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時,屆時我們的能源結構該有什麼變化?

2020-12-02 OFweek維科網

9月22號,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大會做出重要報告,談到新冠疫情帶來的啟示。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這項決定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積極立場和大國風範,同時也明確提出今後40年能源革命的目標與任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

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因為解決能源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徹底改變能源結構。

近年來,中國能源安全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國家油氣資源不足,石油對外依存度70%以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0%以上。隨著天然氣應用逐漸增長,對外依存的比例還在不斷增高。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目前複雜的國際形勢狀況下,能源供應大比例依靠於進口,對於能源安全而言是個不穩定因素,亟待解決。

其次,大氣治理面臨挑戰。解決霧霾問題影響每一個國民的生活質量。環境科學研究者指出,要治理好霧霾,達到15μg的目標,必須禁用化石能源,所以這也要求人們改善能源結構。

再者氣候變化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由於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生存環境面臨破壞。因此降低碳排放,改善地球環境,是人類治理環境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中國使用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已接近100億噸,是世界碳排放總量第一大國,離碳中和目標相距甚遠,這也只能改變能源結構來實現碳中和。

因此,只有把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結構轉為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零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結構,才能實現碳中和,解決國家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大氣汙染問題、氣候變化問題。

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時,屆時我們的能源結構該有什麼變化?

水電從1.5萬億發展到2萬億,風電、光電、核電分別發展到2萬億、3萬億,1.6萬億,這樣合起來是8.6萬億。8.6萬億佔未來總用電量的78%,再利用燃煤、燃氣、火電解決重點地區的調峰、平衡,保證電力系統的穩定,解決剩餘2.4萬億度用電空缺,這樣能夠在未來實現年總用電量11萬度電。

目前,國內年用電量約7萬億度電,未來用電預估增加50%。現在的電力供應佔30%,未來電力供應要達到65%;零碳能源目前佔比不到20%,未來要漲到70%。

這樣一來,新的低碳能源結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那就是以核電、風電、光電、水電等形式直接輸出的電能為主,太陽能可以制熱,但是它不能長途輸送,生物質能以燃料形式輸出,這是唯一的零碳燃料,但是量不大,未來最多只能佔到總量的20%,而大部分都是直接輸出電的。

未來主要電力來源風電、光電,這些都屬於低能源密度能源,單位平米只能提供100瓦左右的電,而一小塊發電廠就能產出幾十萬千瓦,兩者之間特點不同。這時候開發風電、光電最需要的資源是什麼?不是礦物,而是空間。

從這點出發,未來採用的就不再是傳統的集中發電方式,而是分布式產能,尤其是分布式光伏,以自產自用、產用結合為主,逐漸發展成產能建築。這就要求電網由單向變成雙向,功能變成互通有無,電網系統也就面臨重大挑戰,包括架構、技術、定價機製得有全方位變化。

對於光伏行業而言,應該怎麼做?

第一個就是充分挖掘可利用空間,將建築表面發揮到極致,建設光伏發電,看得見太陽的空間,就是最寶貴的資源。

國家未來要發展20~30億千瓦的光伏,這就要200~300億平米的安裝面積,相當於兩三萬平方公裡。城鄉建築總量七八百億平米,城市大約50億平米區域可安裝光伏。而農村都是平房,大概有200億平米的屋頂,這塊加起來差不多夠發展光伏的地方了,只需要裝上70%,就能解決三分之二的需求,所以建築光伏大有可為。

第二個就是儘可能提高電力在建築用能上的比例,實現建築全面電氣化。現在,很多地方都在使勁努力嘗試,取消天然氣做飯,改成電炊具,目前已經有了很大進展。

節能是基礎,被動優先降低需求,主動優化提高效率。未來要不斷改變形式,適應低碳形式,開發建築外表,加大光伏應用。用電替代燃料,大力發展光伏建築一體化,發展柔性電力負載建築,以適應大規模使用風電、光電的需要,然後把智能充電樁納入到建築配電系統來,未來的趨勢很可能是建築配電的直流化,所以建築在未來的低碳能源系統裡邊起著重要的角色,所以總的來說就是積極創新、應對挑戰。

相關焦點

  • 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怎樣做
    其中就指出,中國要提高自主貢獻能力,在《巴黎協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減排和治理氣候的行動,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挑戰,實現零排放是能源轉型最後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能源轉型?因為解決能源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徹底改變能源結構。近年來,中國能源安全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國家油氣資源不足,石油對外依存度70%以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0%以上。隨著天然氣應用逐漸增長,對外依存的比例還在不斷增高。
  •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爭取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女士在會議中指出,並就光伏行業如何助力實現該目標進行了分享。關於碳中和承諾對新能源科技及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發展的機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第一次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向全世界鄭重承諾,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清晰的時間節點和實現路徑。眾所周知,80%的碳排放來自於燃煤,而80%的燃煤用於發電,所以要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從改變發電方式入手。
  • 想穿越到2060年,看看「碳中和」的世界是怎樣的
    40年後,人類是否移居火星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正迎來一個「碳中和」的世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實現淨碳足跡為零。國家、企業、團隊或者個人等不同的主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廣義上指溫室氣體),能夠和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抵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不會額外增加。這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而可再生能源製造業屬性將帶動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和能源安全性的提升。碳中和對能源投資究竟有什麼影響?我們認為主要關注成長空間和三條主線。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特殊時點共振!碳中和目標將帶來更經濟和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券商...
    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確立 全球碳中和大行動開啟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生物能源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 【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央企密集布局新能源!
    一、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張濤表示,在我國承諾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原計劃目標勢必做出調整。預計「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會對能源消費和排放指標做出更嚴格的約束。與此同時,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也更加迫切。張濤認為,油氣在美國的能源結構佔據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在法國等歐洲國家能源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
  •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濤:拆掉能源「圍牆」,早日實現「碳中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減排任務艱巨。 張濤表示,在我國承諾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原計劃目標勢必做出調整。預計「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會對能源消費和排放指標做出更嚴格的約束。與此同時,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也更加迫切。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實現「碳中和」: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在我國能源替代的地位
    2020年,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到2030年,中國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何為碳中和?粗淺的解讀就是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增量,與每年消減的二氧化碳量為減量,增量與減量相互低消持平,叫「碳中和」。
  • 上海電力大學施正榮教授: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於能源結構轉型
    施正榮教授認為,目前中國在各個新能源領域引領世界,並在今年已經實現了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的宏偉目標。中國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施正榮教授認為關鍵在於能源結構轉型。
  • 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 隆基股份王英歌:實現碳中和目標可再生能源企業要率先垂範
    本報記者 張英英 北京報導王英歌表示,隨著我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每年將會以更快比例提升,我國也將加速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一般辯論會上提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減排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碳中和
    最近學了不少新名詞、新概念,比如碳中和、淨零排放,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 中金公司:預計能源消費總量或在2060年達到67.3億噸標準煤 增速...
    我們預計到2060年中國經濟會達到人均GDP4.8萬美元水平,帶來能源需求67.3億噸標煤,較現在提升38%。如果我們以目前的能源結構不變,將會產生每年160億噸二氧化碳的碳排放。我們預計隨著十四五開始執行碳中和目標,中國將在2028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在134億噸二氧化碳,較現在的115億噸上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