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產品碳足跡降低30% 奧迪向碳中和生產全面邁進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奧迪致力於為實現巴黎氣候目標做出貢獻,並已啟動一系列減排行動,以期在2050年前實現整個公司碳中和的願景,助力環境保護。

  奧迪零排放計劃(Mission: Zero)囊括製造與物流環節降低碳足跡的措施,該計劃已初顯成效。此外,奧迪還制定了相應的戰略規劃,聚焦汽車生產環節實現碳中和,助力2025年前實現奧迪旗下生產基地全面達成該目標。

  作為減碳計劃的一部分,奧迪攜手供應商聯合發掘供應鏈中的減排潛力,聚焦鋁、鋼、電池組件等高耗能材料的生產。另一方面,奧迪還在與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合作啟動了一項關於汽車塑料化學回收方法的研究。

  昨日(11月23日),奧迪汽車股份公司發表聲明稱,奧迪致力於為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做出貢獻,並已啟動一系列減排行動,以期在2050年前實現整個公司碳中和的願景,助力環境保護。為此,到2025年,奧迪計劃所有生產基地將全面實現碳中和。

  「汽車生命周期中大部分的排放都是在使用階段產生的,然而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這些排放將逐步轉移到製造階段,」在日前舉行的「奧迪品牌TechTalk碳中和技術講座全球直播」活動中,奧迪公司生產和物流管理董事會成員柯世樂(Peter Kossler)說,「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這是關鍵的一環。在生產基地實現碳中和,並將此目標貫穿供應鏈,確保我們的汽車到達客戶身邊時,碳足跡能夠得到降低。」

  2019年,奧迪在全球生產了大約180萬輛汽車,在此情景下,儘可能實現產品製造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該公司的一個宏偉願景。目前,奧迪已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小目標」:到2025年,奧迪計劃在2015年的基礎上,將車輛全產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跡降低約30%。

  相較製造工藝更為簡單的產品,高精尖、高耗能的汽車產品在製造環節脫碳工作面臨更大挑戰。在「清潔」生產方面,布魯塞爾的奧迪e-tron車型的生產基地於2018年獲得了碳中和認證。奧迪布魯塞爾工廠採取的主要措施有:轉型使用綠色電力,安裝大規模太陽能光伏系統(107,000平方米),使用經過認證的天然氣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啟動碳積分認證項目以抵償當前不可避免的排放需求。儘管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但在其他減排脫碳措施的加持下,上述三大核心舉措為其它生產基地提供了脫碳藍圖。

奧迪傑爾工廠

  近期,傑爾工廠已成為奧迪第二個碳中和生產基地。自2012年,傑爾工廠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優勢,藉助地熱能滿足其70%的供暖需求。奧迪匈牙利公司也因此成為匈牙利工業地熱能的主要使用者。剩餘30%供暖需求由天然氣滿足,已通過沼氣認證。憑藉佔地160,000平方米的屋頂太陽能光伏系統(歐洲最大)的供能,奧迪傑爾工廠也實現了足跡碳中和。屋頂太陽能光伏系統由36,400塊太陽能電池組成,面積約22個足球場,每年產生9.5千兆瓦時能源,減少49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我們正不斷改善生產基地的環境足跡,以期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願景,助力環境保護,」 奧迪集團首席環境官魯迪格·雷克納格爾(Rüdiger Recknagel)表示,「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點,我們已在英戈爾施塔特、內卡蘇姆、聖何塞恰巴和墨西哥工廠等基地採取行動,致力於將碳排放降低70%至75%。」

  無論公司內外,奧迪始終踐行環保理念。自2010年以來,奧迪一直在使用環保的鐵路運輸方式運送車輛 ,從那時起,這列「綠色列車」就一直從英戈爾施塔特駛向埃姆登的裝貨港。2012年,奧迪內卡蘇姆和埃姆登之間的連接也被改裝為「綠色列車」。

