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2020-12-06 生物谷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2006-06-14 11:06

        碳酸鈣是一種典型的在生物體內和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礦物,常見的多型體(polymorph)有方解石(calcite)、文石(aragonite)、球文石(vaterite),  非晶碳酸鈣(ACC)、水合碳酸鈣等。其中球文石是最不穩定的形態,很少在生物體中觀察到。海洋生物的貝殼通常是由碳酸鈣和有機物質交替構築而成的層狀結構,  相對與單純的碳酸鈣而言,  其擁有優越的機械性能,因此有關模擬碳酸鈣生物礦物的結構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和模擬的對象。模擬生物礦化與仿生合成研究融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等學科於一體,  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俞書宏教授領導的「模擬生物礦化與化學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等項目的支持下,一直致力於從生物礦化材料的多層次結構獲得靈感,實現分子水平上對材料構築過程、性質、尺度及微結構的有效調控,探索實現於自然的條件下設計和構築具有特殊結構與形狀的複雜結構功能材料的構想。

        最近,該課題組繼在嵌段聚合物控制下構築具有螺旋結構的碳酸鹽礦物納米線和其它具有特殊結構的礦物的基礎上(Nature  Materals  2005,  4,  51-55,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4745-4750),在實現對生物礦物的形態和結構的有效調控研究方面又獲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模擬生物礦化與仿生合成體系。(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3977-3981,  Adv.  Mater.  2005,  17,  1461-1465,  J.  Phys.  Chem.  B  2006,  110,  6432-6436,  Chem.  Mater.  2006,  18,  115-122,  Chem.  Commun.  2005,  5802-5804,  Langmuir  2006,  22,  ASAP)。還受邀請撰寫有關仿生礦化、分子模板誘導下的納米顆粒自組裝等方面的特徵綜述論文和進展述評3篇(J.  Mater.  Chem.  2004,  14,  2124-2147,  MRS.  Bull.  2005,  30,  727-735,  Current  Nanoscience  2006,  2,  81-92)。應邀在美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f  Nanostructured  Bio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專著中撰寫題為「Biomineralized  Inorganic  Nanomaterials」的綜述一章和在由CRC  Press出版社出版的《Nanoparticle  Superstructures》專著中撰寫題為「Nature-inspired  Nanoparticle  Superstructures」的綜述一章。

        該課題組將以往水溶液中的雙親聚合物模板控制礦化過程成功拓展到混合溶劑體系,在混合溶劑中以兩親聚合物長鏈多肽PEG-b-pGlu為晶體生長修飾劑,成功合成了高度單分散的球文石(Vaterite)碳酸鈣微球並實現對其形狀的有效調控(圖1),此工作於2006年6月12日發表於最近一期著名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3977-3981上,被審稿人譽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作者提出一條嶄新的在混合溶劑體系中礦化合成路線」。

        此外,在無任何有機添加劑的條件下,通過調節醇-水混合溶劑的比例,成功實現了對碳酸鈣多型體(polymorph)的選擇性控制合成,獲得了文石(aragonite)和球文石(vaterite),論文發表在Chem.  Mater.  2006,  18,  115-122。

        上述相關研究進一步將以往生物礦化過程只在單一水溶液中進行拓展至混合溶劑中,為構築高質量和形態更加複雜的礦物材料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同時運用聚合物聚集體穩定和誘導作用,成功合成了均勻的碳酸鈣微環(圖2)並詳細研究了微米環的形成機理,由於該聚合物聚集體在其穩定下的複合納米顆粒內部形成一個由裡向外的聚合物濃度分布,而正在發生的礦化反應使得周圍環境發生改變可促使含有多重配位功能團的聚合物從微環的中心發生溶解。該研究結果為構築空心結構材料提供了一條新途經(J.  Phys.  Chem.  B  2006,  110,  6432-6436)。

