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電子與複雜生物組織之間的3D界面

2020-12-16 石墨烯聯盟

近年來,柔性功能材料領域的發展使得生物電子器件獲得了類組織的力學特性,使得生物電子器件可以在醫學診療方面提供新的功能。然而,大部分現存的柔性電子器件是由平面工藝製備,難以與具有複雜三維結構的器官和組織形成完美集成的界面。近期,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徐立之教授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安教授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3D Interfacing between Soft Electronic Tools and Complex Biological Tissues」 的綜述文章,對柔性電子-複雜生物組織三維界面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討論。文章從柔性材料的選取和器官表面,器官內部,以及組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對生物電子界面的設計思路進行了綜述,並對其未來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對於柔性電子而言,可選取的柔性材料涵蓋了無機,有機以及複合材料。雖然矽等無機材料具有極為突出的電學特性,且已有成熟的製造方法,但其剛性和脆性的特點則需要利用額外的結構設計來適應器件在使用中的形變。其中,納米結構,包括納米粒子組裝體,納米薄膜和納米線,被廣泛應用。另一方面,PEDOT:PSS,PPy, P3HT等有機聚合物電子材料具有天然的拉伸適應性,從而在多數需要經受形變的電子器件中被採用。更進一步地,複合材料將CNT,金屬納米線,納米粒子等導電物質分散在PDMS,PU等彈性體基質中,從而獲得更加廣泛的材料選擇。

圖1 適用於柔性生物電子的無機材料

構建與複雜器官表面共形的三維界面:大腦和心臟等器官具有複雜不可展的三維表面,而將平面柔性電子貼合於表面時則會對原本的平面結構施加各向異性的,不規則的形變。在大部分情況下,減少器件構成材料的模量和結構的厚度可以減少應變能,從而達成與器官表面共形。可拉伸網格結構和剪紙設計進一步地減少了貼合器官表面所需的能量驅動。此外,三維成像和3D列印技術可以用於設計製造與器官表面個性化集成的生物電子器件。

圖2 與器官共形的剪紙設計和網格結構

構建與組織器官相互交織的三維電子界面:發展生物電子器件的其中一個初衷是讀取大腦的神經活動。然而,僅與大腦表面貼合的器件不能完整採集大腦活動信號。而損傷性的探針在植入以後會侵佔原本功能性組織的位置,破壞血腦屏障,從而導致器件-組織界面產生化學降解,相對運動,對大腦的損傷乃至過激免疫反應等一系列變化,並最終導致對器件功能和目標組織的損害。最小化探針大小和彎曲剛度,修飾探針表面等方法可以調節並減少上述的損害。多探針器件可以在多個位置讀取局部細胞活動並針對指定目標進行刺激。多功能神經探針可集成發光元件等,為光遺傳學研究提供便利,也可應用於生理信號的監測或藥物遞送等領域。可注射式的網狀的電子器件可實現對大體積腦結構的監測且對自然組織造成較小的損害。柔性與多孔的特點使得其能實現更小的生物排斥反應與相對移動,為實現長期穩定的腦-機接口提供了解決方案。

圖3 小型化的神經探針

構建適應細胞和組織內部的三維界面:體外實驗為基礎生理研究和治療方案的研發提供了簡化的,可控的環境。具有生物細胞和組織相容性的電子器件能提供實時監測和定向刺激,為生理學研究提供了更加廣泛和先進的技術選擇。近期對於具有細胞、組織的三維自適應性界面的柔性電子器件的研究使得其性能遠超傳統的器件。目前已經開發出可控尺度的細胞內信號探針,以及用於誘導、監測人造組織的電子支架等柔性生物電子器件。

圖4 用於細胞內信號探測的三維納米電子器件

本文通訊作者為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徐立之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安教授。共同作者為香港大學博士生李禾耕劉紅震孫銘澤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004425

