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1-01-11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摘要

國家首次提碳中和目標,不僅是中國首次對碳排放下降提出的明確目標,也是巴黎協定籤訂以來中國提出的最遠期的減碳承諾。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

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而可再生能源製造業屬性將帶動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和能源安全性的提升。

碳中和對能源投資究竟有什麼影響?我們認為主要關注成長空間和三條主線。

我們預計未來國內光伏累計裝機空間會達到成長70倍,年裝機或超20倍。我們預計未來光伏隨著成本不斷下降會成為能源供給主力,國內光伏年需求有望達到700GW,累計超過1.4萬GW,增長70倍,如果考慮海外需求則市場空間甚至會達到3000GW/年以上,是目前的25倍。並且國內儲能市場也將達到超過1萬GWh的累計裝機來平衡波動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帶來每年新增需求在700GWh以上。而新能源車產值在頂峰期也將較當前提升23倍到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我們預計206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將較2020年增長61x,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國內新能源年度總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7700億元增長12x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

從投資的角度我們認為將圍繞三條主線邏輯去選擇投資標的。1)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份額變化是主線,包括光伏新技術、大尺寸風機和鋰電池技術。2)下遊應用端新的商業模式可能是下一個投資主題,包括分布式光伏、儲能和新能源車智能化。3)成長賽道中會出現部分傳統產業受益於行業需求的持續增長,而自身存在供給壁壘,因此成為穿越周期、量價雙擊的受益者。

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以外的其他板塊可能意味著什麼?雖然2030年前達峰,但是從2030年後的減排任務來看,難度仍然很大,因此我們認為節能減排特別是對排放總量的控制很可能在十四五就會開始。

從供給側看,碳排放減量可能相當於另一次供給側改革。1)基礎材料:可能推出更嚴格的環保措施或倒逼落後產能退出。2)農業:規模化養殖及高效種植更為順應碳中和趨勢。3)交通運輸:碳排放控制將倒逼企業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長期可能影響行業格局和供需關係。

從需求側看,碳中和目標有望帶來新市場的崛起。建築環保標準的提高和節能要求有望帶來建築節能玻璃、保溫材料、輕質材料三大投資機遇。

圖表: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結構預測

資料來源:BP Energy,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投資機會。首先,我們想通過市場關注的5個問題來給出我們對於碳中和的解答。

問題一,什麼是碳中和,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碳中和意味著社會經濟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吸收總和為零(包含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我國目前碳排放主要來源是能源,工業過程,農業,廢物處理,碳吸收主要來自森林綠化。2019年全國碳排放約在1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為美國58億噸,歐洲35億噸的2~3倍,但是人均與歐盟相當、不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相比西方經濟已經穩態而中國計劃在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在2050年下,能源需求的增長和碳排放下降的約束將使得我國完成碳中和目標更具挑戰,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引,但同時也將加速中國的能源轉型、使得我國經濟最終受益。

我們認為碳中和目標是美麗中國下實現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思想的更進一步,將使得中國在2060年獲得不僅是更清潔,也會是更經濟和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圖表: 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資料來源:BP Energy,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更清潔的能源結構

資料來源:BP Energy,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更經濟的能源結構

資料來源:BP Energy,中金公司研究部

對內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一次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終端能源消費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相比傳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資源規模是前者的800倍,因此製造業屬性遠大於資源屬性,即使在平價之後中國製造業也能更好的發揮優勢,在光伏,風電,鋰電池和氫能等產業產生規模效應和技術迭代後實現能源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帶來更經濟的成本。考慮到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市場地位,我們認為能源轉型也將有利於中國在能源供給上擺脫對海外的依賴。到2050年隨著中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達到約60%,石油進口會下降到40%以下的水平,提升國家的能源安全,而當中國完成可再生能源+氫能的平價,甚至我們可能會成為能源出口國,改變目前的全球能源版圖。

圖表: 能源結構變化的三步走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實現從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轉型,在供給端,將會推動非化石能源電力比例提升和電氣化率提升,在非電能源領域將會加速推動氫能的發展;在需求端,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一方面對能耗的控制我們認為不會放鬆,加速沿海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會建立碳排放的監測以及碳排放權的交易體系,逐步完成對於減排的推動。

圖表: 「碳中和」的解決途徑

資料來源:BP Energy,中國生態環境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問題二,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相關到底會帶來多少裝機和產值空間?

