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2021-01-11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15日報導,日本環境省15日發布最新數據稱,日本201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43億噸,較1990年增加了6.5%。增加原因主要是因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日本更加依賴火力發電。

報導稱,在積極啟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影響下,日本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的年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得以下降,與1990年數值相比減少了8.4%,實現了要求同比減少6%的《京都議定書》指標。《京都議定書》中規定,在2008年度至2012年度,日本有義務保證其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6%。而據2013年數據顯示,日本在2008到2011年度間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已經相比1990年減少了9.2%。

而2012年度日本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受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日本在2012年度基本沒有使用核能發電,並且對火力發電的依存度加大,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相關數據顯示,日本201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1年度數值同比增長了2.8%,與1990年相比則增長了6.5%。

但是,從日本2008年至2012年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平均值來看,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之外,在其他年份,日本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因此順利達成了《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指標。

據悉,1997年12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中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在6種被要求減排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及地區已通過碳交易取得了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尤其是日本更將碳排放權交易看作是「21世紀第一個巨大商機」,通過在世界各地大量購買和銷售碳排放權,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入。近年來,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看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商機,開始陸續進入全球碳交易市場「淘金」。(實習編譯:宋楚翹 審稿:夏毅敏 關超)

相關焦點

  • 遏制全球氣候變暖 《京都議定書》今日生效
    在籤署國中,即使狀況較好的日本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也有一定困難。  抗議將指向美國  全球各地的環境保護主義者計劃16日舉行活動,在慶祝《京都議定書》生效的同時提出抗議。不少地方的抗議者都將矛頭指向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四分之一的美國。
  • 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原標題: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日媒報導,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日本政府近日正在探討提出至2030年使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超過20%的目標。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可減排24%的二氧化碳。然而,日本政府內部卻對此分歧明顯,預計協調之路艱難。
  • 日本將在2015年度內製定溫室氣體減排計劃
    為了實現到2030年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3年減少26%這一目標,日本政府將在2015年度結束前制定具體計劃。除繼續推廣節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外,如何應對新建計劃不斷增加的煤炭火力發電站成為一大課題,日本政府將與電力行業展開全面協調。
  •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11年未更新,非CO₂氣體減排面臨壓力
    然而,對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同樣將面臨巨大挑戰。8月1日,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北京發布《全面減排 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中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工作論文,論文指出中國已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CO₂減排政策以期兌現2030年或更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然而卻對《京都議定書》所涵蓋的其餘六種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關注相對較少。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全球就禁用「超級溫室氣體」氫氟烴達成歷史性協議
    原標題:全球就禁用「超級溫室氣體」氫氟烴達成歷史性協議  為了應對超級溫室氣體氫氟烴(HFCs,又稱氫氟碳化物)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超過150個國家達成協議,通過了《蒙特婁議定書》下氫氟碳化物減排的修正案,即推動停止氫氟烴的生產和使用。
  •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 全人類需共同努力減排
    本屆氣候峰會的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次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五次會議,將從今日持續到12月18日,歷時近2周。由於2010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到期,國際社會需要在本次大會上對溫室氣體減排作出新安排,就2012到2020年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一項新協議,為今後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指明方向。
  • 抗溫室效應減排難達共識 「碳」檢測國際話語權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商漢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最容易讓人們取得共識,但是又最難採取共同行動,那麼這就是對抗溫室效應的減排活動。但是即便是這樣一件艱難的事,最近也有了新的進展。
  •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2009-12-07 15:07 ]The Kyoto Protocol is a protocol to the United《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制定的一項協議,目的在於制止全球變暖,最初於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籤署,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菅義偉發表施政演說:2050年實現日本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10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發表就任後首次施政演說。他宣布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據日本共同社10月26日報導,菅義偉當日發表了擔任日本首相以來的首次施政演說,他表示,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共同社此前分析稱,為實施這些計劃,政府需要收緊對電力、冶金和汽車產業公司的環保要求。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真的可望而不可及?
    (12月7日《華夏時報》)  法新社近日以《中國減少用煤仍然存在困難》為題發表報導稱,幾年前,專家們還預測我國在幾十年內不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是隨著迅猛的經濟增長,這個時間已經迅速提前。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預測,由於人口基數大,到2009年,我國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 溫室效應/低碳經濟與我國節能減排對策分析
    本文在闡述溫室效應危害性的基礎上,首先探討了發達國家應對溫室效應的新舉措――發展低碳經濟,然後從宏觀戰略到微觀具體措施兩方面分析中國如何緩解外部國際環境壓力,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同時希望能為保護中國生態環境有所幫助。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能賺錢(圖)
    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稱「碳交易」。由於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發達國家或者企業幫助發展中國家每分解一噸標準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就可以獲得一噸標準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 溫室氣體有6種,但大多數人只知道二氧化碳
    目前,全球相關機構和科學家仍然認為溫室氣體大量增多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所以全球主要國家籤訂了逐步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為每個國家分配了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絕大多數人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而且大多數人在提到溫室氣體時也總是只想到二氧化碳,但其實溫室氣體有6種,二氧化碳只是其中主要的一種罷了。
  • 應對氣候變暖 少排溫室氣體:中國努力兌現承諾
    我國正同世界各國一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統籌考慮節能和汙染物減排的各項措施,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努力兌現承諾。    溫室氣體以吸收地球對外放出的長波輻射,重新向地表放出紅外輻射而得名。隨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地球表面的溫室效應不斷增強,造成全球氣溫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