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穿越到2060年,看看「碳中和」的世界是怎樣的

2020-10-01 南方周末

40年後,人類是否移居火星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正迎來一個「碳中和」的世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實現淨碳足跡為零。國家、企業、團隊或者個人等不同的主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廣義上指溫室氣體),能夠和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抵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不會額外增加。

這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演講,提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過去十多年間,中國第三次提出碳減排的目標。此前兩次分別是2009年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削減45%;2015年提出,到 2030年二氧化碳達峰以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削減60%-65%。

洪災、高溫、山火、颱風……人類正經歷著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這一場場氣候危機正是氣候變化敲響的警鐘。人類活動排放了太多的溫室氣體,碳中和是應對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的終極目標,也是對中國政府、企業和公眾等提出的一道大考題。

珠穆朗瑪峰腳下的中絨布冰川。研究表明,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冰川將會消失。新華社圖

「碳中和」的世界長什麼樣?

試著想像已經實現「碳中和」的世界:2060年,我們的孫輩可能已經不太知道煤炭長什麼樣了,因為他們大多數會住在屋頂的瓦片或者牆壁就會吸收太陽能發電的建築裡。城市的邊際也能看到無數的大風機在高速運轉,流淌在電網裡的電力應該已經實現了80%甚至100%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當我們出門,無論搭乘飛機還是輪船,動力將主要來自生物質燃油或者氫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馬路上再也看不到燃油車甚至是混合動力車,取而代之的是無人駕駛電動車或者氫能車。大家被鼓勵減少出行、 節約用電、回收物品,在線視頻會議取代長途飛行,公共運輸大比例取代私家車。

2060年,包括農村在內,全國範圍內將實現所有家居用品的電氣化。煤炭、秸稈用品都已成為塵封的歷史,但這並不意味著犧牲生活的便利——我們的居住環境將全面智能化,「一鍵控屋」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做到建築節能。 2060年,影響房價的因素將不只是學區房的劃分,還有建築業深度減排帶來的限制,建更多的房子將會帶來更多的碳排放,新建房地產面積將逐年減少。

當然,如果你做不到以上低碳行為的話,很可能要為你的高碳生活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比如碳稅或者碳額度——為你額外的碳排放支付費用。

2060年,名列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企業家(當然,如果《福布斯》這本雜誌還在的話),做慈善事業將不只是解決飢餓問題或者研發疫苗,還有如何吸收更多碳排放的黑科技。

氣候危機:山火、高溫、颱風……

對碳中和世界的想像只是這場深刻變革的「冰山一角」。為抵達碳中和這個目標,需要全社會經濟、能源和技術體系的系統性深刻變革。而變革背後的動因,正是我們正在親歷的氣候危機。2020年有多糟糕,每個人都有深刻的共鳴。不僅僅是禍及全球的新冠病毒,還有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生態多樣性破壞等問題。

2020年初,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在大火中迎來了「最熱夏天」,墨爾本的壽司店生意明顯忙了很多, 「大家都想吃點冷的」。雪梨空氣最糟糕的時候,連周圍愛跳廣場舞的中國大媽都不出門了。

而在千裡之外,陷入《銀翼殺手2049》般末日場景的美國加州,在過去幾個月裡山火也一直熊熊燃燒。這並非加州第一次面臨山火,加州森林和火災防護部數據顯示,歷史上加州規模最大的20場山火,其中5場都發生在2020年8月和9月(註:這些數字還不是最終結果)。一場接連一場的山火已經花費了加州政府19億美元,預計累計經濟損失已達1500億美元。

2020年9月28日,消防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納帕縣駛過一處山火點。 (新華社/歐新/圖)

同在北半球的北京,2020年的高溫來得格外早。在體驗了炎熱的「五一」假期後,6月就迎來了首個高溫日,氣溫一度達到35℃——氣象學上的高溫標準。根據北京市氣象臺數據顯示,全市20個國家氣象臺站中,有10個站突破建站以來歷史同期高溫極值。其中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達到34.1℃,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而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不只是北京,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共有12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當月歷史極值。這些破紀錄溫度大多高於35℃以上,有部分觀測站甚至達到38℃及以上。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自1981年以來,全球年均溫度以每十年0.18℃的速度增長,2019年是過去140年中第二熱的一年,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比平均值高0.95℃。

高溫之後,洪水接棒,中國南方數座城市遭受「洪水圍城」。據應急管理部消息,2020年上半年的洪澇災害已造成1122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41億元,波及範圍涵蓋廣西、貴州、廣東、湖南、江西、重慶等26省(區、市)。

拉大時空尺度,不只是南方,就連東北的「老鐵們」也迎來了多個「二手「、」三手「颱風——登陸之後,外轉一圈,再次登陸。2020年9月4日,颱風「美莎克」走後,吉林的玉米橫七豎八倒成一片。

2020年9月3日,受颱風「美莎克」惡劣天氣影響,吉林省玉米種植地區出現大面積倒伏現象。 (IC PHOTO/圖)

背後的始作俑者,也可能是氣候變化。自199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看到颱風生成的位置明顯向北移動。《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表明,過去30年間,熱帶氣旋達到其最大生命強度的平均緯度在南北半球都呈現出明顯向兩極遷移的趨勢。儘管其移動速度放到全球尺度上看並不特別顯著,但是考慮到颱風影響半徑巨大,這一緩慢移動可能導致很多之前罕見颱風的地區也將受到顯著影響。

「力度最大的一次氣候減排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這一點。根據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本世紀以來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7%,超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7倍。

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何在如此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博弈下,中國率先做出碳中和的目標承諾。

當前,全球已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零碳」目標,集中於歐盟和島嶼國家。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全球主要排放大國中,中國第一個做出了2060碳中和目標承諾。

