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是減緩氣候變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途徑,對於我國的環境保護與履行國際公約將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氣象局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固碳減排工程建設。
一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速生豐產林以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固碳速率成為重要的固碳「原料」。我國現有人工林約38萬平方千米,到2050年可達158萬平方千米。若今後50年內,使人工林平均蓄積量提高一倍,即平均生物量達到112噸/公頃,平均固碳達到56噸/公頃,則可增加固碳量44.2億噸,使固碳總量達到88.4億噸;同時結合不同區域特點,建立生態系統結構或食物鏈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優化模式,高效提供食物、能源與工業原料,充分發揮人工林在景觀和汙染控制方面的綜合效益。
二是建設穩產高產的人工草地。我國的天然草地品質偏低,人工草地比例過小,不足全部農牧業用地面積的1%,而且佔國土陸地面積45%的草地只能提供不到20%的國民所需肉食。人工草地生產量高出天然草地的15~20倍,我國只需要發展10%的人工草地就可以代替原來的天然草地,且有利於發展現代化舍飼畜牧業。因此,我國因地制宜適度發展人工草地,在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可增加固碳能力。
三是保護天然林和天然草地。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顯著的固碳功能,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約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目前我國森林的平均碳密度(40噸/公頃)僅為其潛在碳儲量的一半左右。因此,通過加強撫育和管理可極大提高固碳能力。我國天然草地約有430萬平方千米,佔國土面積的45%,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5%的草地分布在西部。但由於植被破壞、超載放牧、不合理開墾,以及草原工作低投入、輕管理等,我國天然草地中退化草地達到70%,其中嚴重退化的達40%。因此,保護天然草地不僅有助於改善我國生存環境,亦將大大提高固碳能力。
四是實施生態農業。研究表明,與施用化肥的農田相比,不施用化肥農田的溫室氣體綜合排放效應下降15.99%,少施化肥則下降5.9%,不施或少施化肥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佳措施。因此,增加綠肥播種面積或利用野生綠肥可使農業土壤成為更大的溫室氣體匯。應通過選育高產優良作物品種,儲備和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作物品種,提高碳氮利用率,減少碳氮損失,達到減排與增匯的目的。
五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一般農牧交錯區旱作耕地與開墾初期相比,有機質含量下降60%~80%,含氮量下降60%左右,從而使耕地成為向大氣排放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重要源。因此,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將可大大增加陸地固碳能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六是採用工業技術增加固碳。在有固定的二氧化碳來源處如化工廠、發電廠等收集二氧化碳,然後將捕獲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深海實現固碳。注入地下固碳主要是利用開採後的煤層、廢油井或天然氣井、鹽鹼層等儲存二氧化碳。深海固碳一種是將二氧化碳注入1000-2000米深的海中,形成二氧化碳稀溶液;另一種是將二氧化碳注入3000米以下的深海形成二氧化碳湖。
七是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經營管理固碳工程。為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適應未來可能繼續變暖的總趨勢,應採取必要的經營管理措施,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成活率,增加森林固碳能力的目的,包括選育良種、營造溫暖性耐旱樹種和採用適應氣候變化的間伐和輪伐期經營對策。(氣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