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於今年2月1日起施行。1月1日,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已經正式啟動。
碳排放權交易(簡稱"碳交易")作為運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 已經成為我國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與城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市場手段之一。
我國自2011年起探索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並自2013年起,陸續啟動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兩省五市"的試點工作。目前,試點地區已經建成制度要素基本齊全且具地方特色、初具規模、運行基本穩定、初顯減排成效的試點碳市場。
根據生態環境部印發的《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全國碳市場以試點為基礎,現已成長為配額成交量規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場。截至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出現了雙降的趨勢。
現如今,伴隨著"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國家戰略目標的提出,我國碳市場又站在了一個新的發展當口。這一次,作為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力量與能源消費的主體,城市勢必要全面扮演"主角"。
那麼,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如何計算的?碳交易如何實現全社會低成本減排?即日起,《中國城市能源周刊》推出"碳交易微課堂"欄目,以科普形式向讀者普及溫室氣體、碳交易與碳減排、林業碳匯、碳普惠等碳交易相關熱詞,傳播碳交易新理念,以更好運用這一市場工具服務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助力美麗中國。
溫室氣體可以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的產生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研究發現人為因素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因,主要來源於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等五大領域。
溫室氣體的產生來源
因為煤炭等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排放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汙染物,也會排放二氧化碳、黑碳等氣候汙染物,因此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具有同根同源性。
[10.5],[7],[12] 秸稈因此,將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進行協同控制,是大氣汙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根據相關測算,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會相應減少3.2公斤二氧化硫和 2.8 公斤氮氧化物排放。
因此,我國在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同時,也為大氣汙染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應對氣候變化職能轉入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會為我國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汙染防治的統籌、協同、增效提供機制體制保障。
近百年來全球升溫趨勢
未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大氣汙染防治以及更廣泛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在監測觀測、目標設定、制定政策行動方案、政策目標落實的監督檢查機制等方面,會進一步統籌融合、協同推進。
(本文摘編自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及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地方政府參與全國碳市場工作手冊》)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