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

2021-02-15 彌勒氣象
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

     

 1月22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暨碳中和科學問題研討會」,啟動運行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出席會議。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5位院士,中國氣象局及有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以及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等部門領導,通過線上或現場方式參加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介紹了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建立的背景、意義及組建方案。與會專家認為,組建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意義重大、方案可行,並為該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建言獻策。

  據介紹,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的發展目標,包括發揮氣象部門優勢,在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關鍵技術上持續創新;研發綜合天空地一體、標準化、長期和高精度的雙向區域碳循環綜合監測和評估方法;支撐城市碳收支的測量、報告、核查,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提供科學依據;打造一支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創新研究團隊。

  宇如聰表示,中國氣象局一向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發揮基礎性科技部門的支撐作用。未來將繼續集中專家資源,從氣候變化科學角度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評估能力,為國家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供更多科學支撐。他強調,要以氣象觀測站網為基礎,完善大氣本底站、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建立系統、完備的溫室氣體綜合監測網;完善科學評估方法,深化科研分析,提升碳綜合監測、評估能力;加強部門間合作,共同提高科學研究水平。

  據悉,氣象部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溫室氣體觀測站,開展持續觀測、分析並逐步形成溫室氣體監測網。下一步,中國氣象局將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需求,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案,指導和支持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的建設和開展工作。

相關焦點

  • 廣東啟動低碳試點工作 省氣象局承擔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平臺建設任務
    廣東啟動低碳試點工作 省氣象局承擔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平臺建設任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03日16:54   中國氣象報記者董永春報導
  • 我國初步具備主要溫室氣體含量全球監測能力
    中國網新聞1月15日訊 (記者胡永平)今天下午,中國氣象局舉行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李昌興介紹2016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的相關情況。李昌興指出,2017年11月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6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6期)》。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濃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
  • 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項目啟動
    近日,一項由歐盟第七框架計劃(FP7)資助、中歐城市溫室氣體減排項目(URGENCHE)授權的新研究項目得到公布,該項目將對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這項耗資350萬歐元的三年計劃將由英國埃克斯特大學牽頭,來自八個國家17個機構的專家參與,重點研究環境政策對於城市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各方面的影響。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相對來說,中國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起步較晚,海洋溫室氣體監測長期處於空白,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司高度重視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於2013年根據國家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向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下達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任務,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國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國家海洋局寧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國家海洋局寧波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協助下,隨著福建北礵、浙江嵊山
  •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我國需要加強氣候韌性社會建設
    她提出,要啟動制定碳中和目標下的科技創新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快建設高比例非化石能源電力生產體系,支持全面提高各行業電氣化率;走以氫能、生物燃料等作為燃料或原料的革命性工藝路線,提前儲備負排放技術;在加強推動技術研發與創新的保障體系建設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在巢清塵看來,儘管從根本上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要靠減排,但適應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措施。
  • 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貢獻「氣象」力量——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她提出,要啟動制定碳中和目標下的科技創新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快建設高比例非化石能源電力生產體系,支持全面提高各行業電氣化率;走以氫能、生物燃料等作為燃料或原料的革命性工藝路線,提前儲備負排放技術;在加強推動技術研發與創新的保障體系建設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合作。  在巢清塵看來,儘管從根本上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要靠減排,但適應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措施。
  • 《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發布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人與自然·數據)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劉毅)根據中國氣象局9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幹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1886ppb
  • 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方案建議
    根據歐盟《監測機制條例》要求,在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報告中須提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同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技術支持機構通常也是本國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的編制單位。五是國際社會善於利用各種平臺推動協同控制。日本搭建了國際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合作與交流的平臺——亞洲協同效應夥伴關係(ACP)。
  •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2020-12-24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會上,發布了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tansat)。
  • 中國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不一定意味中國排放量大增
    大氣中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 製圖:蔡華偉2011年我國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創下了1990年觀測以來的新高。1月14日,在遼寧瀋陽,中國氣象局發布了《201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這是中國氣象局首次對外發布中國溫室氣體公報。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碳匯即碳吸收,一般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而該研究團隊採用「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即從大氣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大氣中CO2含量的變化來計算和反演碳匯量。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婧介紹,該計算方法中,大氣淨通量-人為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量。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大幅提升 或增加靜穩天氣出現概率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5日)下午,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大氣成分室副主任方雙喜指出,2016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次刷新紀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全球變暖,從長期來看,將導致靜穩天氣出現的概率增加,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2013中國溫室氣體公報》:濃度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1月9日,中國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開發布《2014年中國氣候公報》和《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
  • 在太空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
    從本月24號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 治理「溫室氣體之首」試點成功 將向全國推廣
    承擔北京地區75%以上電力輸送任務的冀北電力公司,在北京率先試點了國內首個對六氟化硫(SF6)氣體的回收再利用裝置。試點期間,已回收SF6氣體約12噸,相當於減排28.44萬噸二氧化碳,也相當於50餘個北京植物園一年中和的碳排放量。2012年8月10日,項目第一監測期減排量就獲得了聯合國的籤發認證。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首個電力行業應用減排SF6的新「標杆」。
  •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13家單位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相關同志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者」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優秀個人」稱號。  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空間環境中的有關參數,是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 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這對全國碳市場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碳排放權交易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市場化手段,相對於行政手段,具有減排成本較低、能夠為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
  • 中國氣象局啟動颱風三級應急響應
    中國氣象網訊 來自中國氣象局應急辦消息,中國氣象局9月6日16時籤發命令,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預報與網絡司、綜合觀測司,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