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物相容性樹枝形分子用於癌症診療綜述

2021-01-09 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刊物《化學會評論》 (影響因子20.1,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1, 40, 2673-2703)上發表了題為「Design of Biocompatible Dendrimers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rap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設計生物相容性樹枝形分子用於癌症診斷及治療:現狀與前景)的綜述性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該課題獲得了華東師範大學「英才計劃」啟動經費的資助。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納米醫藥為改善疾病治療及診斷,革新傳統的衛生保健及醫學技術帶來了新希望。基於樹枝形分子的治療策略日益成為納米醫藥與生物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在癌症的診斷和治療領域。將抗癌藥物包裝至或偶聯到樹枝形分子上轉導至腫瘤中可提高納米顆粒的滲透性和延長代謝時間。將顯像劑例如MRI造影劑、放射性核素標籤、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造影劑、螢光染料與多功能納米醫學相結合可同時實現癌症診斷及靶向性治療。然而直到現在人們對於以樹枝形分子為基礎的治療是否和其他納米醫學一樣具有長期的存活力及生物相容性並不了解。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針對用於癌症診斷和治療的生物相容性樹枝形分子的設計策略進行了綜述。針對樹枝形分子的生物相容性特性例如納米毒性作用、長期循環及降解進行了討論。並提出通過聚乙二醇化修飾(PEGylation)、乙醯化作用、糖基化作用及胺基酸功能化等方法構建包含生物相容性成分的新型樹枝形分子,表面修飾商業購買的樹枝形分子作為解決以樹枝形分子為基礎的納米治療安全問題的策略。此外,作者還對癌症診斷和治療中基於樹枝形分子的納米治療的發展及挑戰進行了綜述。

 

