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旨在鼓勵加強學科組與國外傑出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研究。自2017年,受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資助,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William R. Horwath團隊合作在土壤有機質礦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加強了學科組的科研成果產出,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土壤學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上。

  有機物質輸入被認為是維持和提升土壤有機碳的重要措施。然而,外源有機物質輸入未必一定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有機碳庫的大小取決於碳輸入和碳輸出的動態平衡過程,其中,聯繫碳輸入和碳輸出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外源有機物質對原有土壤有機質的激發效應(Priming effect)。激發效應指外源有機物料的投入使土壤中原有有機質的礦化速率發生改變的現象。關於有機質激發效應的研究儘管開展了很多,但其內在機制還不明確。土壤微生物量佔土壤總碳和總氮比例較小,儘管如此,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動態變化具有重要影響。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耕作、施肥等人為活動會顯著改變土壤微生物量以及氮素有效性,然而,微生物量以及氮素有效性的變化對植物殘體分解和土壤有機質礦化的影響依然不明確。該項目選擇來源於同一土壤類型但具有不同碳含量的農田和草地土壤,通過人為改變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以及氮素有效性,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了土壤初始微生物量和氮素有效性的變化對植物殘體分解、土壤有機質礦化以及植物殘體碳對土壤活性碳組分的貢獻。

  研究顯示,氮素添加顯著抑制了黑麥草的分解,而土壤微生物量大小的變化對黑麥草的分解沒有影響。黑麥草添加對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造成了正激發效應;氮添加則顯著降低了激發效應。而微生物量大小的變化對激發效應的影響因土壤而異。研究認為,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和土壤碳含量共同影響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大小和方向,同時還受氮素有效性的影響。研究結果於2018年發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另外,黑麥草添加激發了來源於土壤有機質的可溶性有機碳和微生物量碳。植物殘體質量顯著影響農田土壤中來源於植物殘體的可溶性有機碳。氮素添加減少了植物殘體碳對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貢獻,而顯著促進了植物殘體在農田土壤微生物量中的同化。研究認為,土壤初始微生物量和氮素有效性顯著影響植物殘體碳在土壤可溶性有機碳中的分配以及在土壤微生物量中的同化。研究成果於2019年發表在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土壤團聚體保護是土壤有機碳重要的保護機制之一,而不同團聚體粒級包裹的土壤有機碳數量和質量影響土壤有機碳的激發效應。該項目通過人為破壞的方式將具有完整團聚體的土壤與大粒級團聚體減少到微團聚體大小的土壤進行比較,探討了土壤團聚體減少對土壤有機碳激發效應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整個培養過程,團聚體粒級減小沒有顯著影響土壤有機碳的激發效應。研究認為,激發效應是土壤的固有特徵,與團聚體粒級中有機碳相比,受可利用有機碳的影響更大。研究成果於2019年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以上研究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571285, 41601235)、國家留學基金委、東北地理所優秀青年基金(DLSYQ13001)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2014205)等的聯合資助。論文信息如下:

  1. Li LJ, Zhu-Barker X*, Ye R, Doane TA, Horwath WR*. 2018.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ize and soil carbon influence the priming effect from carbon inputs depending on nitrogen availabilit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19, 41-49. 

  2. Li LJ*, Ye R*, Zhu-Barker X, Horwath WR. 2019.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ize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regulate the incorporation of residue carbon into dissolved organic pool and microbial biomas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Doi:10.2136/sssaj2018.11.0446. 

  3. You MY, Han XZ, Chen X, Yan J, Li N, Zou WX*, Lu XC, Li Y. Horwath WR. 2019. Effect of reduction of aggregate size on the priming effect in a Mollisol under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70, 765-775.

 

   圖:土壤有機質來源CO2(CO2-SOC),外源有機物質來源CO2(CO2-Addition),激發效應(PE)與土壤活性碳組分(MBC,DOC)的主成分分析

相關焦點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土壤學報》  作者:李 娜,盛 明,尤孟陽,韓曉增  2019/7/2 15:56:24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www.huaue.com  2020年5月25日  來源:天津大學     日前,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陳春梅副教授,與美國喬治亞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德拉瓦大學的同行合作,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科學網—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礦化機理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
  • 科研人員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吳豔宏團隊基於貢嘎山東坡海螺溝冰川退縮跡地,揭示了不同植被演替階段和土層中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和礦化強度,分析了有機磷礦化過程的影響因素,初步闡明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相關成果發布於《土壤生物學與土壤肥力》。
  • 如何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這些方法最實用!
    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隨著有機質的礦化,不斷地釋放出來供植物和微生物利用,同時釋放出微生物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能量,並通過提高土壤顆粒的穩定性、改變土壤的熱學特性、影響土壤中陽離子交換量等功能從而最終影響土壤的物理和化學作用。 果園土壤有機質是果園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
  • 土壤有機質
    廣義上,土壤有機質是指各種形態存在於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土壤中的各種動、植物殘體,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過硫酸鹽在不同活化因子的作用下可產生具有強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能氧化分解眾多的有機 化合物,同時因其具有的氧化能力強、反應速度快及應用範圍廣等特點,近年來在環境汙染治理領域備受關注。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在土壤元素循環轉化和遷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凋落物分解的「微型粉碎機」,通過體內「特殊轉換器」,影響土壤有機質的轉化、腐殖質的形成。土壤動物對地表枯落物分解,通過刺激土壤酶活性,與土壤微生物群落一起,加快土壤有機物的分解,促進土壤腐殖質的轉化。
  • 有機物質和有機質有什麼區別?
    有機物質本身在土壤中是不能穩定存在的,它們被微生物轉化成抗分解狀態的有機質,即腐殖質。有機物質非常容易分解,在土壤中有高達90%的有機物質會因為分解而迅速消失。與之相比較,有機質在土壤中是穩定的。通常,每年只有大約5%被礦化分解。如果溫度、氧氣和溼度條件有利於分解,則分解速度會增加。我們在土壤檢測中所分析的,一般都是指這一類穩定的有機質。
  • 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一、選定方法的依據土壤活性有機質的含量,一般是由有機碳的測定計算得來的,即假定土壤有機質含碳58%
  • 什麼是土壤有機質?有什麼作用?
    為了便於大家對土壤有機質的了解,小編從土壤有機質的概述、主要作用、分析方法等方面做了以下總結。土壤有機質是指以各種形態存在於土壤中的各種含碳有機化合物。廣義地講它包含各種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會分解和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其中,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的主體。
  • 茶人學習: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腐殖質
    經過近150年的研究,前蘇聯土壤學家科諾諾娃批判性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現代土壤腐殖質的形成及分解規律。決定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因素包括進入土壤的有機物質數量、土壤有機質的損失量、土壤有機碳的平衡。,在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分解、轉化、合成等一系列過程。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