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商漢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最容易讓人們取得共識,但是又最難採取共同行動,那麼這就是對抗溫室效應的減排活動。
但是即便是這樣一件艱難的事,最近也有了新的進展。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召開,192個國家代表雲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闡述了中國的立場和主張。
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構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首腦平臺就氣候問題闡述各方觀點;更重要的一個層面在於,隨著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臨近,各國需要在政治上為哥本哈根大會尋求政治推動力。而哥本哈根大會,又將為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尋找新的替代方案。
說到底,這是一個漸進式的歷史過程。從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日本京都開會,到2005年《京都議定書》實施,再到2007年峇里島路線圖,雖然每一次都在激烈的爭論中尋找共識,但是每一次我們都能在排放指標上、或者減排方式上獲得突破。這就好比一場足球賽,每一次傳球都在積蓄臨門一腳的力量。
如今真的到了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候。作為人類歷史上首份以法規的形式約束排放的協定《京都議定書》到期之後,我們還能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繼續我們的減排努力,關鍵在於各國的主張是否合理,行動是否有效,國家有沒有說服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碳排放已經成為了一種國際話語權,掌握話語權的國家,能夠更好地協調和引導世界各國的立場。
在國際政治環境中,美國民主黨總統歐巴馬上任,民主黨在氣候變化上一向較為積極,美國眾議院也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日本民主黨鳩山內閣也將減排承諾提高到25%,歐盟更是給出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援助金額和援助辦法。在此次會議上,各主要發達國家的領導人也表態同意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能夠落實這種歷史責任,的確能夠推動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減排工作。
但更重要的時候,我們要通過有效行動來證明這種表態。在國際關係舞臺上,首腦會談往往是一種政治態度,政治行動力的實踐需要進一步的兌現。目前的關鍵恰恰在於,哥本哈根大會上人們是否會確立新的減排指標,這是另一部《京都議定書》開始的標誌。這一切當然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但是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說的,發達國家要率先做出表率。
使用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天然權利。然而幾百年來的工業化,是人們透支或者過度使用權利的表現形式。現在到了我們要學會約束這種權利的時候了。今天我們距離哥本哈根大會已經不遠了,明天希望我們離人類的「後天」還不會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