  自2017年起,奧迪鐵路物流與德國鐵路合作,向碳中和目標邁進。通過使用DB Cargo公司的「Dbeco plus」服務,奧迪每年減少逾130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而在無法通過鐵路運輸的地方,奧迪也在使用壓縮天然氣(CNG)牽引車、液化天然氣(LNG)卡車等氣候友好型的替代品。

  此外,奧迪還會同供應商共同確定了整個價值鏈上顯著的二氧化碳減排潛力——精益、審慎地使用資源能夠節約原材料,也可以減少材料加工帶來的能源消耗。因此,高效使用資源有助於減排。「資源的高效使用對於製造過程中的減排至關重要,」奧迪採購戰略高級總監Marco Philippi表示,「所以,在製造過程中,特別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及物料的領域,我們格外重視資源使用效率。」

  由於電動出行增多,供應鏈中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增大,因為電池生產過程中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根據預測車隊平均值,到2025年,奧迪幾乎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都來源於此。因此,奧迪與供應商攜手,在製造早期階段採取行動。

  早在2018年,奧迪在供應鏈中發起「減碳計劃」,和供應商一起探索如何減排。在物料的生命周期中,物料的二次使用與回收使用大幅度增加,例如塑料組件的回收和綠色電力的使用。上述行動的實施將在2025年取得顯著成果,每輛車平均減少排放1.2公噸二氧化碳。

奧迪將在更多工廠實現「鋁閉環」

  減排潛力在「鋁閉環」回收、塑料化學回收試點項目,以及資源高效利用的英戈爾施塔特生產基地均有所體現。奧迪是輕量級設計的先驅,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使用鋁材質,隨著「鋁閉環」在奧迪衝壓工廠的實施,僅在2019年便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萬噸。據悉,同原鋁相比,鋁材的二次利用能夠節約95%能源,目前英戈爾施塔特工廠與工廠正在實施鋁閉環項目,傑爾工廠將於2021年開始施行。目前,再生鋁應用於奧迪A3、A4、A5、A6、A7和A8的車身以及奧迪e-tron和奧迪e-tron Sportback部件中。2020年年底,再生鋁還將運用在內卡蘇姆工廠生產的奧迪e-tron GT上。未來還將有更多工廠和車型使用再生鋁材。

  另一方面,奧迪與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合作開發汽車塑料件的化學回收法。該方法能夠回收混合塑料。混合塑料因其安全性、耐熱性及質量特性,可廣泛應用於汽車工程領域。回收後產生熱解油,可用於生產汽車塑料部件。未來,此項技術有望成為機械回收的環保替代方案。

  此外,奧迪還與英戈爾施塔特市攜手合作,修復巴伐利亞石油原煉油廠。二者沒有將鎖定的綠地區域投入商用,而是努力滿足環境要求,消除過往資源利用造成的損害,運用最新科技修復原煉油廠。該項目名為IN-Campus,佔地75公頃,是德國最大的修復項目之一,並計劃於2022年完工,其中15公頃區域是自然補償區。「通過這個環保修復項目,我們首次對巴伐利亞煉油廠園區進行完整修復,對此我們感到十分自豪。」Rüdiger Recknagel補充到,「通過這項計劃,我們既為社會,也為自然做出了貢獻——該項目十分注重高效利用資源,在這個案例中,空間就是資源。」

  據了解,園區的未來建設將符合可持續性要求,且該項目已經得到德國可持續建築委員會的商用區可持續認證(Sustainability Label for Business Districts)。未來,大眾集團車載軟體部門Car.Software德國辦公地址之一也將選在此處,為集團旗下所有品牌、數字生態和零售客戶功能開發標準化軟體架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張羽)

(責任編輯:陳夢宇)

