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年實現碳中和究竟應該怎樣做?

2020-12-05 風電頭條

文 | 亮子 編輯| 國際能源網

自從我國在今年9月明確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國內掀起了多次關於如何實現該目標的討論。11月20日,由綠色和平以及中華環保聯合會共同主辦、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承辦的「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主體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與會嘉賓探討實現碳中和應該怎樣做

來自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夏清、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莉、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韓文軒、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出席此次研討會。

01、火電新增裝機恐難持續

此次研討會,各位專家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作為爭論的焦點。柴麒敏在主題報告中強調:「從目前大部分研究結論來看,在2040-2045年整個電力系統可能就要實現近零碳排放,到2050年左右整個能源系統就要實現近零碳排放。因為發電裝置的壽命差不多是30年——40年之間,實際上從現在開始就不能建高排放的設施,如果要建,就要考慮在後期採取末端治理的措施,比如採用CCUS,不然就有可能成為擱置資產。」

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 柴麒敏

言外之意就是,要想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達峰、2060年二氧化碳中和的目標,恐怕不能再新建火電。如果必須要建火電,需要同步做好二氧化碳回收和捕集工作,但從成本考慮,這種處理二氧化碳的方式是不經濟的,也就是說新建火電這條路幾乎不太可能走得通。

袁家海對於此觀點也表示贊同,他指出:「我認為煤電在『十四五』期間就不要再繼續建了,應該要守住這條線。」袁家海分析其中原因時說:「以往的能源行業的五年規劃都是把保障能源供應放在首位,而能源『十四五』規劃則要我們必須把碳約束加到電力規劃裡面,這樣的話就要把什麼時候達峰,什麼時候中和,達峰和中和對『十四五』有什麼具體要求加以明確。」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夏清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夏清也頗有感觸地說:「我不建議再上火電,看看我國火電的平均利用小時數,多少火電企業虧損或者處在虧損的邊緣,隨著新能源的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新能源應該成為主角,雖然說新能源需要火電配合調峰調頻,保障電網平穩,實際上現存火電已經足夠做到這一點。」

02、電力市場化改革電價需隨市場而動

無論是實現碳達峰還是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將成為主力能源之一,電力市場化改革多年,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然而目前看來,電力市場化改革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馬莉指出:「我們確實結構要優化,要低碳轉型。同時能源還要支撐經濟發展。所以這種情況下,體制機制不創新、不配套的話,真的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馬莉

馬莉介紹了目前電改取得的一些成績,但從目前電改試點的運行情況看,依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她分析說:「第一,整個市場還是需要進一步地進行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第二,中長期與現貨交易的統籌設計,以及合同分解的方式需要完善;第三,省間壁壘市場需要進一步被打破,省間、省內市場協調運營的方式,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優化;第四,計劃跟市場銜接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中國在推進市場過程當中,需要更好地把這個問題解決,才能夠真正的推下去;第五,關於現在在碳中和、碳達峰的背景下,新能源的發展對電力市場提出的要求要重視。用戶側怎麼參與市場,怎麼保證新能源發展的情況下來促進電力體制改革,這也是帶來了比較大的挑戰;第六,與電能量市場相適應的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談到電改問題的癥結,夏清一針見血地指出:「電價不能用市場化的手段調節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電價的峰谷差拉不開差距,可再生能源怎麼消納?如何解決電力體制改革的紅利,絕對不能單方面的降價,而是應該讓電網和用戶互動起來,讓用戶以最友好的方式用電,以最友好的方式配合新能源消納,用機制來發現用戶的價值,用市場實現它的價值,最終通過用戶互動創造的紅利,再去降價,才是正解。」

韓文軒也介紹了關於電力市場化改革關於兩步制電價的問題。一個是電度電價,一個是電量電價。韓文軒說:「電度電價與電量電價設置的比例要影響我們的電價水平,固定成本補償過大,有可能就是抑制競爭。所以有關於電度電價、電量電價,根據實際運行結果有一個平均水平,影響到企業盈利水平。」

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 韓文軒

韓文軒建議:「一是加快出臺新能源固定補貼機制,按核價利用小時給予新能源足額財政補貼,解決新能源參與市場競價無法獲得補貼的後顧之憂;二是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政策協同,按照新能源發展階段,合理確定每年的新能源保障利用小時數,與優先購電量相匹配;三是鼓勵新能源企業與其他電源打捆參與市場,發揮各自優勢,利用市場規則獲得合理回報。」

03、可再生能源電力要登上主舞臺

與會專家們針對未來能源轉型、低碳發展之路如何去走展開了討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佔比要進一步提高是大家初步形成的一個共識。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袁家海

袁家海認為:「從遠期來看,煤電要完全退出電力系統,唯一可能的就是對現在的煤電加上CCUS改造,留下最高1.5-2億的機組。我們把水電開發到極致,沿河核電2.3到2.5億千瓦全部開發之後,以後的電力增量都要靠新能源來滿足,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未來當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運行之時,如何保證電網的穩定運行是一大難題。袁家海分析,目前輔助服務市場存在弊端,需要進一步進行改革。輔助服務我們理解它實際上還是電力系統的公共服務,既然是公共服務應該是全系統買單,所以未來應該要建立把輔助服務成本通過輸配電價向終端用戶疏導的機制。

