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2021-01-20 X-MOL資訊

‍‍‍‍


在自然界中,生物體可以通過生物礦化製備具有多級有序結構的功能材料,例如珍珠質、牙齒、骨骼和貝殼等。不同於實驗室的材料製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基質,特別是蛋白質介入到無機材料的形成過程中,控制材料的成核、生長、取向和組裝可以構建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傳統的生物礦化研究強調模仿自然開展材料的仿生設計和製備,突出了有機體系對無機結晶的調控,從而提高材料的性能。近日,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的綜述總結了生物礦化領域近年來的研究進展,並提出了生物礦化研究的轉型。該綜述強調了生物礦化研究的新趨勢是借鑑自然策略,通過無機材料實現對生物有機體的調控,突出了利用材料體系實現生物功能化改造,並全面介紹了該課題組利用放手礦化策略實現熱穩定性新型疫苗、藻類光合產氫以及為腫瘤治療提供的新途徑。


作者首先介紹了傳統生物礦化研究中對結晶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由於生物礦物的形成往往是以無定相、團簇或者液態前驅體作為前驅相進行結晶,不同於傳統水溶液結晶中直接利用離子或原子作為生長單元。因此生物礦化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對非傳統晶體生長機制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製備功能化材料。他們還進一步展示了最近人們利用非傳統結晶途徑實現膠原的仿生礦化、硬組織的仿生修復以及人工合成珍珠質材料等(圖1)。

圖片來源:Adv. Mater.


生物礦化不僅是生物界中材料製備的策略,更是自然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策略,例如硅藻、一些真菌和放射蟲可以利用生物礦化過程獲得額外的保護。唐睿康課題組則在2008年成功實現了對酵母細胞的礦化改造,提出借鑑生物礦化策略可以通過材料外殼賦予更多生物物種的新功能。例如,疫苗的保存高度依賴於冷鏈,該課題組通過仿生礦化構建新型疫苗—磷酸鈣複合體,在保持原有功效不變的基礎上大幅度增強了疫苗的熱穩定性,初步實現了不依賴冰箱的熱穩定疫苗構建。仿生礦化不僅可以通過材料增強生物體的結構穩定性,而且還能改變生物體原有的功能。該課題組通過對綠藻仿生礦化改造誘導綠藻的自發聚集,可以在保證光合系統II活性的同時激活氫酶,從而改變綠藻的光合途徑,實現在自然條件下直接分解水產生氫氣(圖2),其產氫效率等同於正常的光合作用效率。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唐睿康課題組還發現生物礦化策略在腫瘤治療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他們針對部分腫瘤細胞富含葉酸受體,將葉酸作為細胞礦化的介導分子,實現針對腫瘤細胞的靶向礦化(CCTC)。該方法不僅能有效抑制腫瘤的增殖,達到普通化療的效果,而且還通過礦化外殼限制了腫瘤細胞的轉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疾病的存活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使用的葉酸和鈣離子在人體中廣泛存在,因此該方法提出了一種無需藥物的腫瘤治療方法,是一種全新的思路(圖3)。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生物礦化作為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功能性策略,能使生物體更加適應環境、能產生更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進化鏈,也為人類通過材料實現對生物有機體的調控提供了借鑑的方向。通過向自然界學習,生物礦化研究實現了從生物體系對材料結晶的調控到利用材料改進生物體的轉型,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該論文作者為:Shasha Yao, Biao Jin, Zhaoming Liu, Changyu Shao, Ruibo Zhao, Xiaoyu Wang, Ruikang Tang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Biomineralization: From Material Tactics to Biological Strategy

