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固碳減排工程內容

2020-11-27 中國政府網

    固碳是減緩氣候變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途徑,對於我國的環境保護與履行國際公約將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氣象局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固碳減排工程建設。

    一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速生豐產林以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固碳速率成為重要的固碳「原料」。我國現有人工林約38萬平方千米,到2050年可達158萬平方千米。若今後50年內,使人工林平均蓄積量提高一倍,即平均生物量達到112噸/公頃,平均固碳達到56噸/公頃,則可增加固碳量44.2億噸,使固碳總量達到88.4億噸;同時結合不同區域特點,建立生態系統結構或食物鏈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優化模式,高效提供食物、能源與工業原料,充分發揮人工林在景觀和汙染控制方面的綜合效益。

    二是建設穩產高產的人工草地。我國的天然草地品質偏低,人工草地比例過小,不足全部農牧業用地面積的1%,而且佔國土陸地面積45%的草地只能提供不到20%的國民所需肉食。人工草地生產量高出天然草地的15~20倍,我國只需要發展10%的人工草地就可以代替原來的天然草地,且有利於發展現代化舍飼畜牧業。因此,我國因地制宜適度發展人工草地,在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可增加固碳能力。

    三是保護天然林和天然草地。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顯著的固碳功能,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約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目前我國森林的平均碳密度(40噸/公頃)僅為其潛在碳儲量的一半左右。因此,通過加強撫育和管理可極大提高固碳能力。我國天然草地約有430萬平方千米,佔國土面積的45%,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5%的草地分布在西部。但由於植被破壞、超載放牧、不合理開墾,以及草原工作低投入、輕管理等,我國天然草地中退化草地達到70%,其中嚴重退化的達40%。因此,保護天然草地不僅有助於改善我國生存環境,亦將大大提高固碳能力。

    四是實施生態農業。研究表明,與施用化肥的農田相比,不施用化肥農田的溫室氣體綜合排放效應下降15.99%,少施化肥則下降5.9%,不施或少施化肥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佳措施。因此,增加綠肥播種面積或利用野生綠肥可使農業土壤成為更大的溫室氣體匯。應通過選育高產優良作物品種,儲備和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作物品種,提高碳氮利用率,減少碳氮損失,達到減排與增匯的目的。

    五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一般農牧交錯區旱作耕地與開墾初期相比,有機質含量下降60%~80%,含氮量下降60%左右,從而使耕地成為向大氣排放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重要源。因此,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將可大大增加陸地固碳能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六是採用工業技術增加固碳。在有固定的二氧化碳來源處如化工廠、發電廠等收集二氧化碳,然後將捕獲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深海實現固碳。注入地下固碳主要是利用開採後的煤層、廢油井或天然氣井、鹽鹼層等儲存二氧化碳。深海固碳一種是將二氧化碳注入1000-2000米深的海中,形成二氧化碳稀溶液;另一種是將二氧化碳注入3000米以下的深海形成二氧化碳湖。

    七是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經營管理固碳工程。為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適應未來可能繼續變暖的總趨勢,應採取必要的經營管理措施,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成活率,增加森林固碳能力的目的,包括選育良種、營造溫暖性耐旱樹種和採用適應氣候變化的間伐和輪伐期經營對策。(氣象局提供)

