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亟須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此研究報告刊登於《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第10期,題為《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第一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紅敏。
全球3000多名專家完成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簡稱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農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據估計,全球範圍內農業排放甲烷佔人類活動造成的甲烷排放總量的50%,氧化亞氮佔60%,如果不實施額外的農業政策,預計到2030年,農業源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量將比2005年分別增加60%和35%~60%,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對控制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作用。
據了解,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包括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甲烷排放、施肥造成的氧化亞氮排放和動物廢棄物管理過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在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國內外在農業甲烷和氧化亞氮方面作了一定研究,並對典型源開展了典型測試;IPCC出版了全球通用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為估算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依據。農業源溫室氣體減排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領域減排的經濟性預測和各種技術措施對某單一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還沒有對農業的減排對策進行系統研究。
文章根據中國向聯合國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的數據,分析得出中國農業活動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分別佔全國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文章還在綜合分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通過秸稈氨化改善反芻動物營養可降低單個肉牛甲烷排放15%~30%;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可減少單位面積稻田甲烷排放30%;發展沼氣工程和改進糞便收集和貯存方式可減少糞便甲烷排放,一個戶用沼氣在南方高溫地區每年最大可減少溫室氣體2.0~4.1噸二氧化碳當量;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減少單位面積農田氧化亞氮50%~70%。但要推廣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還需要對減排技術的適應性和經濟性進行評價,建議儘快開展減排技術示範,為減排技術的推廣提供技術和數據依據。
《科學時報》 (2009-1-7 A2 資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