Adv. Mater., 2017, 29, 1605903, DOI: 10.1002/adma.201605903


導師介紹


唐睿康:浙江大學化學系、求是高等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主要從事生物礦化及仿生學研究,結合仿生調控在類骨材料合成和牙修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同時將生物礦化發展為基於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策略,實現了礦化綠藻光合產氫、礦化疫苗的常溫保存及針對腫瘤的靶向細胞礦化;在PNAS、Angew. Chem. Int. Ed. 及Adv. Mater. 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餘篇。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4397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2020年第1期】生物礦化及仿生礦化中的信息傳遞和轉化
    唐睿康:1991-1995年就讀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獲學士學位;1995-1998年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98-2001年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2005年任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2005年到浙江大學化學系工作至今,也是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籌建並擔任浙江大學生物物質與信息調控研究中心主任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美國西北大學Samuel I. Stupp教授Adv.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自組裝作為一種受生物啟發的策略,其所製造的材料被廣泛應用於可再生和清潔能源技術。
  • 浙江大學唐睿康、劉昭明:蜘蛛絲般超韌性!仿生礦化有機-無機雜化纖維
    骨也是經典的由剛性結晶相和柔性無定形相組成的生物材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無機組分羥基磷灰石有序組裝到骨膠原束中。與蜘蛛絲的韌性不一樣,骨總是以硬度高出名。受此啟發,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和劉昭明博士將骨硬度高的優勢與蜘蛛絲的特點相結合,利用無機羥基磷灰石和有機聚乙烯醇PVA分別模擬剛性結晶和柔性無定形嵌段,製備仿生礦化有機-無機雜化纖維。
  • 《Advanced Materials》浙江大學校慶專輯發布
    材料化學中心與相關院系(化學系、材料學院、化工學院、高分子系、光電學院、藥學院)的研究組撰稿18篇,2017年4月以校慶專輯形式展示浙江大學在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獻禮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該專輯客座編輯為黃飛鶴教授和金一政特聘研究員。專輯由12篇綜述,5篇研究進展和1篇通訊構成。
  • 浙大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最新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
    如果用目前的人工方法來製造碳酸鈣,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不過,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
  • 【生化】生物礦化讓綠藻細胞實現高效持續光合產氫
    最近,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徐旭榮副教授課題組聯合浙江大學生物物質與信息調控研究中心及上海師範大學藻類光合作用與生物能源轉化實驗室通過跨學科協作在生物光合產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通過生物礦化手段改變了綠藻細胞的氫酶(光合產氫的重要催化介質)活性從而使其能在自然條件下實現高效持續光合產氫。雖然綠藻細胞擁有氫酶,但在有氧條件下氫酶都會迅速失去活性,因此在正常狀態下綠藻的光合作用在放氧的同時並不能通過氫酶產生氫氣。
  • 浙江大學發明神奇藥水:滴上兩滴可 「長」出牙釉質
    IT之家9月3日消息 據浙江大學官網報導,浙江大學化學系的唐睿康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藥水」——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enamel)的缺損處滴上兩滴,48小時內缺損表面能「長」出2.5微米晶體修復層,其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
  • 川大林煒教授課題組「綜述」:聚氨酯材料表面抗菌功能化研究進展
    但是,聚氨酯材料自身並不具備抗菌性,因此尋求合適的方法將合適的抗菌成分引入到聚氨酯基體中來構建持久抗菌的塗層材料,進而實現物體表面的抗菌功效,一直是相關應用領域研究學者的研究關注點。國內外學者在該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發了多種抗菌聚氨酯材料。
  • 浙江大學發明「神奇藥水」:滴上兩滴可「長」出牙釉質
    原標題:浙大團隊滴藥水「長」出牙釉質,科學家將用它修自己的牙裂縫2年時間裡,浙江大學校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源源不斷地提供人牙齒標本,接收這些標本的實驗室做過實驗的牙齒裝滿了一整盆。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化學系博士劉昭明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化學系博士邵長鵒系第一作者。據浙江大學官網報導,劉昭明對團隊的這次成果非常自信,「我們用了與人體相同的材料,實現了結構性的完全修復,和本體組織幾乎一模一樣。」
  • 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納米影像、高靈敏傳感、腫瘤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 綜述了基於微納器件的單層/少層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測試方法及研究進展。3 討論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在自供電光電器件中的應用進展及機制。內容簡介近年來,大量的理論預測表明,包括石墨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第四主族硫族化合物、黑磷、MXene等在內的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優異的熱電性能,實驗也證實這些材料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近日,深圳大學張晗教授等人發表綜述,詳細總結了二維材料在熱電領域的研究進展。
  • 《ACS Nano》生物礦化:仿生貝殼製備超強超韌材料
    碳酸鈣首先形成表面有波紋狀有序微觀結構的薄板,薄板之間填充殼聚糖有機質,形成一級有序結構,而後各個薄層呈現出30°到40°之間的「人」字形交叉互鎖結構,形成二級有序結構。多級有序結構之間相互協同,使貝殼呈現出超強,超韌的特性。
  • 生物植入物的2D/3D/4D增材製造材料,Engineering綜述
    2020年11月,南極熊注意到,著名學術雜誌《Engineering》上刊登了一篇香港城市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綜述文章,「Development of Bioimplants with 2D, 3D, and 4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terials(可用於生物植入物開發的2D/3D/4D增材製造材料
  • 頂刊《Adv Mater》綜述: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
    這些挑戰可以分為兩大類:i)搜索和開發軟機器人技術所需的高性能材料;以及 ii)開發新的列印功能,從而一步一步地製造出軟機器人。軟機器人技術是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新興領域,其重點是使用高度順應性的材料構建無電機機器人,其中一些類似於在生物體中發現的機器人。軟機器人技術在各種領域(如軟爪,執行器和生物醫學設備)中具有很高的應用潛力。
  • 藥劑學系陳華兵教授課題組受邀在J Control Release發表綜述文章
    來自人體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質具有天然的安全性優勢。發展具有臨床應用前景及靶向性的生物高分子載體,對腫瘤治療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近年來,組織工程學的飛速發展為骨缺損修復研究領域注入了活力,科學家在通過模仿骨骼的天然無機成分來合成仿生無機材料方面進行了大量努力,並為提高支架材料的骨誘導性做過多種嘗試,但仍存在合成過程複雜、結構差異巨大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蛋殼垃圾產生,蛋殼廣泛的可及性、優越的生物物理特性賦予其在催化、能源和醫藥領域的重要價值。
  • 設計生物相容性樹枝形分子用於癌症診療綜述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該課題獲得了華東師範大學「英才計劃」啟動經費的資助。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納米醫藥為改善疾病治療及診斷,革新傳統的衛生保健及醫學技術帶來了新希望。基於樹枝形分子的治療策略日益成為納米醫藥與生物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在癌症的診斷和治療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