相關焦點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已位居全球碳排放首位,節能減排壓力愈發明顯。為此,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明確要求,世界各國要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推動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以此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升溫速率。
  •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0月12日16:40
  • 中林聯合綠色公益行:植樹固碳,綠色減排
    上海2010年3月16日電 /美通社亞洲/ -- 低碳經濟是2010年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植樹固碳則是較有效的固碳減排方式。在目前日益惡化的全球生態環境下,林木的碳匯功能正得到全世界的認可與重視。親手栽種一棵樹,就能為固碳減排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 科學網—粉壟技術既可保墒增產也可固碳減排
    廣西農科院研究員韋本輝: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論文推薦】夏奡等:燃煤煙氣微藻固碳減排技術現狀與展望
    筆者主要通過介紹燃煤電廠微藻煙氣固碳減排技術的機理和研究現狀,提出了基於燃煤電廠餘熱、餘壓綜合利用的微藻煙氣固碳減排及微藻生物質採收集成系統,旨在為今後的電廠煙氣綠色減排技術提供新思路。
  • 作為頭號碳排放國,中國「固碳」的能力有多強?
    2020年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這意味著美國不再履行曾經做出的減排承諾。而就在不久前,中國加強了在《巴黎協定》中的承諾力度。一說到減排,大家就會想到「減少化石能源使用」等手段,其實,「固碳」也是減排的重要手段。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氣之外的碳庫碳含量的措施,能夠將多餘的碳封存起來,不排放到大氣中。目前主要有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兩種方式。
  • 森林的固碳制氧作用及其影響因素
    標星★或者置頂本公眾號以便及時收到新更內容哦!
  •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相對於其他天然好氧固碳途徑而言,CETCH循環的步驟最短、能效最高,是生物固碳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表明採用源於自然的固碳元件,有可能創造出超越自然的非天然固碳途徑。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然而,目前關於固碳自養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統,對於稻田土壤,特別是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及多樣性影響的研究未見報導。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研究組以湖南寧鄉、桃江、望城國家級稻田肥力變化長期定位試驗為平臺,採用PCR-克隆測序和實時螢光定量(Real-time)PCR技術,研究不施肥(CK),氮磷鉀肥(NPK)和秸稈還田(NPKS)3種長期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結構及數量的影響。
  • 微生物所李寅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目前,中石化石家莊煉化分公司以煉廠二氧化碳廢氣為碳源的「微藻養殖示範」進行一年多來,達到了減排固碳的實驗目的。    通過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現減排是煉油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據了解,生物吸收二氧化碳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微藻作為可以進行固碳的生物之一,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相當於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
  • 中國二氧化碳利用技術評估暨生物固碳研討會在水生所召開
    李琦和胡榮桂分別介紹了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和農田土壤兩個碳庫及其固碳潛力。水生所與會專家論述了藻類在CCUS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潛能,微藻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時獲得微藻高附加值產品的可能性及效益。從優良特色藻種篩選和評價,將藍藻水華資源化,利用煙道氣培養能源微藻,到利用藻結皮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進行二氧化碳減排。黃開耀研究員介紹了二氧化碳生物利用技術評估的主要結論。   在討論環節,與會專家以「中國二氧化碳生物利用的機會和挑戰」為主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討論和意見交流。   19日,與會專家還參觀了水生所微藻培養基地。
  • 賈治邦代表:減排必須發揮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
    「實現減排任務必須『兩手抓、兩手硬』,在高度重視工業減排的同時,高度重視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談到如何實現減排目標時激動地說。他說,「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毫不迴避地指出去年全國沒有實現降耗減排的目標,並提出了今後要採取的堅決措施。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濱海溼地的固碳能力有多強?全球統計、估算與預測|NSR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 上海冬季固碳植物引種取得新進展
    中國園林網2月7日消息:崇明東灘溼地公園冬季固碳植物引種任務近日完成。作為上海市科委關於崇明專項「東灘溼地公園低碳建設與運行關鍵技術集成」課題中的一項子課題,其題目為「冬季固碳水生植物群落建設」,由上海東灘國際溼地有限公司牽頭,與上海植物園合作共同完成。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有機農田的固碳作用:《中國生態六講》連載之二十
    當前人們普遍採用的減排措施是,在技術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源」;人工造林等增加生物碳「匯」;促進元素循環以「減匯增源」,並把大部分碳「埋葬」在地下。但在具體實踐上,前兩者代價昂貴,而且見效慢,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溫室效應的全球趨勢,而後者,即在元素循環過程中增加土壤碳匯則是個好出路。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本報記者 潘鋒 全球和區域碳循環及碳收支的動態變化研究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微小變化就能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明顯波動,從而影響全球氣候的穩定,而且它也與《京都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