        此外,還成功製備出與自然界中鮑魚殼(Haliotis  rufescens)結構類似的由多孔薄片自組裝而成的具有多層結構的方解石晶體。該課題組用雙親水嵌段聚合物作為添加劑,  以二氧化碳為碳酸根源,  通過調節初始的pH值,  聚合物和鈣離子濃度,  以及改變反應歷程,  獲得由表面結構不同的薄片自組裝而成的具有多層結構的方解石晶體(被稱為「pancakes」)(圖3)。這些類似貝殼多層結構的晶體的獲得對進一步深入開展自然界中層狀生物礦物的模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驗結果和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  除了聚合物的選擇吸附作用以外,  晶體表面的電荷/離子密度,  以及反應開始階段形成的初始顆粒的穩定性和聚合物調整在不同晶面之間吸附所需要的時間,  均將對晶體最終的形貌和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該工作於2005年6月份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2005,  17,  1461-1465上,  並很快被該刊評為  「非常重要的論文」(Top  10  論文)。

        研究人員還將具有不同鏈長的陽離子型兩親聚合物分子(poly(ethylene  glycol)-block-poly(ethylene  imines),  PEI-b-PEI-linear)模板效應與空氣-水界面的模板效應協同起來,獲得了控制層狀結構特徵的規律,即控制PEI鏈長和溶液的酸鹼度,成功構築了具有層狀結構特徵可控的球文石碳酸鈣結構,提出了聚合物分子調控下碳酸鈣礦物在空氣-水界面上的組裝的可能機制(圖4)。有關結果將發表在近期Langmuir上。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具有特定功能團的聚合物對無機晶體的生長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完全有可能運用仿生合成方法製備出結構更加複雜和獨特的納米結構材料,對模擬具有優良性能的碳酸鈣生物礦物如貝殼和珍珠的形成及如何實現人工合成此類礦物等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化院樊春海課題組在框架核酸編碼仿生礦化取得進展
    自然界衍化出了以蛋白框架為代表的模板結構,用於引導生物礦化過程,生成各種複雜、精巧的生物硬組織。儘管過去十年,生物礦化及仿生礦化領域有長足的進展,如仿生貝殼結構的構建,但是設計程序可控的仿生礦化方法仍面臨諸多困難,比如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CaP)的礦化過程就受到無法精準控制形貌和缺乏普適性方案的限制。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不同於實驗室的材料製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基質,特別是蛋白質介入到無機材料的形成過程中,控制材料的成核、生長、取向和組裝可以構建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傳統的生物礦化研究強調模仿自然開展材料的仿生設計和製備,突出了有機體系對無機結晶的調控,從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 我國學者在無機材料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625105,21805241)的資助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在無機材料合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無機離子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利用無機離子寡聚體的聚合與交聯實現複雜形貌材料的連續結構製備。
  • 生物礦化作用
    礦化作用區別於一般礦化作用的顯著特徵是通過有機大分子和無機離子在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分子水平上控制無機礦物相的結晶、生長,從而使生物礦物具有特殊的分級結構和組裝方式 。近年來研究表明,生物體對生物礦化過程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過程,其中,生物大分子產生排布以及它們與無機礦物相的持久作用是生物礦化過程的兩個主要方面。一般認為生物體內的礦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有機質的預組織:生物體內不溶有機質在礦物沉積前構造一個有組織的微反應環境,該環境決定了無機物成核的位置和形成礦物的功能。該階段是生物礦化進行的前提。
  • 礦化膠原材料及其在口腔臨床中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圍繞新型植骨材料礦化膠原的性質、分類及其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3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目前研究的進展。 2.1骼金Bongold®骨替代材料 骼金Bongold®孔隙率>70%,孔徑約50~500μm,是一種由羥基磷灰石和Ⅰ型膠原蛋白合成的三維多孔材料。其模擬天然骨的礦化過程在體外合成,具有與天然礦化膠原蛋白相仿的微觀結構。
  • 【展望】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黨政1, 代群威1,2, 趙玉連1,2, 鄧遠明1, 董發勤1,21.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學, 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 綿陽 621010摘要
  • 碳酸鈣家族迎第三成員:科學家與新碳酸鈣不期而遇