我們從累計投資和年度產值兩個角度看碳中和主題投資的規模。我們在206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8萬美金,單位GDP能源消費達到0.12千克標煤/美元的假設下,估計中國在2060年能源消費為67.3億噸標準煤(對應1億EJ),其中終端電能消費比例70%,剩餘由氫能滿足。

國內綠色能源總投資2060年將會累計達到55萬億元。我們預計到2060年國內光伏發電、風電、核電裝機將較2019年增長35x、7x、7x至7,332吉瓦、1,660吉瓦、386吉瓦,並催生儲能裝機達到電力裝機的近30%。我們預計清潔制氫帶來的光伏裝機需求會在2040年後加速、2050年後達到高峰,額外貢獻將近7,400吉瓦的裝機空間。我們測算以上裝機需求合計將帶來2020~2060年55萬億元國內綠色能源投資空間。其中,國內光伏新增裝機20萬億元,風電新增裝機14萬億元,核電新增裝機5萬億元,儲能新增裝機7萬億元,清潔制氫新增裝機9萬億元;疊加海外光伏新增裝機47萬億元也主要由國內光伏產業鏈承接,我們預計國內清潔能源行業將受益於總價值102萬億元的綠色能源投資。

圖表: 綠色能源累計投資

資料來源:中電聯,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國內新能源年度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0.77萬億元成長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其中清潔發電從0.7萬億元擴張到6萬億元,覆蓋我國全部電力需求。新能源車方面,我們估算202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在46吉瓦時,2045年隨新車銷量增長將達峰在4,140吉瓦時,增長近90x,而後隨著新車銷量見頂回落至2055年後穩定在2,875吉瓦時,對應新能源車年產值將從2020年的0.049萬億元,增長到2045年頂峰期的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

圖表: 綠色經濟年產值(截點數據)

資料來源:中電聯,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問題三,碳中和對能源投資究竟有什麼影響?

從投資的角度我們認為將圍繞三條主線邏輯去選擇投資標的:

第一、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份額變化是主線。我們認為市場容易高估1-2年內的變化,但往往低估5年的變化,我們已經看到能源和交通行業在新能源相關技術變化下正處於變革前夜,在今年初特斯拉的估值超過豐田汽車成為最大市值的車企,10月美國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新世紀能源(NEE)超過埃克森美孚(EXB)都顯示我們正處在這個拐點上。而在行業內技術發展的細分領域我們看到:

光伏發電圍繞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技術競賽持續白熱化:包括主產業鏈環節未來3-5年的異質結電池帶動轉化效率向24.5~26%邁進,我們看好未來5-10年的鈣鈦礦技術疊層技術一旦突破有望達到28~29%的轉化效率,甚至突破30%;也包括發電端功率優化器的普及應用、逆變器控制單元向組件級別,甚至未來電池組串層面升級等。

大尺寸風機不斷突破極限,以容量換取成本下降途徑:包括陸上風機逐步突破傳統塔筒和葉片限制,向高單位數機型邁進;海上風機不斷突破極限,向20MW以及更高機型和深海浮式推進。

鋰電池技術從高鎳向固態演化:動力電池的發展必然向能量密度更高的高鎳電池發展,而未來會進一步向固態電池,甚至新型的電池結構演化。因此掌握電池研發技術的龍頭公司,同時通過規模優勢維持不斷研發投入將獲得持續的優勢。

隨著汽車電氣化帶來的機會:汽車電氣化也將重構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對高壓電氣組件、優質電機電控、先進電池熱管理系統帶來更大的需求空間。

圖表: 光伏成本下降學習曲線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能源局,BP Energy, 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風電成本下降學習曲線