來源:高分子科技

相關焦點

  • 生物粘性電子界面,實現穩定高效人機界面交互
    手術縫合需要精密的操作,但是仍然難以避免組織創傷,炎症反應,結疤,且難以實現連續貼合的界面。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電子設備大多與心臟或者神經組織集成,動態或柔軟脆弱的組織特點使手術縫合更加困難。同時,現有的柔性電子器件通過範德華力或毛細作用實現集成。但是通常難以實現動態組織的長期集成。因此,亟待研發一種可靠的方法來實現體內組織與電子器件的有效集成。
  • Nature子刊:多模式人機界面的石墨烯印刷無線柔性電子機器納米膜
    納米材料和納米微細加工的最新進展使得柔性可穿戴電子產品的發展成為可能。然而,現有的製造方法仍然依賴於多步驟,易於出錯的複雜過程,這需要昂貴的潔淨室設備。該文報告了一種新型的功能材料加法納米製造技術,該技術可實現無線,多層,無縫互連和靈活的混合電子系統。全印製電子產品結合了機器學習功能,可提供多種類型的通用人機界面。一項關鍵的技術進步是使用具有增強的生物相容性,抗氧化性和可焊性的功能化導電石墨烯,從而實現無線柔性電路。高縱橫比的石墨烯可無膠,高保真地記錄肌肉活動。
  • 可視化柔性電子
    作者:Young柔性電子器件在很多應用中扮演著不可忽略的角色,比如健康監測,電子皮膚和植入性器件等。開發柔性電子材料已經付出大量的努力,其中水凝膠被認為是一種有吸引力的候選者,這是由於其生物相容性,柔性和與人類組織相似的機械性能。與導電填充材料如碳納米管,石墨烯,金屬納米線和導電聚合物結合在一起,水凝膠可以被賦予和提升電學性能。
  • AFM:基於仿貽貝二維PEDOT納米片的自黏附水凝膠生物柔性電子
    導電納米片和水凝膠的複合材料被認為是可用於下一代柔性生物電子中的有希望的候選材料。其中導電高分子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PEDOT)因為其高導電性和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柔性電子導電材料。然而,由於PEDOT的疏水性和剛性的化學結構,PEDOT納米片的製備以及其在水凝膠基體中均勻分散是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 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近日,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在國際柔性電子領域頂級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pj 柔性電子)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inorganic bioelectronics》(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綜述文章。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的動態柔性...
    從變形起,但在各種生物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細胞分化和長距離細胞間通信。在生物工程應用中,賦予合成軟材料以這種應變增強能力對於模擬動態機械環境進行破譯至關重要。細胞行為和製造人造組織(例如,肌肉,皮膚,血管等),植入式執行器和軟機器人。當前的應變增強材料的設計策略主要依賴於使用具有螺旋結構的半柔性聚異氰肽(PIC)束或通過膠凝劑分子的自組裝製備的半柔性纖維,其具有固有的應變增強特性。
  •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領軍人物!引用次數超過13.7萬次,h因子186+
    近期,我們簡要梳理了Rogers教授團隊2020年部分發表於頂刊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可穿戴生物電子系統二、可植入生物電子系統【一、可穿戴生物電子系統】1、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殘肢假肢界面多模無線傳感系統內容簡介:假肢與殘肢的匹配程度影響著截肢患者的舒適和健康
  • 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演講:神經接口的柔性電子產品
    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演講:神經接口的柔性電子產品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助理教授喬納森·維文蒂(Jonathan Viventi)博士發表了題為"神經接口的柔性電子產品"的演講,本文是其中的亮點摘要。
  • 柔電院發表綜述文章: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bioelectronics》(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綜述文章。文章聚焦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在人體生理信號,包括生理電信號、生物物理信號以及生物化學信號等健康監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討論了材料、力學結構與器件設計在推動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不斷向前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了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尚存在的挑戰,為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
  • 受章魚啟發的吸盤可轉移薄而細膩的組織移植物和生物電子晶片材料
