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
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何為「碳中和」?
所謂「碳中和」是通過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它最初由環保人士倡導,並逐漸獲得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並且成為受到各國政府所重視的實際綠化行動。通常可以通過推動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等方式,來實現碳中和。
簡言之,對於車企而言,「碳中和」的意思就是吐出多少就要吃回多少,不造成浪費和空氣汙染。
事實上,「碳中和」早有車企已經開始執行,誕生於1975年的根特沃爾沃工廠是全球汽車行業首個實現「碳中和」的企業,沃爾沃通過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來降低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工廠以天然氣為熱量來源,再加上新型改裝設備的使用,工廠已實現了零排放,同時在工廠廢物處理方面,還有一套綠色可循環系統。沃爾沃的長期目標是將旗下所有工廠實現二氧化碳淨排為零,沃爾沃集團在瑞典瓦拉市、圖韋市及布拉奧斯都已建立了碳中和工廠。
而如今,「碳中和」也已是眾星捧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近期第10屆「彼得堡氣候對話」中表示,「德國願意加入歐盟其他國家的倡議,努力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我們無需討論是否辦得到,而是該如何辦到。」
大眾率先「脫碳計劃」
對於「碳中和」,大眾可以說是未雨綢繆,早在今年三月便制定了非常激進的電動化戰略目標。
「大眾汽車集團的目標是未來十年要推70款電動車,在2050年實現完全碳中和。」對於這一目標,迪斯有著清晰的認知,「要達成這一目標,電動汽車便是唯一的選擇。除了電動汽車,集團其他技術同樣面向更加長遠的未來,比如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成為可行方案的前提是:所需的氫能必須來自可再生資源,並且氫能的生產也必須是零碳排的。」
在迪斯看來,目前一些混合動力技術與現有的排放水平相比,僅能實現額外8%-10%的減排。電動汽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的排放比約為1:2。誠然,合成燃料是另外一個選項。但是從碳排放的角度來看,合成燃料比傳統燃油汽車的碳排放還要高。
如此看來,作為大眾汽車全新一代創新型電動車,ID.產品系列將由大眾全新一代電動汽車平臺MEB生產,在大眾汽車的未來計劃中承擔起「碳中和」的重任。
而大眾從ID.系列車型的供應鏈便開始控制碳排放,比如電池供應商將完全使用綠色電力來完成電池的生產;同時,大眾集團還提供以環保為前提的電力生產方式,用因地制宜的方法生產電能,比如利用根據當地特點,利用自然能源生產電能,最大程度上實現碳減排;此外,大眾集團將會通過投資環保項目的方式作出補償,比如熱帶氣候區的森林再造項目、熱帶雨林保護項目、家庭相關零碳排放計劃、可再生能源項目等等。
正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眾集團就頗有這樣的氣度,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己任,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出謀劃策。
奔馳或20年內停售燃油車
大眾「碳中和」計劃之後,戴姆勒也坐不住了。
日前,即將在5月22日接替蔡澈成為戴姆勒新任CEO的康林松,也宣布了同樣激進的電動化計劃——Ambition2039(雄心2039):到2030年,電動車(純電動+插電式混動)銷量將佔據戴姆勒總銷量的一半以上;2022年所有歐洲工廠實現碳中和;到2039年建立一個碳中和的新型乘用車車隊。
這樣就意味著,奔馳將在20年之內,通過3個產品周期的換代,實現整體的電動化變革,打造全新的乘用車碳中和陣容。
對於這個目標康松林坦言,「自從130年前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奔馳發明了汽車以來,燃油車一直是我們的主要業務,所以用20年的時間進行這種轉變,時間上非常緊迫。」
因此,未來將在越來越多的奔馳核心車系上見到新的驅動形式和能源技術,奔馳剛剛推出了新一代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系列,其中包括S級,將來也會有E級車和C級車。今年年底還將投放全新GLE SUV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其純電動續航裡程將會達到100公裡,而這些車型也將在未來兩年內會陸續進入中國市場。
康林松表示,「這種轉變在技術和財政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我們想讓可持續的交通更加普及,而不是更加昂貴,這不但需要技術,而且需要決心,要實現『雄心2039』計劃的目標,整個集團管理委員會的部分薪酬都和目標能否達成綁到了一起。」
誠然,大眾和奔馳僅僅只是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碳中和」的未來之路並不是一片坦途,大眾集團的「脫碳計劃」是囊括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包括電池的生產以及回收環節等仍面臨著很大的問題;而奔馳也表示用短短20年的時間進行轉變,時間非常緊迫。
「碳中和」對於車企們而言,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正如康松林所言,「我們必須走出舒適區,找到前進的新方法。」
聲明:本文由易車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易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