第二、數位化浪潮下,下遊應用端新的商業模式可能是下一個投資主題。新能源投資的機會不僅僅在於傳統製造業的成長,也會誕生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新的技術應用機會。隨著能源結構出現變化,基於能源結構的應用自然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特別是電力更容易被數位化控制,因此電氣化也更利於數位化應用推進。其中分布式電源在海外已經逐步取代配網的角色,而基於數位化網絡的虛擬電廠也將儲能的應用從設備端提升到網絡端、從被動邁向主動;新能源車電氣化的同時帶來自動控制的提升使得自動駕駛的路徑越來越清晰,而這些也帶來新的應用比如共享出行。

分布式裝機降低發電門檻,打破發用二元結構:以光伏為主體能源的新電力體系中,電源將可以貼近負荷部署,用戶具備自發自用能力,相鄰用戶間可以實現能源雙向流動,降低發電行業的進入門檻,也打破了傳統電網單向能量流動的模式,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並開闢豐富的電力市場商業模式。

儲能應用解決電網被動調節負擔,以主動的發用平衡能力創造商業價值:由於清潔電源與傳統電源相比出力穩定性有所減弱,儲能將成為未來能源體系的必備要素,實現跨時段、跨季節的發用能平衡。因此儲能的匹配比例受多重因素影響,並非一致,這也使得調度模式和能力將會使得儲能成本差異較大,甚至智能化調度可以完成和高儲能配比一樣的效果而無需硬體投入,這將使得智慧能源服務出現較大的商業機會。

新能源車智能化邏輯:我們認為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和發展,最終會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先決條件,伴隨5G網絡的普及,加速車聯網的應用,發展出「人,車,路,雲「物聯交互的智能化交通,最終實現完全無人駕駛、促生智慧城市以及相應的共享駕駛服務。看好整車企業中同時具備軟硬體能力的潛在公司,看好車載晶片、車載通訊、路邊單元等藍海賽道,建議關注出行服務類公司伴隨高級別自動駕駛落地帶來的成本下降和運營效率提升。

圖表:碳中和拉動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第三、怎麼選擇穿越周期者,成長賽道中的傳統行業,技術變革中仍然不變的是原材料的使用。成長性賽道中會出現部分傳統產業受益於行業需求持續增長,同時自身存在天然供給壁壘,因此成為穿越周期、量價雙擊的受益者。其中:

光伏行業的典型代表包括:1)光伏玻璃,技術迭代仰仗工藝積累,良率與成本的控制難度轉化為持續偏緊的供需結構;2)膠膜,在組件成本中佔比低但對於質量影響重大的特性,決定了龍頭用戶粘性優勢積累並持續放大的特點。

新能源車領域包括:1)鋰,考慮到鋰作為最輕的金屬,將是電池儲存上難以替代的元素,因此隨著電池需求受到儲能和動力電池兩方面的增長,根據大宗組的測算,到2025年全球鋰需求量將達93.7萬噸碳酸鋰當量,鈷需求量達到23.8萬噸,2020-2025年CAGR分別為24.5%和13.8%。2)銅,隨著電氣化的提升,銅作為導電性較好的大宗商品,我們看好長期的需求提升。目前電動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需要多50kg的銅,充電樁需要10kg,疊加電網的銅需求,我們預計2030年銅的總需求量會比目前多至少12%,而銅的供應增加有限,因此也將開啟銅的一個長牛周期。3)汽車玻璃,隨著汽車智能化,車中使用玻璃的比例也在進一步提升,而對於汽車玻璃來說,其技術和質量要求較高,使得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有穩固的地位,帶來持續成長。

問題四,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以外的其他板塊可能意味著什麼?