    受章魚啟發的吸盤可轉移薄而細膩的組織移植物和生物電子晶片材料【導讀】 "活"細胞片或生物電子晶片具有巨大的潛力,可提高診斷和治療的質量。然而,處理這些薄而脆弱的材料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施加於抓握和釋放的外力很容易使材料變形或損壞。
  • 西安理工大學《CEJ》:高靈敏度包裝柔性電子傳感器二維納米材料
    基於二維導電材料的柔性電子傳感器在智能包裝中具備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柔性電子傳感器可以對包裝品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的微弱振動進行即時響應,從而反映出包裝品內外環境的微弱變化。在各種二維導電材料中,由導電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等)和金屬納米材料(金,銀,銅等)構成的複合材料被廣泛的用於製備柔性電子傳感器。
  • 西安理工大學《CEJ》:高靈敏度包裝柔性電子傳感器二維納米材料
    基於二維導電材料的柔性電子傳感器在智能包裝中具備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柔性電子傳感器可以對包裝品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的微弱振動進行即時響應,從而反映出包裝品內外環境的微弱變化。在各種二維導電材料中,由導電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等)和金屬納米材料(金,銀,銅等)構成的複合材料被廣泛的用於製備柔性電子傳感器。
  • 浙江清華柔電院「綜述」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近日,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在國際柔性電子領域頂級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pj 柔性電子)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inorganic bioelectronics》(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綜述文章。
  • 【材料】具有生物組織應變-硬化特性的新型自修復柔性水凝膠網絡
    人體內很多柔性生物組織,例如血管、腸繫膜組織、肺實質、眼角膜等都具有這種應變-硬化功能,使其在承受較大的機械形變時依然能保持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從而增加生物的存活機率。目前人工合成具有仿生應變-硬化特性的材料主要基於生物高分子,如肌動蛋白、膠原蛋白以及合成的聚異氰酸酯-蛋白複合材料等, 基於純合成材料的應變-硬化則比較少見。
  • 綜述: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界面工程
    生物傳感器已經廣泛用於家庭監護和現場檢測,目前的穿戴式和床邊檢測(POCT)生物傳感研究可能對疾病監控模式產生深刻影響。然而,有別於均相反應體系,生物傳感器本質上是一個異相界面反應過程,其性能極大地依賴於生物分子與換能器件界面的狀態,即固液兩相間的電子遷移、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導。因此,生物識別界面的設計與結構調控在開發高性能生物傳感器中十分關鍵。
  • 用於3D列印可伸展、高解析度、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膠
    它們通常用於從軟機器人到生物列印等各種應用,並且已證明可用於其他需要大量變形的應用,如透明觸摸面板。然而,水凝膠的應用受到其製造方法的限制,傳統上它們依賴於模製和鑄造。這些傳統的製造方法限制了凝膠的幾何複雜性並導致相對較低的解析度。 3D列印 水凝膠有許多最新發展,但仍有局限性:它們沒有很高的解析度、幾何複雜性或可拉伸性。但是,這一切將會得到改變。
  • 柔性電子皮膚貼片會用到哪些電極?
    轉自微信公眾號:柔性電子服務平臺 作者:Lynn 心電圖(ECG)是心律失常最基本、常用的診斷工具,是由心臟竇房結(SA)和心臟傳導系統(CCS)的電活動誘發的,可從心臟或表皮進行侵入性測量(圖1)。
  • 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有機電晶體」與「混合導電顆粒材料」
    導讀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團隊設計出一款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電晶體以及一款混合導電顆粒複合材料。前者可以實時執行神經相關計算,後者可實現由單一材料創造電子元件。背景近年來,生物電子系統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複雜且充滿活力的生物體。這些器件能獲取和處理生物基質,以及與之產生相互作用。
  • 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原標題: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在2020中國5G+
  •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相對於傳統矽電子,柔性電子是指可以彎曲、摺疊、扭曲、壓縮、拉伸、甚至變形成任意形狀但仍保持高效光電性能、可靠性和集成度的薄膜電子器件。尤其在紫外光下粘附區和非粘附區分明的特性使其表面可以很容易地粘附電子材料。 PET雖然轉化溫度低,約70~80℃之間,但是PET價格低廉,光穿透性佳,是透明導電膜性價比很高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