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2020-12-05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4 期「農業與全球變化」專刊

作者:周勝1,2,張鮮鮮1,2,王從1,2,孫會峰1,2,張繼寧1,2

單位:1.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2. 上海低碳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摘 要

水稻生產過程是人為源溫室氣體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 和N2O 的產生與排放受農事管理與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稈還田措施,直接影響稻田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機質的含量,對稻田CH4 和N2O 的排放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本文從水分管理、秸稈管理、以及水分和秸稈協同管理等幾個方面綜述了近年來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研究進展,重點總結了國內外通過水分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的效果、水分與施肥耦合的減排效果、秸稈還田措施以及水分管理與秸稈還田耦合對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並對今後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結論與展望

主要結論:

水分管理對稻田溫室氣體減排至關重要。中期烤田、間隙灌溉等常規灌溉中的措施不僅有利於增產,也降低了稻田CH4 排放量。節水灌溉基於水稻需水特性減少灌溉量,進一步改變了稻田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從而抑制CH4 的生成並促進CH4 的氧化,大幅減少稻田CH4 排放量,但由於稻田土壤中CH4 和N2O 此消彼長的排放規律,節水灌溉在顯著降低CH4 排放的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為進一步提升節水灌溉技術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的效果,水肥耦合管理是關鍵所在。通過文獻分析可知,插秧移栽採用控制灌溉或淺灌,以及無論插秧移栽還是直播採用乾濕交替管理方式,均有利於實現作物穩產和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尤其是採用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耦合緩釋肥或添加硝化抑制劑,在降低稻田CH4 排放量的同時,能有效抑制N2O 的生成和排放。

秸稈還田是最重要的秸稈利用方式,既改良土壤肥力,又有利於作物增產。秸稈還田雖然有抑制N2O 生成與排放的潛力,但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減少因秸稈還田造成的CH4 排放關鍵在於採用合適的秸稈還田方式與時機,創造秸稈好氧分解環境,減少秸稈處於厭氧環境的時間。因此,秸稈還田與稻田水分狀況的耦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可行的措施包括秸稈在稻田休閒季還田、秸稈溝埋還田適當降低秸稈與土壤的混合程度、秸稈免耕還田配合溼潤灌溉等,以上均可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

研究展望:

稻田生態系統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更好發揮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產與生態功能,適應水稻生產發展新趨勢,降低稻田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今後需要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

(1)為進一步減少節水灌溉模式下的N2O 排放,一方面,今後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優化節水灌溉條件下的施肥措施,研發適用於節水稻田水分特性的專用緩釋肥,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增強土壤氮素固持能力,從而抑制N2O 的生成與排放,達到同時減少稻田CH4 和N2O 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秸稈還田是對稻田土壤碳庫的有效補充,本質上是將一部分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CO2 通過秸稈還田儲存於稻田土壤。因此,為綜合評估稻田溫室效應,需要針對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碳庫)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開展長期的觀測,綜合定量評估秸稈還田形成的土壤固碳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關係。

(2)近年來新型品種與栽培管理技術不斷成熟與推廣。例如新型栽培稻品種——節水抗旱稻結合旱管種植的栽培方式,生長發育期間以利用雨水為主,或僅在缺水敏感期適當灌溉,整個稻季田間基本處於無淹水狀況,徹底改變了傳統稻田土壤的水分狀況,在保證產量穩定的同時大幅減少灌溉用水量和CH4 排放量。因此,深入研究新型栽培稻品種在旱管種植條件下的稻田CH4 和N2O 協同減排機制、土壤有機質變遷與碳氮動態等,可為大規模推廣旱管種植減排稻田溫室氣體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3)利用稻田的水環境養殖蝦蟹類、魚類、鴨等水產或水禽的新型稻田種養結合模式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此類「水稻+水產/水禽」的互利共生模式提高了稻田綜合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益,是實現稻作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措施。稻田種養模式的水肥管理不僅要滿足水稻的生長需要,養殖期間還必須維持一定的水層,有些養殖甚至需要投入餌料,這增加了水土環境的有機質含量,在厭氧環境下可能會促進CH4 的大量排放。因此,如何優化稻田種養系統的水分管理,合理移除水稻秸稈,減少餌料等有機物料投入,調控整個系統的碳氮收支平衡,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減少新型種養結合模式綜合溫室效應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關焦點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亟須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此研究報告刊登於《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第10期,題為《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第一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紅敏。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
  •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11年未更新,非CO₂氣體減排面臨壓力
    然而,對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同樣將面臨巨大挑戰。8月1日,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北京發布《全面減排 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中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工作論文,論文指出中國已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CO₂減排政策以期兌現2030年或更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然而卻對《京都議定書》所涵蓋的其餘六種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關注相對較少。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為節約用水而選擇間歇灌溉的稻田所釋放的強效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是連續灌溉農田的45倍。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據統計,21%溫室氣體來源於農業,遠遠高於全球交通產生的總量
    根據世界農業部門的報告,認為農業有關的管理和土地清理等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高於總量的1/5。這比世界上所有的汽車、飛機和火車加起來還多。農業和森林砍伐的排放量是全球建築部門排放量的3倍,相當於是所有工業排放的總和。 我們用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換取養活地球的食物。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新華社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1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造成降水量變化,影響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產量。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 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項目啟動
    近日,一項由歐盟第七框架計劃(FP7)資助、中歐城市溫室氣體減排項目(URGENCHE)授權的新研究項目得到公布,該項目將對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這項耗資350萬歐元的三年計劃將由英國埃克斯特大學牽頭,來自八個國家17個機構的專家參與,重點研究環境政策對於城市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各方面的影響。
  • 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而2012年度日本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受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日本在2012年度基本沒有使用核能發電,並且對火力發電的依存度加大,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相關數據顯示,日本201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1年度數值同比增長了2.8%,與1990年相比則增長了6.5%。
  • 歐盟計劃提高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在歐洲議會發表「盟情諮文」,其中提到的新的歐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及一攬子政策引發外界普遍關注。根據諮文,為確保2050年實現「碳中和」,歐委會決定將2030年溫室氣體階段性減排目標比例從此前的40%提升至55%。
  • 即使現在減排溫室氣體,地球溫度也要在幾十年後才會下降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只是我們必須降低我們的期望。這一發人深省的消息來自《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研究由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的科學家們完成,研究第一作者是Bjørn h .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日本討論溫室氣體減排長期措施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網7月5日訊 據共同社月5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5日召開了旨在討論溫室氣體減排長期措施的專家會議。為了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採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舉措,會議將制定促進可再生能源和節能領域投資及技術革新的措施。會議成員以經團聯和日本商工會議所等工商界和研究人員為主,最晚將在明年春季匯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