相關焦點

  • 奧迪致力於全面實現生產基地碳中和
    奧迪零排放計劃(Mission: Zero)囊括製造與物流環節降低碳足跡的措施,該計劃已初顯成效。此外,奧迪還制定了相應的戰略規劃,聚焦汽車生產環節實現碳中和,助力2025年前實現奧迪旗下生產基地全面達成該目標。此外,可持續製造遠不止於奧迪自身的生產基地:作為減碳計劃的一部分,奧迪攜手供應商聯合發掘供應鏈中的減排潛力,果斷決策並迅速採取行動,聚焦鋁、鋼、電池組件等高耗能材料的生產。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今天跟小新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中國而言並非實現「絕對的零排放」,而是到2060年前,要將人為活動排放對自然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達到人為排放源和自然新的平衡,真正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近年來,國資央企一直在碳中和道路上前行。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中國海油」微信公眾號開設「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專欄,持續關注中國海油各單位在助力我國全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好做法,記錄下海油人蹄疾步穩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足音。氣電集團創碳中和實踐先河2020年6月21日,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LNG(液化天然氣)協議,此舉為中國大陸首次引進碳中和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來源:新能源投融資圈 作者:新能源投融資圈 投融君)一、什麼是碳我們經常聽到的「碳減排」、「碳交易」、「碳足跡」、「低碳」甚至「零碳」,其實這裡的「碳」並不是指實物的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當量(CO2e),是指多種溫室氣體的排放。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而可再生能源製造業屬性將帶動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和能源安全性的提升。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同樣表示,「碳中和」願景不會輕而易舉實現,能源產業加速向低碳轉型,要付出艱苦努力。任務艱巨「應儘早謀劃『碳中和』場景下能源生產、消費轉型升級的路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就必須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明確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目標的能源發展方向。
  • CSR百科|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
    2分鐘碳足跡介紹視頻視頻來源於youtubeNo.2碳足跡類型第一碳足跡指的是直接使用化石燃料而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家庭日常生活和日常出行所造成的能源消費。第二碳足跡指的是消費者通過使用各類商品時因為製造、運輸、銷售、回收等過程中產生的隱藏在商品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
  • 沙田:中國紡織業第一張企業碳足跡證書落戶沙田
    3月24日,東莞百宏實業有限公司舉行零碳中和、碳水足跡頒證典禮活動,頒發企業碳足跡等七張證書。其中中國紡織業第一張企業碳足跡證書落戶沙田更標誌著該企業朝綠色供應鏈方向轉型升級的信心和決心,環保工業再上新臺階。  頒獎典禮上,中國認證中心主任宋向東、東莞市臺辦及臺灣媒體等人員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其中包括多張中國第一的認證證書。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減排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碳足跡」認證標準正制定 或成外貿新壁壘
    全球知名第三方認證機構Intertek中國區低碳業務總監張莉介紹,目前一些知名的品牌零售商,正在供應鏈中推行低碳政策或對產品進行碳標識,以便能夠規避未來的法律法規。  作為一家生產特種薄膜的知名企業,位於順德的廣東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副總監梁韶紅表示,從今年年初開始,歐盟以及韓國等地的客戶已經要求企業提供產品「碳足跡」的相關數據。
  • 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紛紛表態,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宣布碳中和目標,部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任務以來,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四大電力、電網央企第一時間做出了針對性安排。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
  • 三星電子產品獲英國碳信託碳足跡認證
    集微網消息(文/Yuna),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 11月26日,三星電子在駐韓英國大使館接受了英國Carbon Trust(碳信託)產品碳足跡認證授予儀式,這是全球半導體業界首次獲得該機構「環境親和型」認證。
  • 想穿越到2060年,看看「碳中和」的世界是怎樣的
    40年後,人類是否移居火星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正迎來一個「碳中和」的世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實現淨碳足跡為零。國家、企業、團隊或者個人等不同的主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廣義上指溫室氣體),能夠和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抵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不會額外增加。這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減排加速,煤炭行業倍感壓力。「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
  • 【深度】汙水處理廠碳中和運行潛力待挖掘
    研究人員以北京某汙水廠為實例,分析了當前主流工藝條件下汙泥厭氧、水源熱泵以及太陽能利用對碳中和運行的貢獻潛力,認為當前汙泥厭氧能量自給率僅達53%。汙水碳中和運行已被國際推行展望汙水處理的未來前景,多個國家已經陸續發布了汙水廠碳中和技術路線圖。
  • 碳中和
    最近學了不少新名詞、新概念,比如碳中和、淨零排放,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