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亮子 編輯| 國際能源網
自從我國在今年9月明確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國內掀起了多次關於如何實現該目標的討論。11月20日,由綠色和平以及中華環保聯合會共同主辦、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承辦的「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主體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與會嘉賓探討實現碳中和應該怎樣做
來自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夏清、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莉、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韓文軒、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出席此次研討會。
01、火電新增裝機恐難持續
此次研討會,各位專家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作為爭論的焦點。柴麒敏在主題報告中強調:「從目前大部分研究結論來看,在2040-2045年整個電力系統可能就要實現近零碳排放,到2050年左右整個能源系統就要實現近零碳排放。因為發電裝置的壽命差不多是30年——40年之間,實際上從現在開始就不能建高排放的設施,如果要建,就要考慮在後期採取末端治理的措施,比如採用CCUS,不然就有可能成為擱置資產。」
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 柴麒敏
言外之意就是,要想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達峰、2060年二氧化碳中和的目標,恐怕不能再新建火電。如果必須要建火電,需要同步做好二氧化碳回收和捕集工作,但從成本考慮,這種處理二氧化碳的方式是不經濟的,也就是說新建火電這條路幾乎不太可能走得通。
袁家海對於此觀點也表示贊同,他指出:「我認為煤電在『十四五』期間就不要再繼續建了,應該要守住這條線。」袁家海分析其中原因時說:「以往的能源行業的五年規劃都是把保障能源供應放在首位,而能源『十四五』規劃則要我們必須把碳約束加到電力規劃裡面,這樣的話就要把什麼時候達峰,什麼時候中和,達峰和中和對『十四五』有什麼具體要求加以明確。」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夏清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夏清也頗有感觸地說:「我不建議再上火電,看看我國火電的平均利用小時數,多少火電企業虧損或者處在虧損的邊緣,隨著新能源的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新能源應該成為主角,雖然說新能源需要火電配合調峰調頻,保障電網平穩,實際上現存火電已經足夠做到這一點。」
02、電力市場化改革電價需隨市場而動
無論是實現碳達峰還是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將成為主力能源之一,電力市場化改革多年,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然而目前看來,電力市場化改革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馬莉指出:「我們確實結構要優化,要低碳轉型。同時能源還要支撐經濟發展。所以這種情況下,體制機制不創新、不配套的話,真的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馬莉
馬莉介紹了目前電改取得的一些成績,但從目前電改試點的運行情況看,依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她分析說:「第一,整個市場還是需要進一步地進行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第二,中長期與現貨交易的統籌設計,以及合同分解的方式需要完善;第三,省間壁壘市場需要進一步被打破,省間、省內市場協調運營的方式,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優化;第四,計劃跟市場銜接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中國在推進市場過程當中,需要更好地把這個問題解決,才能夠真正的推下去;第五,關於現在在碳中和、碳達峰的背景下,新能源的發展對電力市場提出的要求要重視。用戶側怎麼參與市場,怎麼保證新能源發展的情況下來促進電力體制改革,這也是帶來了比較大的挑戰;第六,與電能量市場相適應的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談到電改問題的癥結,夏清一針見血地指出:「電價不能用市場化的手段調節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電價的峰谷差拉不開差距,可再生能源怎麼消納?如何解決電力體制改革的紅利,絕對不能單方面的降價,而是應該讓電網和用戶互動起來,讓用戶以最友好的方式用電,以最友好的方式配合新能源消納,用機制來發現用戶的價值,用市場實現它的價值,最終通過用戶互動創造的紅利,再去降價,才是正解。」
韓文軒也介紹了關於電力市場化改革關於兩步制電價的問題。一個是電度電價,一個是電量電價。韓文軒說:「電度電價與電量電價設置的比例要影響我們的電價水平,固定成本補償過大,有可能就是抑制競爭。所以有關於電度電價、電量電價,根據實際運行結果有一個平均水平,影響到企業盈利水平。」
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 韓文軒
韓文軒建議:「一是加快出臺新能源固定補貼機制,按核價利用小時給予新能源足額財政補貼,解決新能源參與市場競價無法獲得補貼的後顧之憂;二是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政策協同,按照新能源發展階段,合理確定每年的新能源保障利用小時數,與優先購電量相匹配;三是鼓勵新能源企業與其他電源打捆參與市場,發揮各自優勢,利用市場規則獲得合理回報。」
03、可再生能源電力要登上主舞臺
與會專家們針對未來能源轉型、低碳發展之路如何去走展開了討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佔比要進一步提高是大家初步形成的一個共識。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袁家海
袁家海認為:「從遠期來看,煤電要完全退出電力系統,唯一可能的就是對現在的煤電加上CCUS改造,留下最高1.5-2億的機組。我們把水電開發到極致,沿河核電2.3到2.5億千瓦全部開發之後,以後的電力增量都要靠新能源來滿足,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未來當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運行之時,如何保證電網的穩定運行是一大難題。袁家海分析,目前輔助服務市場存在弊端,需要進一步進行改革。輔助服務我們理解它實際上還是電力系統的公共服務,既然是公共服務應該是全系統買單,所以未來應該要建立把輔助服務成本通過輸配電價向終端用戶疏導的機制。
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給電網帶來的衝擊需要配合儲能來實現,馬莉認為儲能的配備需要區分應用場景和類別。電動汽車蓄能、化學的儲能和抽水蓄能,不太一樣,是發電側、電網側還是用戶側也不一樣,需要有一些細緻的設計。一定要出臺一些政策來促進它的發展。
針對風電、光伏是否有能力擔綱主力能源,專家們認為光伏可以做分布式屋頂光伏、BIPV等和建築結合在一起的模式對光伏的裝機量進行規模化的拓展,風電可以利用海上風電資源增加裝機量。加大對氫能的利用規模,此外還需要更好地發揮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優勢,以市場化的手段去調峰、調頻,輔助服務不再是輔助服務而是主體服務。只有能源行業團結一致,提前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最終才能帶動其他行業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我國才能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標。
來源:國際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