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2006-06-14 11:06
碳酸鈣是一種典型的在生物體內和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礦物,常見的多型體(polymorph)有方解石(calcite)、文石(aragonite)、球文石(vaterite), 非晶碳酸鈣(ACC)、水合碳酸鈣等。其中球文石是最不穩定的形態,很少在生物體中觀察到。海洋生物的貝殼通常是由碳酸鈣和有機物質交替構築而成的層狀結構, 相對與單純的碳酸鈣而言, 其擁有優越的機械性能,因此有關模擬碳酸鈣生物礦物的結構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和模擬的對象。模擬生物礦化與仿生合成研究融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等學科於一體, 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俞書宏教授領導的「模擬生物礦化與化學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等項目的支持下,一直致力於從生物礦化材料的多層次結構獲得靈感,實現分子水平上對材料構築過程、性質、尺度及微結構的有效調控,探索實現於自然的條件下設計和構築具有特殊結構與形狀的複雜結構功能材料的構想。
最近,該課題組繼在嵌段聚合物控制下構築具有螺旋結構的碳酸鹽礦物納米線和其它具有特殊結構的礦物的基礎上(Nature Materals 2005, 4, 51-55,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4745-4750),在實現對生物礦物的形態和結構的有效調控研究方面又獲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模擬生物礦化與仿生合成體系。(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3977-3981, Adv. Mater. 2005, 17, 1461-1465, J. Phys. Chem. B 2006, 110, 6432-6436, Chem. Mater. 2006, 18, 115-122, Chem. Commun. 2005, 5802-5804, Langmuir 2006, 22, ASAP)。還受邀請撰寫有關仿生礦化、分子模板誘導下的納米顆粒自組裝等方面的特徵綜述論文和進展述評3篇(J. Mater. Chem. 2004, 14, 2124-2147, MRS. Bull. 2005, 30, 727-735, Current Nanoscience 2006, 2, 81-92)。應邀在美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f Nanostructured Bio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專著中撰寫題為「Biomineralized Inorganic Nanomaterials」的綜述一章和在由CRC Press出版社出版的《Nanoparticle Superstructures》專著中撰寫題為「Nature-inspired Nanoparticle Superstructures」的綜述一章。
該課題組將以往水溶液中的雙親聚合物模板控制礦化過程成功拓展到混合溶劑體系,在混合溶劑中以兩親聚合物長鏈多肽PEG-b-pGlu為晶體生長修飾劑,成功合成了高度單分散的球文石(Vaterite)碳酸鈣微球並實現對其形狀的有效調控(圖1),此工作於2006年6月12日發表於最近一期著名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3977-3981上,被審稿人譽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作者提出一條嶄新的在混合溶劑體系中礦化合成路線」。
此外,在無任何有機添加劑的條件下,通過調節醇-水混合溶劑的比例,成功實現了對碳酸鈣多型體(polymorph)的選擇性控制合成,獲得了文石(aragonite)和球文石(vaterite),論文發表在Chem. Mater. 2006, 18, 115-122。
上述相關研究進一步將以往生物礦化過程只在單一水溶液中進行拓展至混合溶劑中,為構築高質量和形態更加複雜的礦物材料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同時運用聚合物聚集體穩定和誘導作用,成功合成了均勻的碳酸鈣微環(圖2)並詳細研究了微米環的形成機理,由於該聚合物聚集體在其穩定下的複合納米顆粒內部形成一個由裡向外的聚合物濃度分布,而正在發生的礦化反應使得周圍環境發生改變可促使含有多重配位功能團的聚合物從微環的中心發生溶解。該研究結果為構築空心結構材料提供了一條新途經(J. Phys. Chem. B 2006, 110, 6432-6436)。
此外,還成功製備出與自然界中鮑魚殼(Haliotis rufescens)結構類似的由多孔薄片自組裝而成的具有多層結構的方解石晶體。該課題組用雙親水嵌段聚合物作為添加劑, 以二氧化碳為碳酸根源, 通過調節初始的pH值, 聚合物和鈣離子濃度, 以及改變反應歷程, 獲得由表面結構不同的薄片自組裝而成的具有多層結構的方解石晶體(被稱為「pancakes」)(圖3)。這些類似貝殼多層結構的晶體的獲得對進一步深入開展自然界中層狀生物礦物的模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驗結果和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 除了聚合物的選擇吸附作用以外, 晶體表面的電荷/離子密度, 以及反應開始階段形成的初始顆粒的穩定性和聚合物調整在不同晶面之間吸附所需要的時間, 均將對晶體最終的形貌和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該工作於2005年6月份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2005, 17, 1461-1465上, 並很快被該刊評為 「非常重要的論文」(Top 10 論文)。
研究人員還將具有不同鏈長的陽離子型兩親聚合物分子(poly(ethylene glycol)-block-poly(ethylene imines), PEI-b-PEI-linear)模板效應與空氣-水界面的模板效應協同起來,獲得了控制層狀結構特徵的規律,即控制PEI鏈長和溶液的酸鹼度,成功構築了具有層狀結構特徵可控的球文石碳酸鈣結構,提出了聚合物分子調控下碳酸鈣礦物在空氣-水界面上的組裝的可能機制(圖4)。有關結果將發表在近期Langmuir上。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具有特定功能團的聚合物對無機晶體的生長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完全有可能運用仿生合成方法製備出結構更加複雜和獨特的納米結構材料,對模擬具有優良性能的碳酸鈣生物礦物如貝殼和珍珠的形成及如何實現人工合成此類礦物等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