞網】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實現「碳中和」: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在我國能源替代的地位
    2020年,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到2030年,中國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何為碳中和?粗淺的解讀就是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增量,與每年消減的二氧化碳量為減量,增量與減量相互低消持平,叫「碳中和」。
  • 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怎樣做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因為解決能源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徹底改變能源結構。近年來,中國能源安全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國家油氣資源不足,石油對外依存度70%以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0%以上。隨著天然氣應用逐漸增長,對外依存的比例還在不斷增高。
  • 院士專家把脈中國能源發展之路
    11月10日,以「低碳轉型、智能發展、多元融合」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在北京召開。圍繞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能源如何轉型、各類能源的未來發展路徑等議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