程義雲教授一直致力於樹枝形分子的藥物輸送系統的設計及優化,在提高這類大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繼2010年加入華東師範大學以來先後在美國化學會的權威刊物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發表該領域相關研究論文7篇。此次程義雲教授在《化學會評論》發表的論文是對該課題組前期工作以及國際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並提出了多個能夠有效提高樹枝形分子生物相容性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據了解,目前該課題組正在以樹枝形分子為核心製備一系列用於癌症診斷和治療的納米藥物,並希望最終將這些納米藥物應用於臨床治療,提高傳統抗癌藥的療效以及診斷靈敏度,降低毒副作用,使得癌症病人能夠真正從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中獲益。(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深大癌症精準診療獲重大進展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馬璇)記者昨天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黃鵬特聘教授團隊最近在癌症的精準診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團隊設計和構建了一種特殊的複合納米粒子,可獲取腫瘤組織更深和更廣的生物信息。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材料學領域的權威刊物《Advanced Materials》上。
  • 磁性氧化鐵納米材料在癌症診療中的應用
    基於MIONs在癌症納米醫學中的最新進展,南京工業大學董曉臣教授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楊夢甦教授團隊結合實驗室在納米藥物製備和癌症診療領域的探索經驗,對近年來磁性氧化鐵納米藥物的可控制備及生物醫學應用進行了總結和討論
  • 科學家設計新的「分子時鐘」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科學家設計新的「分子時鐘」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2016-10-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然而,同一個體中不同器官組織雖然具有相同的生理年齡,但卻具有不同的癌症發生風險,因此該基於DNA甲基化的早期「時鐘」無法用於癌症發生的風險預測。Teschendorff研究組通過檢測基因組不同位點的DNA甲基化水平,構建了一種新的「分子時鐘」用於預測組織幹細胞的分裂次數。
  • 新型生物仿生納米材料問世 有望實現腫瘤診療一體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彭英華研究員團隊利用生物仿生、生物礦化技術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穎的納米材料,該材料集核磁、CT成像和光熱治療等功能於一身,可實現診療一體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化學工程》雜誌上。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研究背景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治療癌症的研究進展
    南京大學團隊總結了用於癌症治療的水凝膠的尺寸大小對遞送途徑的影響,討論了刺激響應水凝膠的設計策略,並回顧了過去幾年中有關智能水凝膠的研究。相關綜述「Hydrogel-Base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for Cancer Treatment: AReview「於今年發表於 ACS Mol. Pharmaceutics.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背景介紹】納米複合水凝膠已成為新型生物材料,並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將多種納米材料作為納米填料摻入軟聚合物基質中可增強水凝膠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從而形成具有改善的化學和生物學特性的納米複合水凝膠。然而,傳統的物理或化學交聯方法經常引起與納米複合水凝膠在製備,施用和隨後處置期間的毒性,生物相容性和環境問題有關的關注。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納米機器人技術研究在近年來取得了進展,一方面,出現了自身尺寸在納米尺度的納米機器人(如DNA納米機器人),可以裝載藥物分子並隨著血流將藥物分子輸運至特定地點(如癌細胞)以實施在體單細胞精準給藥;另一方面,出現了本體是宏觀尺寸,但末端執行器可對納米物體進行機器人化操作的納米操作機器人。納米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進展為生物醫學領域科學問題的解決及臨床疾病診療提供了新機遇。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綜述】NIR-II AIEgens的結構設計與調控很多螢光材料已經在研究中被廣泛地用於生物成像,其中大多數表現出可見光(400-700 nm)和第一近紅外區間 (NIR-I, 700-900 nm) 發射, 而第二近紅外區間 (NIR-II, 1000-1700 nm)螢光材料直到近年來才被發掘,但立刻就受到了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打開APP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09:43:43 近日,IEEE
  • 用澱粉構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柔性傳感材料
    最近,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廣東省節能環保精細化學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劉鵬副教授所在團隊以純澱粉為基材,構建了透明柔韌、價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的柔性傳感材料為提高傳感材料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學者們主要以海藻酸鈉、纖維素、殼聚糖、澱粉等天然高分子物質為基材,設計製備柔性導電水凝膠。其中澱粉以其低廉的價格而備受關注。但澱粉分子的束水能力弱,導致澱粉凝膠中水分含量低,不利於電活性物質的遷移,凝膠的導電性和傳感能力弱。
  • 整形美容用面部植入假體檢測標準及生物相容性評價
    、化學結構式/分子式、材料商品名(若有)(華通威)、材料代號(若有)及有關安全使用的支持性資料。2.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需對終產品中與患者和使用者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進行評價。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資料需包括:(1)生物相容性評價的依據和方法。(2)產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與人體接觸的性質。(3)實施或豁免生物學試驗的理由和論證。(4)對於現有數據或試驗結果的評價。
  • 【材料】磁性氧化鐵複合納米材料在癌症診斷和治療中的前沿應用
    磁性氧化鐵複合納米材料不僅具有類似氧化鐵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超順磁性,而且能與其他功能納米材料結合,如貴金屬、放射性同位素等。該類複合納米材料不僅能將不同診斷甚至治療手段結合在同一納米平臺,並且能夠使單一材料原有的缺點最小化,這種1+1 > 2的協同效應可以使診療效果達到最佳。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用於3D列印可伸展、高解析度、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膠
    它們通常用於從軟機器人到生物列印等各種應用,並且已證明可用於其他需要大量變形的應用,如透明觸摸面板。然而,水凝膠的應用受到其製造方法的限制,傳統上它們依賴於模製和鑄造。這些傳統的製造方法限制了凝膠的幾何複雜性並導致相對較低的解析度。 3D列印 水凝膠有許多最新發展,但仍有局限性:它們沒有很高的解析度、幾何複雜性或可拉伸性。但是,這一切將會得到改變。
  • 生物相容性有哪些測試項目
    生物相容性通常包括組織相容性與血液相容性兩大類:組織相容性——涵蓋細胞吸附性、無抑制細胞生長性
  • 綜述: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界面工程
    生物傳感器已經廣泛用於家庭監護和現場檢測,目前的穿戴式和床邊檢測(POCT)生物傳感研究可能對疾病監控模式產生深刻影響。然而,有別於均相反應體系,生物傳感器本質上是一個異相界面反應過程,其性能極大地依賴於生物分子與換能器件界面的狀態,即固液兩相間的電子遷移、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導。因此,生物識別界面的設計與結構調控在開發高性能生物傳感器中十分關鍵。
  • 柔性電子與複雜生物組織之間的3D界面
    近年來,柔性功能材料領域的發展使得生物電子器件獲得了類組織的力學特性,使得生物電子器件可以在醫學診療方面提供新的功能文章從柔性材料的選取和器官表面,器官內部,以及組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對生物電子界面的設計思路進行了綜述,並對其未來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和展望。對於柔性電子而言,可選取的柔性材料涵蓋了無機,有機以及複合材料。雖然矽等無機材料具有極為突出的電學特性,且已有成熟的製造方法,但其剛性和脆性的特點則需要利用額外的結構設計來適應器件在使用中的形變。
  • 《ACS 材料快訊》新加坡俞璟綜述:生物電子學功能導電水凝膠
    導電水凝膠由於具有適當的電子,機械和化學特性,有可能成為生物電子領域中傳統無機材料的替代選擇。水凝膠的高水含量允許生物分子和化學分子的運輸,因此提供了細胞外基質樣(ECM樣)環境,以促進跨界面交換生物分子和標記。聚合物網絡的可調節化學結構賦予導電水凝膠以可調節的機械性能,以匹配組織的機械性能(彈性模量從0.1到100 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