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給電網帶來的衝擊需要配合儲能來實現,馬莉認為儲能的配備需要區分應用場景和類別。電動汽車蓄能、化學的儲能和抽水蓄能,不太一樣,是發電側、電網側還是用戶側也不一樣,需要有一些細緻的設計。一定要出臺一些政策來促進它的發展。

針對風電、光伏是否有能力擔綱主力能源,專家們認為光伏可以做分布式屋頂光伏、BIPV等和建築結合在一起的模式對光伏的裝機量進行規模化的拓展,風電可以利用海上風電資源增加裝機量。加大對氫能的利用規模,此外還需要更好地發揮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優勢,以市場化的手段去調峰、調頻,輔助服務不再是輔助服務而是主體服務。只有能源行業團結一致,提前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最終才能帶動其他行業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我國才能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標。

來源:國際能源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獨立氣候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對路透社表示,根據《巴黎協定》,共有近200個國家在協定中承諾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仍將導致全球氣溫到2100年為止升高2.7攝氏度。 如果中國能夠實現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那麼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將縮減0.2至0.3攝氏度,達到2.4攝氏度。
  • 我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長三角有哪些「綠色生意」
    0 1  數位化管理  用能大戶「升級」應對減排壓力的新舉措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如何更有效地節能減排,成為諸多用能大戶的「頭等大事」。
  • 想穿越到2060年,看看「碳中和」的世界是怎樣的
    試著想像已經實現「碳中和」的世界:2060年,我們的孫輩可能已經不太知道煤炭長什麼樣了,因為他們大多數會住在屋頂的瓦片或者牆壁就會吸收太陽能發電的建築裡。城市的邊際也能看到無數的大風機在高速運轉,流淌在電網裡的電力應該已經實現了80%甚至100%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當我們出門,無論搭乘飛機還是輪船,動力將主要來自生物質燃油或者氫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
  • 邁向2060碳中和:中國建研院未來建築實驗室在京落成
    邁向2060碳中和:中國建研院未來建築實驗室在京落成 2020-10-23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報告發布|中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建議
    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達成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中國需要針對主要經濟部門擴大氣候政策和減排的範圍,並提高相應目標。報告所提出的建議代表了短期的必要行動,以幫助中國以經濟和技術可行、且最終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爭取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女士在會議中指出,並就光伏行業如何助力實現該目標進行了分享。關於碳中和承諾對新能源科技及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發展的機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第一次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向全世界鄭重承諾,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清晰的時間節點和實現路徑。眾所周知,80%的碳排放來自於燃煤,而80%的燃煤用於發電,所以要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從改變發電方式入手。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需要節能、可再生能源、核電三管齊下
    10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眾議院正式會議上發表了就職後首次演說,宣布以脫碳社會為目標,到2050年日本國內溫室氣體排放將達到「實質上為零」。日本在此以前只承諾到2050年減排80%,並在本世紀後半葉實現碳中和。
  • 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時,屆時我們的能源結構該有什麼變化?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項決定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積極立場和大國風範,同時也明確提出今後40年能源革命的目標與任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
  • 我國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近零排放),你能做點兒什麼貢獻?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當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吸收溫室氣體,使自己吸收的溫室氣體當量大於等於自己排放的溫室氣體當量,實現自身二氧化碳我國計劃到2060年實現全國碳中和,即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當量與吸收的溫室氣體當量相等。什麼是溫室氣體呢?
  • 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怎樣做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因為解決能源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徹底改變能源結構。近年來,中國能源安全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國家油氣資源不足,石油對外依存度70%以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0%以上。隨著天然氣應用逐漸增長,對外依存的比例還在不斷增高。
  • 高度讚賞並支持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特別想強調的是,中國稍早前提出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展現了卓越的全球領導力,我們對此深表讚賞。  事實上,這也是我個人最熱衷的一個領域,bp公司的全體同事也都懷著這樣的願景。我們的目標是在2050年或更早,成為一家淨零排放的公司,並且助力世界實現淨零。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在公司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
  • 理論學習 | 潘家華:建設美麗城市要突出碳中和取向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北極星大氣網訊: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掛牌成立。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 綠色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
    北極星大氣網訊:「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從根本上講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地『換技術』,推動社會由傳統工業發展方式走向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在近日於北京召開的「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0年會」(下稱「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從根本上講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地「換技術」,推動社會由傳統工業發展方式走向可持續的生態文明。
  • 高峰:能源數位化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必要手段
    習近平主席繼9月22日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後,12月12日再次宣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即將進入平價時代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 關於2060 年的預言
    近期 一名「時空穿越者」的出現掀起了軒然大波 他自稱來自2060年 通過意識穿梭回到了現在 並在豆瓣平臺化名@KFK留下了諸多預言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在海通國際四個不同統計口徑中,至2030年,金融行業碳中和總成本最高為160億元。「基本上可以判斷到2030年前後金融部門的GDP應該在16萬億左右,假定到2030年中國金融機構把它所有碳排放通過這10年時間完全通過購買碳信用給中和,160億跟16萬億相比,成本也就是千分之一的水平。」
  • 文在寅: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文在寅表示:「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韓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排名第12位,年度碳排放量為全球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