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編和大家探討過,關於空氣汙染問題,在文中,由於容易被忽略,因此小編重點討論了農業帶來的空氣汙染,但是很多讀者根本不認可農業汙染問題,今天,小編再和大家科普下:農業是如何改變和影響我們的氣候的。
自綠色革命開始以來,全球農業體系的生產率提高了一倍多,改善了人口日益增長的糧食安全,也滿足了世界日益富裕的飲食需求。
這種驚人的生產力也帶來了環境代價。
雖然全球農業面臨許多挑戰,但對糧食安全最令人吃驚的挑戰可能來自農業對氣候的影響。
農業、森林砍伐和其他土地利用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21%。
根據世界農業部門的報告,認為農業有關的管理和土地清理等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高於總量的1/5。這比世界上所有的汽車、飛機和火車加起來還多。農業和森林砍伐的排放量是全球建築部門排放量的3倍,相當於是所有工業排放的總和。
我們用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換取養活地球的食物。
從耕地到農業本身,這相當於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1%,遠遠超過地球上每輛汽車、飛機和火車排放的碳,人類剩餘的排放來自工業(21%)和建築(7%)。
森林砍伐和管理都是驅動力。
2012年,森林和其他土地使用只有全球排放的10%,如今已經翻倍。
地球上大部分適合農業的土地已經變成了農田或牧場,其餘適合農田或牧場的土地大多位於熱帶生物群落中,大約3/4的熱帶森林、林地和熱帶稀樹草原適合種植農作物。砍伐森林通常是為了滿足當地小農的糧食需求,但在大部分地區,種植經濟作物,像油棕和大豆等全球大宗商品的作物,成為主要驅動力。
在過去,發展中國家主要通過開墾土地來增加糧食產量,而發達國家主要通過增產來增加糧食產量,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需求來發展,那麼估計到2050年,全球農業排放將至少增加到30%。
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日益增長。
自1990年以來,農業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以每年約1%的速度增加,主要來源於農業的生產經營。
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來源包括:來自熱帶森林砍伐的二氧化碳、來自畜牧業和水稻生產的甲烷,來自農田施肥或焚燒的一氧化二氮。
農業排放的甲烷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2,而畜牧業佔農業排放的1/3。
甲烷的溫室氣體強度是二氧化碳的26倍,反芻家畜,包括牛和羊,通過腸內發酵消化食物,產生甲烷,由於發達的畜牧業,導致全球農業排放的甲烷約有1/3來自畜牧業;
燃燒秸稈等生物質來給田地施肥,是另一種甲烷來源;
甲烷的第三種主要來源是水稻。
水稻生長在稻田裡,細菌可以分解淹沒在地裡的有機物質,水稻的甲烷排放約佔農業排放的11%。
據統計,全球近2/3的甲烷排放來自中國(29%)和印度(24%)。
60%的人為一氧化二氮排放來自農業。
一氧化二氮是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因為它的致暖效果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大部分的一氧化二氮是在農田施肥後產生的,當土壤微生物將肥料和糞肥中的氮轉化為一氧化二氮時,就會產生這種氣體。施用氮肥越多,轉化為一氧化二氮比例越大,農作物秸稈燃燒時也會產生一氧化二氮。
一氧化二氮的產生也主要來自於:中國(31%)、印度(11%)和美國(14%)
面對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我們該如何權衡?
由於大多數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而且是由於只種植作物單一造成的,因此集中力量進行減排是可以達成的。
增加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
目前,很多國家的產量是非常低,也就是說,若能增加單位農作物的產量,就能減少農作物的面積,也能相應減少過度開墾森林。
加強畜牧業生產管理。
特別是在熱帶地區,畜牧業的有效管理可以減少砍伐森林來建立新牧場和農田的壓力,包括改善牲畜的飲食和飼養戰略,以便用現有的牲畜滿足更多的需求。
一般來說,向更多產的畜牧系統過渡,可以節省林地,同時減少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的排放。最近的研究表明,若實行更有效的畜牧生產系統,並與其他措施相協調,到2030年,將減輕農業排放負擔的70%。
最後
所有的政策都在關注如何減排,但事實上,僅僅關注農業生產的排放是不夠的,食品的需求變化同樣至關重要。
預估,到本世紀中葉,全球糧食需求將增長60%至100%。若我們一味關注如何減少排放,而放棄了糧食增長,饑荒必然會到來。
改變飲食和減少食物浪費來改變全球對食物熱量的需求,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畢竟,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在浪費糧食。
儘管農業在改變全球氣候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情況不容樂觀,若我們能在減少排放和減少對高排放食品的需求方面做出努力,結果仍然有轉機。
如今,發展一個既能實現糧食安全,又能減少農業對環境影響的全球糧食系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