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長三角有哪些「綠色生意」

2021-01-17 網易

  

  「綠色」是長三角發展的底色,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要求「2020年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對監管的要求和巨大的市場,長三角的「綠色生意」該怎麼做?

  「在中國,綠色能源和儲能技術的替代市場、綠色能效技術替代和能源交易(主要是電力服務交易)合計有每年接近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對應的服務市場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在近日舉行的「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通過高效能源網際網路推動綠色金融戰略投資閉門研討會暨「創能國瑞雲」平臺啟動儀式上,交大校友會能源科技校友秘書長、創能國瑞科技董事長忻雷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0 1

  數位化管理

  用能大戶「升級」應對減排壓力的新舉措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如何更有效地節能減排,成為諸多用能大戶的「頭等大事」。

  「上海數迅是上海較早一批發展起來的網際網路數據中心運營服務商,三四年前,我們被列為能源大戶,每年都要被監管用了多少電。我們一直在考慮電都用在哪裡、該不該用。」上海數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威表示。

  「我們發現,因為天冷天熱都要開空調,機房也要24小時運作,僅這項的耗電量就非常大。我們希望有一些專業的公司、研發機構,能給我們提供新技術、新方法,為數據中心行業出謀劃策,提升能耗管理水平,降低運行成本。」黃威補充道。

  思源電氣集團高級副總裁許飛說,「我們所處的數據鏈條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傳統製造業,近幾年在節能減排、環保等方面面臨一些壓力。同時,我們的主要客戶,也存在降低產品能耗、綠色產品運行等需求。」

  「對此,公司在布局和戰略投資上相應地做了一些準備,如參與一些電力行業應用等。」 許飛表示,同時,在工廠製造、自動化和經營生產方面採取更多方法,實現生產過程和客戶全過程管理的可視化,這也是未來工廠發展的需要。

  在另一交大大型國有能源裝備企業校友看來,「數位化改造是降低能耗的通用做法之一,相關企業應進行數位化、信息化改造,監控每一臺設備的使用過程。」

  東浩蘭生集團上海外經貿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宋雪春表示,站在用戶角度,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或技術選用,應更加傾向於成熟或投資回報率更明確的。

  「對新能源企業來說,應努力度過發展瓶頸期,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進行改造應用,向個性化製造方向發展,儘量滿足客戶的需求,往工業4.0方向前進。」 宋雪春補充道,「此外,與新能源相關的投資收益率比較高,能源交易的服務產品可以與金融機構進行合作,以謀求更好發展。」

  0 2

  新能源技術

  提升能效的「剛需」,中國引領全球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提高能效無疑是關鍵一環。在本次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就如何推動長三角的分布式新能源和儲能產業,推動綠色替代和分布式能源需求側響應等議題分享了真知灼見。

  在錦浪科技董事長王一鳴看來,發展分布式發電特別是光伏發電,長三角優勢非常大。

  「目前分布式主要就是在長三角、珠三角。相對來說,長三角年均發電量不是特別高,但有兩個很大優勢。」王一鳴說,「一方面,相對全國其他地區,長三角地區的收電費率最高;另一方面,長三角企業經濟效益相對較好、用電量較大、電價較高,分布式電站的收益率也會相對較好。」

  「從產能產出比看,光伏非常有利於綠色發展。產業鏈的全方位優勢,加之其他配套優勢,我國光伏行業將在未來十年乃至三十年內進一步引領全球的發展。」交大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指出。

  「同時,根據估算,如果在沙漠地區不到5%的土地建光伏電站,按照現在的技術,全國所有用電都可以滿足。」沈文忠進一步指出,「同時,一旦鋪上光伏電板,下面水蒸發量受限,部分沙漠地區長出了綠草,西部很多電站都看到這種現象,比單純防沙效果更好,一舉多得。」

  在儲能領域,我國的起步也相對較早。「2000年開始,我國已經開始做儲能系統。」 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汽車電子研究所所長楊林表示,「全球範圍看,可再生能源就像植物從太陽吸收光能一樣維持整體平衡或供給,而儲能系統對能源網際網路或者分布式能源系統來說,則是一個合併系統。」

  楊林進一步表示,能源網際網路面臨幾個關鍵問題,一是分配問題;二是如何解決能源需求的及時響應問題;三是能源綠色化後,如何解決綠色能源和間斷性和連續性問題。

  供熱製冷,也是實現碳中和的一個思路。「很多紡織廠、印染廠的工藝過程全部燒鍋爐,我們可以通過能量回收、新型熱泵、利用太陽能甚至是其他地熱等,來替代這些燃氣燃煤,提高能效。」 教育部太陽能發電及製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代彥軍介紹稱,「初步估算,供熱製冷環節佔了全社會一半以上的能耗,做好這一領域,加上儲熱、儲冷甚至電結合,將對實現碳中和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

  

  圖蟲創意 圖

  0 3

  資源聚合平臺

  真正地實現讓「綠色生意」更簡單

  在國家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之後,碳市場備受關注,國內外所有大中型企業參與碳減排、碳市場的意識和意願大大得到增強。對此,金融市場的反應極其敏感。