雖然2030年前達峰,但是從2030年後的減排任務來看,難度仍然很大,因此我們認為節能減排特別是對排放總量的控制很可能在十四五就會開始。我們認為碳排放控制將帶來供給側產能進一步整合,以及需求側新市場的崛起。

圖表: 高耗能產業碳排放預期,2019vs2060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大宗包括有色金屬和建材,不包括火電和散煤供暖

從供給側看,碳排放減量可能相當於另一次供給側改革。

基礎材料:可能推出的更嚴格的環保措施或倒逼落後產能退出。我們認為未來高碳排放板塊的新產能投放審批可能更為嚴格,而落後產能的退出有望提速,基礎材料龍頭在成本曲線上的優勢地位有望進一步凸顯,短期的供需錯配或利好商品價格及板塊龍頭。

農業:規模化養殖及高效種植更為順應碳中和趨勢。我們認為規模化養殖有望通過精細管理,在糞汙管理、飼料效率、物流籌劃等方面較散養更易實現減排;而高效種植有望通過育種改良和數位化管理,在作物生長效率、氮肥及農藥利用率等方面領先散戶種植,碳排放量更少。隨我國對碳排放的監管趨嚴,我們認為頭部畜禽養殖公司及生物育種公司也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交通運輸:考慮到鐵路單位碳排放較航空和公路更低,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會有望獲得較高增長,其中高鐵由於時效性較高,佔比有望持續提升。

從需求側看,碳中和目標有望帶來新市場的崛起。

建築材料:建築環保標準的提高和節能要求有望帶來三大投資機遇。1)建築節能玻璃:使用中空或Low-E節能建築玻璃能夠顯著削減建築能耗;2)建築保溫材料:保溫材料需求增長與產品升級,塗保一體化等施工效率更高的新保溫體系有望迎來蓬勃發展;3)輕質建築材料:使用石膏板等輕質隔牆材料替代傳統的水泥牆、磚牆,能同時減少水泥、建築磚燒制過程中的碳排放和運輸過程中的排放與能耗。

問題五,碳中和思考上我們與別人有何不同?

更看好新能源是基於其成本下降的製造業屬性,光伏在中國的資源規模是目前能源需求的接近800倍,因此資源並不稀缺,且改變了過去資源往往地域分配不平均的問題。並且由於可再生能源製造業的特性,受益於中國製造業大國的稟賦,規模效應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的學習曲線,同時也有產業集群下的技術迭代加速。因此無論是光伏、風電、核電還是電池在中國都有希望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們認為相比傳統能源這將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回頭來看新能源的發展也就是短短10年左右時間帶來了70-90%的成本下降,因此往後看,雖然中國碳中和的目標在很多人看來非常激進,但我們認為40年的時間將會使很多技術變化成為現實。因此我們看好在各個行業中能不斷投入技術研發,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平臺型科技企業,必將在此趨勢下受益。

圖表: 非化石能源成本優勢來自零資源成本和製造業屬性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看好分布式有源網對傳統配網的成本優勢,相比傳統能源,新能源規模偏小,但是也使得其可以更靠近用戶端發展分布式能源,並節省配電網傳輸費用。我們認為工業發展是基於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離不開能源發展的變化,因此隨著新能源發展,我們認為分布式也將改變目前的電網結構,模糊用電和發電端,從過去單向潮流到多元的變化,改變的不僅僅會是電網結構,也會使得其更複雜的調度匹配需要數位化、智能化的支持,讓能源互聯成為可能。雖然市場目前擔心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認為技術和經濟才是核心推動因素,在技術成熟和經濟可行的情況下,無論政策層面還是電網都會反過來加速這個發展趨勢。因此我們認為雖然目前仍然處於初始階段,但以新能源分布式發展為契機以及其帶來的智慧電網、多能互補等形式的商業模式必然會誕生一批新的能源巨頭。

碳排放交易下節能減排是長期環保趨勢,能源行業是人類工業化的基礎,因此我們認為碳中和並不僅僅是對於能源行業的一個轉變,也將對工業領域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我們認為中國將會在十四五期間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管理、交易體系,通過總量控制和價格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各個行業在進一步降低能耗的基礎上,向降低排放的方向發展。我們預計對於電能替代,特別是氫能替代和碳捕捉的技術投入將會加大,在應用端多管齊下實現碳中和目標。

