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2020-12-06 騰訊網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專家指出,我國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來進行支撐。

落基山研究所發布的《全口徑零排放示範:面向全球的綠色城鎮化創新》報告中顯示,全口徑零排放需要從清潔能源技術、高效工業、低碳材料、綠色交通、智慧建築、數位化與信息化技術和城市綜合治理等八個方面實現。

數據顯示,碳排放大部分來自於發電和工業端,此外,交通行業也佔有一定的份額,農業、商業與居民排放佔比較小。因此,應當優先對佔83%碳排放量的產業入手。

因此,我國將儘早謀劃「碳中和」場景下能源生產、消費轉型升級的路徑,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統籌集中式和分布式開發利用方式,力促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裝機持續增長。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對此,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強調,數位化技術、儲能技術和調峰技術可以把非化石能源變成穩定輸出的優質電源,將在實現能源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比例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碳減排和碳中和也為農村發展清潔能源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業內人士認為,農村要依託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將處理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和糞汙有機結合,建立高效、低成本、低排放的清潔能源體系。

同時,還應實事求是測算農戶、村屯、鄉鎮系統運營成本,摸清哪些應該交給市場或農民承擔,哪些是政府補貼環節和範圍、補貼力度多大,在一個村屯或一個鄉鎮投入和可持續運營成本是多少,保障村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在交通減排上,國網已建成「十縱十橫兩環」高速公路快充網絡,覆蓋171個城市;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為48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出行服務。同時,該公司還加強V2G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形成了充換電標準體系。

在「碳中和」目標提出之後,是大把的行業機遇。新能源的發展需要提速,進行深度脫碳,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產業鏈可能要到10年後才能迎來增長的爆發期。除此之外,造林、農林廢棄物利用、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

- END -

來源:環保在線

相關焦點

  • 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時,屆時我們的能源結構該有什麼變化?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項決定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積極立場和大國風範,同時也明確提出今後40年能源革命的目標與任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
  • 碳中和
    趁著周末有空,特意查了一些說法,做個努力跟上時代的中年人~~~~~~~~~1.啥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通過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去除量,或完全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淨零排放。這裡我們看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或者Carbon Neutral, 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的英文說法了,記住哦~~~By the way, 日常跟中文英文打交道,發現一個規律,但凡中文讀起來不像中國人說的,那十之八九是翻譯過來的。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摘要國家首次提碳中和目標,不僅是中國首次對碳排放下降提出的明確目標,也是巴黎協定籤訂以來中國提出的最遠期的減碳承諾。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從無到有第一步,碳中和LNG交易來了
    據了解,這批碳中和LNG船貨資源是6月中海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殼牌購買,該交易也是碳中和LNG全球首次線上競拍。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表示,此次碳中和LNG交易成功邁出了國內綠色淨零碳天然氣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對國內天然氣行業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天然氣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減排加速,煤炭行業倍感壓力。「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怎樣做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近年來中國使用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已接近100億噸,是世界碳排放總量第一大國,離碳中和目標相距甚遠,這也只能改變能源結構來實現碳中和。因此,只有把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結構轉為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零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結構,才能實現碳中和,解決國家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大氣汙染問題、氣候變化問題。
  • 11條「碳中和」旅遊線推出
    本報訊(實習記者 孫奇茹)「淡季出行,降低了14%的碳排放量;買一件T恤,排放了4千克碳;少搭乘1次電梯,減排二氧化碳0.22千克;吃一千克牛肉,排放36.4千克碳……」昨日,市旅遊委啟動「碳中和」綠色環保遊活動,在首批推出的11條旅遊線路中,遊客不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旅途中碳排放情況,還可自願為這些碳排放「買單」。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2025年產品碳足跡降低30% 奧迪向碳中和生產全面邁進
    為此,到2025年,奧迪計劃所有生產基地將全面實現碳中和。  「汽車生命周期中大部分的排放都是在使用階段產生的,然而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這些排放將逐步轉移到製造階段,」在日前舉行的「奧迪品牌TechTalk碳中和技術講座全球直播」活動中,奧迪公司生產和物流管理董事會成員柯世樂(Peter Kossler)說,「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這是關鍵的一環。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業內指出,依靠現有路徑實現「碳中和」目標存在很大挑戰,需採取更強有力措施推動轉型進程。這一過程中將湧現出新產業、新增長點,撬動萬億元市場。「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中國新聞網】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iearth-愛地球環保機構碳中和綠植行動倡議信
    也就是說全球每年有近2.7萬個野生物種滅絕,平均每小時滅絕3種。疫病流行氣候變暖還將導致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血吸蟲病、鉤蟲病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一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向中緯度地區傳播並殃及世界人口40%至50%的人的健康。
  • 奧迪致力於全面實現生產基地碳中和
    在「清潔生產」方面,奧迪實現了兩個重要裡程碑:2018年,生產奧迪e-tron車型的布魯塞爾工廠獲得碳中和認證。奧迪布魯塞爾工廠採取的主要措施有:轉型使用綠色電力,安裝大規模太陽能光伏系統(107,000平方米),使用經過認證的天然氣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啟動碳積分認證項目以抵償當前不可避免的排放需求。儘管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但在其他減排脫碳措施的加持下,上述三大核心舉措為其它生產基地提供了脫碳藍圖。
  • 碳中和熱潮期,儲能身份該如何定義
    從9月22日開始,中國的能源行業開始進入「碳中和熱潮期」。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讓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為之一振。緊接著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中,「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將這股熱潮推向了高潮。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