來自「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中國這一舉措將給全球升溫情景帶來0.2-0.3℃的降低 ,這是這個組織成立以來預測到的「力度最大的一次氣候減排行動」。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也評論道,目前中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下2℃溫升控制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此外也將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2020年8月,安徽巢湖,銀屏鎮釣魚村組織村民整理被水毀壞的房屋。 (新華社/圖)

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2020年9月25日,生態環境部宣布:我國提前一年完成了此前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減排目標。這無疑是個喜人的成績,但距離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還有很漫長和艱難的路要走。

這個新目標中,有兩個細節。第一個細節是對於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30年這個時間節點上,多了一個「前」字, 「前」意味著2030年是個低線,應該力爭提前實現,國內目前很多學者提出,有望可以在2025年左右實現碳排放達峰。

另一個細節,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這樣的字眼已經消失,從「碳排放強度」到「碳排放總量」的措辭變化,意味著碳減排從相對值變成了絕對量。

兩個細節意味著碳減排需要「提速」。這留下了一系列疑問:正在討論的「十四五」規劃中將如何貫徹新的碳減排目標?新建煤電站如何「剎車」?原定於203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佔比20%的目標,能否提前實現?

2060年碳中和的長期目標著實令人振奮,但還缺乏具體的實施路徑。全方位的零碳轉型涉及包括能源、製造、交通、建築甚至農業等關鍵部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場「氣候戰役」絕不僅僅是政府的「獨角戲」,它也緊密依賴於包括企業和公眾在內的各方力量的協作,包括提出解決方案和貫徹執行。目前已有不少企業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那些高耗能的鋼鐵、水泥、玻璃和陶瓷等行業的企業則需要深度減排以及尋找替代解決方案。

快遞、外賣平臺需要探索一次性塑料和餐盒的替代方案,減少物流貨運快遞的碳排放。新基建涉及的諸多新興科技行業也正在成為碳減排的主力軍。

源自新興科技行業逐年高企的能耗不可忽視。2018 年,「電老虎」中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佔中國全社會用電量2.35%,未來5 年(2019 年-2023年)數據中心總用電量將增長66%。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萬國數據和今日頭條等引領「數字經濟」的大鱷必須帶頭使用更多的低碳、清潔能源,扮演應對氣候變化「引領者」的角色。

氣候危機就在身邊,作為消費者、父母、業主、乘客、B站用戶、戶外運動愛好者……帶著種種社會標籤的我們都已然不能在這場氣候危機中獨善其身,2060碳中和的氣候目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做出行動。

(作者為關注氣候變化領域的資深人士)

參考文獻:

加州森林和火災防護部官方網站:https://www.fire.ca.gov/stats-events/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Global Climate Report - Annual 2019,https://www.ncdc.noaa.gov/sotc/global/201913

Kossin J P, Emanuel K A, Vecchi G A. The poleward migration of the loc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maximum intensity[J]. Nature, 2014, 509(7500): 349-352.

袁瑛

相關焦點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共同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爭取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女士在會議中指出,並就光伏行業如何助力實現該目標進行了分享。2060年碳中和大方針以及平價時代來臨,這給新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轉型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新能源的清潔性和經濟性使其站到臺前,逐步替代傳統電源並獲取市場份額。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規模將大幅擴大。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時,屆時我們的能源結構該有什麼變化?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項決定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積極立場和大國風範,同時也明確提出今後40年能源革命的目標與任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新能源車產值在頂峰期也將較當前提升23倍到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我們預計206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將較2020年增長61x,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國內新能源年度總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7700億元增長12x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 從投資的角度我們認為將圍繞三條主線邏輯去選擇投資標的。
  • 碳中和
    最近學了不少新名詞、新概念,比如碳中和、淨零排放,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新能源車產值在頂峰期也將較當前提升23倍到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我們預計206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將較2020年增長61x,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國內新能源年度總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7700億元增長12x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認為,若溫升不超過1.5攝氏度,那麼在2050年左右全球就要達到碳中和;若不超過2攝氏度,則2070年左右全球要碳中和。自那之後,本世紀中葉碳中和成為各國制定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參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實際上瞄準的正是溫升1.5攝氏度,這是一個負責任但實現難度非常高的目標。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怎樣做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項決定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積極立場和大國風範,同時也明確提出今後40年能源革命的目標與任務。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碳中和目標確立 2021年風電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在2020年9月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計劃的基礎之上,習近平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000591,股吧)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2060年實現碳中和究竟應該怎樣做?
    文 | 亮子 編輯| 國際能源網自從我國在今年9月明確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國內掀起了多次關於如何實現該目標的討論。01、火電新增裝機恐難持續此次研討會,各位專家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作為爭論的焦點。柴麒敏在主題報告中強調:「從目前大部分研究結論來看,在2040-2045年整個電力系統可能就要實現近零碳排放,到2050年左右整個能源系統就要實現近零碳排放。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減排加速,煤炭行業倍感壓力。「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麥電網訊: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視頻講話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2021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公開發布《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研究報告。提要如下,僅供參考。請以原版全文為準。
  • 碳中和三步發展戰略 2020汽車藍皮書發布
    2020年12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編著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0汽車藍皮書)正式發布,提出了中國汽車產業面向2060年碳中和「三步走」發展戰略。
  • 高度讚賞並支持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特別想強調的是,中國稍早前提出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展現了卓越的全球領導力,我們對此深表讚賞。  事實上,這也是我個人最熱衷的一個領域,bp公司的全體同事也都懷著這樣的願景。我們的目標是在2050年或更早,成為一家淨零排放的公司,並且助力世界實現淨零。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在公司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