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2020-12-03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4 期「農業與全球變化」專刊

作者:夏龍龍1,顏曉元1*,蔡祖聰2

單位:1.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摘 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研究的展望

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未來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合理地評價各種減排措施對於土壤CH4、N2O、有機碳變化以及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效應。

任何減排措施都不應以損失糧食產量為前提。如果可能,需要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即碳足跡的方法,全面評價各種固碳減排措施對碳排放和作物產量的綜合影響。此外,需要更加注重考慮各種固碳減排措施對於溫室氣體減排之間,或者是溫室氣體減排與土壤固碳效果之間的「此消彼長」關係(Trade-off relationship)。例如稻田秸稈還田促進了土壤有機碳累積的同時大幅度增加了CH4 排放。針對這種「此消彼長」關係需要集合多種固碳減排措施進行綜合減排,而不是採用單一的減排措施。例如,Xia 等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農業管理措施相比較,通過3 種固碳減排措施的集合(氮肥合理減量、秸稈好氧發酵後還田以及輪作制度優化),能夠將太湖地區水稻小麥輪作系統周年碳足跡顯著減少26%,活性氮足跡減少29%,溫室氣體和活性氮排放所造成的總環境損失降低42%,農民淨經濟收益提高23%,而且這些集合措施不會影響水稻產量。因此,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需要更加注重各種有效減排措施的集合運用。此外,評價固碳減排措施效果時要考慮對於農民經濟收益的影響,因為經濟收益是驅動農民改變他們田間管理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

未來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將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措施的效果與對於活性氮排放的影響結合評價,要更加全面地評價我國農業生產對於生態環境的綜合影響,從而推動農業源溫室氣體和活性氮的綜合減排以及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本文綜述了我國在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提出了針對性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並對我國未來農作物生產過程的碳足跡研究進行了展望。碳足跡研究的展望:近二十年來,我國在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觀測和評估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十年來,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的成功運用,越來越多的田間觀測試驗開始運用碳足跡估算我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的溫室氣體總排放,力求為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制定提供思路。
  •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0月12日16:40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N施用周期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並指出了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未來需要開展的一些工作。
  • 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發現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機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有機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 排放通量,磷、鉀兩種肥料的施用與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農田土壤排放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提高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豐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積累。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對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動態有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作者從減排帶來健康協同效應的原因、減排健康協同效應的研究概況、減排影響健康的機制以及主要影響機制下的研究方法這四個維度,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領域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為氣候和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堅實的科學基礎。應對氣候變化與改善人群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據估算,全球每年氮肥投入量高達上億噸,絕大部分氮肥以銨態氮的形式進入土壤後,必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氮循環維繫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和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並影響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特別是全球變化的重要模型中耦合土壤微生物組,將能更加準確地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全球增溫效應,為發展更好的減排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據估算,全球每年氮肥投入量高達上億噸,絕大部分氮肥以銨態氮的形式進入土壤後,必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氮循環維繫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和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並影響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特別是全球變化的重要模型中耦合土壤微生物組,將能更加準確地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全球增溫效應,為發展更好的減排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有機農田的固碳作用:《中國生態六講》連載之二十
    由溫室氣體升高引起的全球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都認為有效地減少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減緩全球變暖的重要手段。如何減少?我們先來看一下溫室氣體是如何產生的。全球與農業有關的化工與能源企業、轉基因作物、工業化農場與養殖場產生了全球的35%的溫室氣體,主要由工業化農業驅動的森林砍伐產生了另外的20%,合計為55%。
  • 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應用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文章針對我國蔬菜地面臨土壤酸化、土壤次生鹽漬化、面源汙染和土壤重金屬汙染等問題,通過查閱和匯總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的應用文獻,總結和分析了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的應用現狀,深入挖掘其在影響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質、溫室氣體排放、面源汙染和重金屬遷移等方面的效應及其影響機制。
  •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11年未更新,非CO₂氣體減排面臨壓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國已經制定並實施一系列氣候政策,對二氧化碳(CO₂)的減排做出了明確的計劃和目標。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土壤排放多少溫室氣體不再是筆「糊塗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張惠娟 趙燁燁)溫室效應
  • 集發達國家的技術與資金,發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史學正、趙永存和於東升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2009年12月7日上午,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重要國際會議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的哥本哈根開幕,會議旨在對《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後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等問題作出新安排。
  • 科學網—農田溫室氣體重要產生途徑被低估
    本報訊(記者彭麗 通訊員何奕忻)農田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其排放途徑越來越引起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 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研究團隊在煤基化工-動力多聯產節能機理、關鍵技術研發及系統集成與優化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進展如下:   一、機理研究層面   採用
  • 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方案建議
    在模型選擇上,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開發了溫室氣體—大氣汙染相互作用和協同模型,並利用該模型模擬了《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實施溫室氣體減排措施的效果;韓國構建Gains-Korea模型,結合氣候變化、空氣品質、排放方面的研究,以及自然和人為方面的影響,利用模型對溫室氣體與空氣品質改善方面進行模擬研究。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Horwath團隊合作在土壤有機質礦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加強了學科組的科研成果產出,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土壤學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和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