    碳酸鈣是自然界中最廣泛存在的礦物之一,存在於白堊、石灰巖、大理石等巖石內,也是動物骨骼或外殼的主要成分。CaCO3是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原料,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李亮等則以碳酸鈉和含十二烷基硫酸鈉(SDS)的氯化鈣為原料,在室溫下製備得到納米多孔碳酸鈣,並在模擬胃液(pH=1.2)以及模擬腸液(pH=7.4)中對製備的產品進行了藥物裝載和緩釋性能的研究,結果表明,碳酸鈣在多孔空心微球藥物傳輸體系中具有較高的藥物裝載量和良好的藥物緩釋性能。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理解地球生物圈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文獻直達|牙本質的生物礦化
    摘    要對於保存因齲或腐蝕而脫礦的牙本質來說,單獨的牙本質生物礦化是很有意義的。近年來,關於牙本質膠原生物礦化機制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從經典的離子基質礦化結晶理論到非經典的粒子基質礦化結晶理論觀念的轉變,也產生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來滲透脫礦的牙本質膠原。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不同的物種使用相同的機制進行生物礦化
    克勞德管的骨架,其特點是一系列的堆疊漏鬥,這是已知最古老的生物礦物化石,大約有5.5億歲。生物礦化是海膽長出棘狀突起、軟體動物形成外殼、珊瑚形成骨骼的過程,也是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形成骨骼和牙齒的過程。動物們製造的保護殼、鋒利的牙齒、承重的骨頭和針狀的刺,是已知的最堅硬和最耐用的物質。
  • 科學家與新型碳酸鈣「不期而遇」—新聞—科學網
    1月25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鄒朝勇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他們研究鎂離子在無定形碳酸鈣結晶過程中的作用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型含水碳酸鈣晶相——半水碳酸鈣(CaCO3·1⁄2H2O),為碳酸鈣家族迎來了第三個「家庭成員」水合晶體相。
  • 《ACS Nano》生物礦化:仿生貝殼製備超強超韌材料
    這個外殼中95 %以上是由碳酸鈣所組成的,但是同樣由碳酸鈣組成的粉筆卻十分的脆弱,能輕易的在黑板上留下痕跡。其中的奧秘就在與它的結構,結構決定性質。而對於我們來說,製備具有高強高韌的低密度,可生物相容複合材料,仍然是長期存在的挑戰。對於這一問題,大自然已經給出了它的創意。路甬祥院士曾經說過:與其學習美國,不如學習自然。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 8大類環境礦物材料及最新研究進展
    環境礦物材料近十年來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其研究應用範圍越來越大,除了在常見的水、氣、聲、土壤等領域的應用外,在荒漠治理、海上重油處理、核輻射處理等方面的應用研究還得到了加強。    1、水汙染治理材料  水汙染治理礦物材料是環境礦物材料最主要的部分,也是研究最活躍、成果最集中的部分。
  • 浙大原創:像做塑料那樣製備碳酸鈣!這項研究在《自然》刊登!
    唐睿康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是把傳統有機聚合的方法運用在傳統無機材料製備上,提出了「無機離子寡聚體及其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對傳統學科具有一定的顛覆性。《Nature》的專家評審意見認為:「他們這種將無定形碳酸鈣轉變為單晶碳酸鈣的能力,是以往傳統方法難以實現的,而且展示單晶修復功能可以有很多的用途。這項研究將經典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理念結合,將有可能為材料合成翻開新的篇章。」
  • 我國科學家合成硫化銅14面體微晶
    我國科學家合成硫化銅14面體微晶 2009-08-31 14:53:30 來源:網絡來源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
    通過礦化作用,微生物直接參與地球上至少六十餘種礦物的形成和轉化。研究自然界中能夠礦化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形成的礦物對認識現今和地質歷史時期的微生物參與及微化石記錄的地球與生命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然而,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一般多雜居混生,且超過99.99%的微生物還不能在實驗室實現純培養。如何開展環境中未培養微生物的種類鑑定和深入研究,是當前地質微生物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Advanced Science」黑磷基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
    通常情況下,BP在水的存在下降解會產生磷酸鹽(PO43),它是骨骼礦化、細胞膜中的磷脂、提供能量並存在於DNA和RNA中的核苷酸以及細胞信號中磷酸化的中間產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磷酸鹽在人體骨骼發育、礦物質代謝和細胞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BP薄片降解誘導的化學活性和伴隨的光響應性非常有趣,但系統的研究很少,相關現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