  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與研究中心常徵介紹:「碳交易市場,大家普遍了解的是強制市場,也就是配額市場。目前,配額每年固定且逐年下降,配額缺口卻逐漸擴大,上海市場每年的配額缺口約在600萬到700萬。因此,要通過碳市場運行,以市場手段實現減排價值。我們正在研發包括置換質押等在內的碳金融產品,以促進碳排放市場更高效、穩定。與此同時,設立碳普惠平臺是2021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幫助和促進中小企業在碳減排方面獲得相應的效益。在能源市場當中,電力交易量最大,目前正在考慮出臺期貨方案,再結合碳市場,這都是未來綠色金融的方向。「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綠色債券市場佔全國80%份額,債券和相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對幫助新能源企業、助力綠色企業的發展無疑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校友會會長,上海證券交易所原監事長張寧補充分享。

  除了碳市場,上海節能減排中心的王濤透露,國家層面的電力交易方案正在醞釀中。「電力市場交易自《2015年9號文》印發以後,各省陸續開展了相應研究,上海已經向國家申報第二批試點,加快建立電力現貨市場。應該說,電力市場化是不變的方向,國家多次強調要逐漸向市場模式轉變,上海也在積極研究電力方案,預計2021年底將啟動電力現貨試運行。」王濤說。

  「銀行,作為傳統的金融代表,也正在嘗試為綠色金融帶來新的創新思路。銀行與企業客戶的關係很緊密,可以根據客戶的數據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設計個性化金融解決方案,從而進行貸款管理或資產證券化。同時,為了更好地扶持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可以通過銀行來申請上海市擔保基金,根據企業稅收情況,由銀行提供無需抵押的信用貸款。此外,對於獲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等資質的企業,也可以通過科技履約的方式獲得上海市科技履約貸款。「來自投資和銀行界的與會交大校友表示。

  任何一個產業做大做強都離不開金融平臺,不過,在金融和綠色企業、綠色技術之間,也需要一個交互促進的平臺。創能國瑞雲的「一站式能源交易服務平臺」,可以藉助人工智慧和數位化技術實現交易服務,包括:能源供應鏈委託服務、能源交易全流程交易服務和能源數據監控與預測等項目撮合,滿足需求側和服務側各種微服務。

  「這是定位於需求側的能源交易綜合服務平臺,創造的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和發展動能。這是一個開放的能源服務系統,我們將在每一個地級市單獨投放合作經銷夥伴,也可以應一個地區要求、行業要求做特定的行業、區域版本。」忻雷表示,「我們秉持著滿足更多中小企業微服務需求的『店小二』思維,讓綠色低碳深入生活和生產。」

  「四年前,交大創新地提出了『高效能源網際網路「的定位,是滿足未來需求側能源物理信息網。「交大校友會副會長、上海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李晶生介紹,滿足需求側的高效網際網路,其價值指標不同於傳統的經濟指標,是需要滿足未來碳減排和高質量發展,即能源指標、經濟指標、信息指標、碳排放指標。這四大指標涉及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比如,信息指標所代表的數位化經濟,不是物聯網投資額或基建收入,而是打破「數據孤島「的流通量和拉動服務經濟的價值模型。

  記者:潘晟 魏來 何思 潘潔

  編輯:潘晟

  排版: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方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方作出這一承諾後,立即得到了外界矚目。在9月2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素來關注東北亞地區事務的日本廣播協會(NHK)記者特意就「碳中和」問題提問。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綠色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
    需平衡碳減排與經濟的關係2020年9月,我國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劉世錦看來,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2060年實現碳中和究竟應該怎樣做?
    文 | 亮子 編輯| 國際能源網自從我國在今年9月明確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國內掀起了多次關於如何實現該目標的討論。11月20日,由綠色和平以及中華環保聯合會共同主辦、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承辦的「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主體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專家: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宋承傑):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減排承諾引發世界矚目和國際社會的熱烈反響。義大利環保專家西爾維斯特裡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此舉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
  • 理論學習 | 潘家華:建設美麗城市要突出碳中和取向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日報網評:守護藍色星球的綠色發展之路
    幾個月前,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1月3日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議中提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 想穿越到2060年,看看「碳中和」的世界是怎樣的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演講,提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過去十多年間,中國第三次提出碳減排的目標。
  • 生物能源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 高峰:能源數位化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必要手段
    習近平主席繼9月22日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後,12月12日再次宣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即將進入平價時代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 報告發布|中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建議
    年前實現碳中和。為達成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中國需要針對主要經濟部門擴大氣候政策和減排的範圍,並提高相應目標。報告所提出的建議代表了短期的必要行動,以幫助中國以經濟和技術可行、且最終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讓能源結構更加綠色低碳
    近年來,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減少碳排放,我國在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做了許多努力: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7.9億千瓦,約佔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0%;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勢頭。
  •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爭取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女士在會議中指出,並就光伏行業如何助力實現該目標進行了分享。關於碳中和承諾對新能源科技及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發展的機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第一次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向全世界鄭重承諾,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清晰的時間節點和實現路徑。眾所周知,80%的碳排放來自於燃煤,而80%的燃煤用於發電,所以要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從改變發電方式入手。
  •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江蘇要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我國去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 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研究:為達減排目標,2050年我國需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圖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程婷 圖「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北極星大氣網訊: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掛牌成立。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 「脫碳」倒逼綠色轉型(新時代新步伐)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向國內外展示了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目標:今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中國確立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廣泛擁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