圖表: 他山之石-歐洲碳交易一級、二級市場雙循環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由於碳排放量持續上漲,許多國家不會再將碳作為主要能源。然而風能和太陽能又不是那麼可靠,地熱和水力發電又無法普及世界各地,而石油能源枯竭將是遲早的事。這些看起來有些誇張的問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歸根到底,人類還是缺乏一種完美清潔的能源。那麼人類到底有沒有可能研究出一種清潔可靠又安全的能源呢?答案是:有!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碳中和
    趁著周末有空,特意查了一些說法,做個努力跟上時代的中年人~~~~~~~~~1.啥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通過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去除量,或完全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淨零排放。這裡我們看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或者Carbon Neutral, 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的英文說法了,記住哦~~~By the way, 日常跟中文英文打交道,發現一個規律,但凡中文讀起來不像中國人說的,那十之八九是翻譯過來的。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業內指出,依靠現有路徑實現「碳中和」目標存在很大挑戰,需採取更強有力措施推動轉型進程。這一過程中將湧現出新產業、新增長點,撬動萬億元市場。「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今天跟小新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碳中和?中國海油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6月21日,中國海油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裝配較為齊全的傳統自主品牌陣營以及新勢力陣營裡面,哪怕在官方指導價僅為十萬的入門車型上,都可以看到全速域自適應巡航駕駛輔助系統的出現。
  • 11條「碳中和」旅遊線推出
    本報訊(實習記者 孫奇茹)「淡季出行,降低了14%的碳排放量;買一件T恤,排放了4千克碳;少搭乘1次電梯,減排二氧化碳0.22千克;吃一千克牛肉,排放36.4千克碳……」昨日,市旅遊委啟動「碳中和」綠色環保遊活動,在首批推出的11條旅遊線路中,遊客不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旅途中碳排放情況,還可自願為這些碳排放「買單」。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不斷增加的全球能源消費、化石資源的日益稀缺、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減排……讓人類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減少碳足跡迫在眉睫。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 科幻電影中能量護盾這種「黑科技」離我們還有多遠?當下能實現嗎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全息影像,這就是一種半成品科技,離電影中的那種全息影像還很遠。還有一種則是能量護盾技術了,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講這種「黑科技」離我們目前還有多遠。能量護盾那麼現在我們離這類武器還有多遠呢,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這種防護罩,利用電能脈衝抵擋火箭、榴霰彈等炮彈的攻擊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不僅如此,2020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可以說碳中和已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本文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和總結下碳中和的相關內容。
  • 羅景山:光電催化合成燃料和化學品助力碳中和
    會上,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景山發表了以《光電催化合成燃料和化學品助力碳中和》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經過整理後的演講實錄: 2020 年 9 月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爭取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羅景山在演講中說:「碳中和能源技術是世界科技研究的前沿,對標的是經濟主戰場,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的重大需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碳中和對於改善環境,實現綠色發展至關重要。「碳中和,顧名思義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和減少的二氧化碳總量相當。」
  • 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2050年或實現零碳目標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們這樣說我國關於碳排放的減排規劃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多位兩會代表表示,對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佔比50%以上感到樂觀,其中更有代表展望2050年我國可以實現零碳目標。
  • 從無到有第一步,碳中和LNG交易來了
    據了解,這批碳中和LNG船貨資源是6月中海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殼牌購買,該交易也是碳中和LNG全球首次線上競拍。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表示,此次碳中和LNG交易成功邁出了國內綠色淨零碳天然氣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對國內天然氣行業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天然氣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想穿越到2060年,看看「碳中和」的世界是怎樣的
    新華社圖「碳中和」的世界長什麼樣?試著想像已經實現「碳中和」的世界:2060年,我們的孫輩可能已經不太知道煤炭長什麼樣了,因為他們大多數會住在屋頂的瓦片或者牆壁就會吸收太陽能發電的建築裡。城市的邊際也能看到無數的大風機在高速運轉,流淌在電網裡的電力應該已經實現了80%甚至100%的可再生能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