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2020-11-11 中國科學報

作者 |韓揚眉

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裝置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供圖

當前,化石能源逐漸面臨枯竭,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問題愈發嚴峻,發展綠色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太陽能轉化利用促進碳中和

不久前,中國提出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對於我國而言,「零排放之路」道阻且長。英國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佔全球29%,已成為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從長遠來看,通過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才可以徹底有效地解決我們面臨的能源、環境和資源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在主旨報告中表示。

多元化、低碳化、清潔化已是未來能源的發展趨勢。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版)》報告也指出,205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仍將繼續增長一段時間,但能源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化石燃料持續降低,可再生能源不斷增長。

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儲量最大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也是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能源形式的根本來源。

如何突破太陽能大規模經濟利用的關鍵技術,探討其可行性和發展方向,對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十分關鍵。

過去2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團隊長期致力於太陽能轉化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示範,並研發出應用前景廣闊的「液態陽光技術」。

「能源利用中有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綠色能源,另一個則是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液體燃料。」李燦表示,「液態陽光技術」是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生產「綠色」氫能,並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綠色」甲醇等液體燃料,為同時解決上述兩大難題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技術路線。

近日,李燦團隊在西部地區先行先試的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在蘭州新區通過了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組認為,這是全球首套直接太陽能規模化合成液態太陽燃料的技術、其關鍵催化劑技術和整體集成技術達到國際領先。

「『液態陽光』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搭建了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的橋梁。」張濤說。

綠氫產業發展的「橋梁」

「液態陽光」是一種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和自然生態循環過程的新技術途徑。其通過光伏捕獲太陽能,而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天然的能量運送者,將太陽能以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儲存並利用,太陽能轉化成穩定的液態形式(例如甲醇等)後,可將其輸運分銷至用戶終端進行能源利用,而後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則可以進行循環使用。

「液態陽光」的路線也被專家稱為「通向零排放的路徑」。這一過程還關係到兩大清潔能源的發展:綠色氫能和綠色甲醇燃料(太陽燃料)。

當前,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二次能源,其開發利用被認為是能源變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制氫環節,根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

「綠氫是氫能發展的初衷和目標,未來市場份額將持續增加。」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指出,由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通過電解水等技術產生的氫氣稱為綠氫,制氫過程中沒有排放溫室氣體。然而當下,氫氣幾乎都是利用化石燃料重整製得,因此稱為灰氫。

而「液態陽光」則是通過突破高效、低成本、長壽命規模化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利用太陽能獲得「綠色氫能」。

據介紹,在「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裝置上,配備有新一代電催化劑的工業電解槽可實現單套大於1000標方氫/小時規模化產氫,單位氫能耗降低至4.3度電/方氫以內,是目前全球規模化鹼性電解水制氫的最高效率。

「液態陽光」技術的重要產物「甲醇」,為解決大規模儲存、長距離輸運綠氫問題提供了重要技術方案。毛宗強通過對比不同儲存技術可行性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後指出,液態陽光甲醇是大規模長時間儲存氫氣的優秀介質,應推動其在氫的「儲、運、加注、用」環節的應用。

「相對來說,甲醇等醇類是一個優良的氫載體。」張濤也表示,甲醇等醇類的體積密度和質量密度接近汽油。另外,它儲存運輸和分配具有全球性特徵,二氧化碳和主要汙染物的排放也較少。

與會專家表示,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和電解水制氫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綠色氫能和太陽燃料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通過規模化二氧化碳捕獲(CCS)及資源化利用(CCSU),促進可再生能源更大規模地發展,有望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助力解決全球碳排放及氣候變化問題。

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液態陽光」技術中,李燦團隊還突破了廉價、高選擇性、高穩定性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催化技術,在工業化裝置上實現千噸級/年綠色甲醇合成,甲醇選擇性達到98%,甲醇純度達到99.5%。

以綠色甲醇為代表的「液態陽光」,是一種低排放液態能量,也是一種重要的綠色化工原料。在專家們看來,「液態陽光」的大規模使用,有望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建立新型綠色低碳、高效的能源系統,催生新的能源經濟產業。

我國有著全球最大的甲醇市場。據工信部發布的《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我國目前傳統的甲醇化工市場規模約5000萬噸/年,年增長率僅8.8%左右。而甲醇作為新型燃料,在鍋爐、車用、船用等領域市場空間巨大。

據測算,甲醇燃料市場規模約為甲醇化工市場的9倍以上,我國甲醇潛在市場需求可達近5億噸/年,市場規模超萬億元。「液態陽光經濟」將助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市場前景廣闊。

「高碳的能源結構已不能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碳中和的願景要求我們更早地進入清潔而可再生能源時代,未來要發展更多實現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的相關技術,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仲穎指出。

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能源最終依賴於陽光,太陽能轉化與利用相關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被認為是人類當前和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但依然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點以及成本、規模化等難題,而液態陽光甲醇規模化合成示範工程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專家們認為,實現「碳中和」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需要科技界共同開拓創新、開闢新領域、探索新途徑。同時,也離不開多學科多領域的緊密聯合,以及「政產學研」的通力合作。

《中國科學報》 (2020-11-11 第3版 能源化工)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圖 |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從能源轉型和碳中和角度發表了觀點
  • 四位院士的碳達峰、碳中和之思
    杜祥琬:實現碳中和要從三個方面努力「能源轉型既是中國的事,也是全球的事。」在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看來,當前,我國正處於能源結構發展第二階段,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下一步將要繼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依靠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走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第三階段。
  • 新能源增速將翻番,氫能和液態陽光能解決它的間歇性問題?
    記者 | 席菁華1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中國需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12月1日-2日,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在河北張家口召開。但風光等新能源具有間歇性、不穩定等特性,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業內探討的問題。國務院原參事、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石定寰在會上表示,除加大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外,還需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建立智慧能源系統。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按照原來規劃,我國2030年的能源消費目標是: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之內;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2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張濤表示,在我國承諾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原計劃目標勢必做出調整。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 按照原來規劃,我國2030年的能源消費目標是: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之內;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2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張濤表示,在我國承諾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原計劃目標勢必做出調整。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從更深層次意義來說,我國推動碳中和,還有確保能源安全、推動經濟轉型以及促進全球化發展的意義。第一,我國油氣資源匱乏,煤炭總量雖然多,但是人均下來就少了,所以推動光伏風電等非化能源的消費,也是為了降低對海外能源的依賴性,確保能源安全。
  • 院士專家聚首張家口,為能源發展精準把脈!
    未來,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除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外,還需開展更廣泛的工作,包括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通過構建智慧能源系統以實現各類能源間的平衡發展等。中國和英國在能源領域始終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兩國可以持續加強合作,創造出更加清潔更加綠色的星球。 致辭環節結束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等多位行業專家,從碳中和目標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觀念、模式和技術創新構想,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未來全球低碳發展圖景。
  • 智領能源革命 探索共贏之路——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20)在...
    論壇特別邀請了綠色能源領域的4位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等從碳中和目標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觀念、模式和技術創新構想,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未來全球低碳發展圖景。
  • 中國「十四五」新增長故事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
    能源基金會本次發布的《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全面闡述了中國脫碳戰略,有效識別戰略中整個經濟體系以及各經濟部門的關鍵要素,為後續研究工作指明方向,以支持中國成功實現包括碳中和、綠色增長、生態文明以及可持續發展在內的長期目標。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據估算,這兩船碳中和LNG用於發電後,可滿足近30萬戶家庭一年的清潔用電需求。為滿足人們對於清潔能源的需求、凸顯LNG的環保價值,中國海油與殼牌將使用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全球多個基於自然項目的碳信用,抵消兩船LNG從勘探開發到最終消費所產生的全部碳排放,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碳定價已成為抑制和減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推動投資向更清潔、更高效替代品轉移的關鍵政策機制。截至2019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和25 個地區政府通過排放交易系統和稅收對碳排放進行定價,覆蓋了全球超過22%的溫室氣體排放,各國政府從碳定價中籌集了約450 億美元。六、主要國家的碳中和戰略部署第一,加快部署成熟的零碳解決方案。
  • 碳中和目標將帶來更經濟和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券商...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 1月6日,人民銀行表示,1月4日召開的工作會議中指出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做好政策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
  • 未來LNG行業如何發展?「碳中和」是否為其必然之路?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液化天然氣(LNG)或將成為21世紀的能源基石,但在此之前,推進其脫碳進程異常重要。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見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雄心的一年。而LNG作為連通傳統化石能源與未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的橋梁,但其價值不止於此。LNG對環境的利好影響日益顯著。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
  • 日本「綠色增長計劃」擬2050年實現碳中和
    綜合法新社、路透社近日消息,日本25日公布了一項「綠色增長計劃」,其中包括在2030年代中期以電動汽車取代新型汽油動力汽車的目標,旨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並且每年產生近2萬億美元的綠色增長。        日本政府首次闡述了實現這一目標所涉及的內容,包括設定的臨時目標:到2050年,全國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編者按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和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為我國能源行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摘要國家首次提碳中和目標,不僅是中國首次對碳排放下降提出的明確目標,也是巴黎協定籤訂以來中國提出的最遠期的減碳承諾。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