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具有生物組織應變-硬化特性的新型自修復柔性水凝膠網絡

2021-01-20 X-MOL資訊

‍‍‍‍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 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


應變-硬化現象在生物體內較為常見,這一現象通常是指結構組織在施加外力發生形變時,其強度和硬度會有明顯提升,從而減弱或避免該結構被破壞。人體內很多柔性生物組織,例如血管、腸繫膜組織、肺實質、眼角膜等都具有這種應變-硬化功能,使其在承受較大的機械形變時依然能保持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從而增加生物的存活機率。目前人工合成具有仿生應變-硬化特性的材料主要基於生物高分子,如肌動蛋白、膠原蛋白以及合成的聚異氰酸酯-蛋白複合材料等, 基於純合成材料的應變-硬化則比較少見。除此以外,單一的應變- 硬化機制在生物體內並不是絕對有效的,尤其是在高機械強度高應變下,材料或者組織的宏觀結構發生斷裂、刺穿時,這時就需其它機制,例如自修復,來恢復結構的完整性,繼續實現其功能。基於柔性高分子的自修復材料與機理研究在近十年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製備出同時具有應變-硬化特性與自修復功能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水凝膠是一種獨特的具有各種優異的性能的高分子網絡體系,數十年來已成為材料研究的一大熱點,但目前報導的絕大多數水凝膠在外力作用下只會變得更加柔軟,而不會發生應變-硬化。

圖1. 具有應變-硬化與自修復功能的超支化聚乙烯亞胺- 醛基化聚乙二醇水凝膠網絡結構示意圖,該自修復功能主要基於動態席夫鹼反應以及氫鍵。


最近,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Hongbo Zeng(曾宏波)教授(通訊作者)課題組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基於兩種柔性高分子材料(醛基化聚乙二醇和超支化聚乙烯亞胺)的水凝膠網絡(圖1)及其納米力學機理,該材料同時具有仿生物組織的應變- 硬化特性以及優異的自修復功能。該水凝膠在經受高達650%的應變形變後依然能可重複的迅速恢復其原有的機械性能,並且沒有記憶效應。在超過臨界應變點後,該水凝膠依然能夠通過動態席夫鹼鍵實現接近100%的自修復(圖2)。表面力儀測試表明該水凝膠的應變-硬化行為主要取決於水凝膠網絡中獨特的超支化的聚乙烯亞胺和線性聚乙二醇結構,同時動態可逆的席夫鹼反應和氫鍵作用使得該水凝膠也擁有優異的自修復功能。另外通過調節膠化過程中採用的高分子的鏈長、材料濃度和水凝膠的溫度,可以實現水凝膠應變-硬化性能的進一步精細調控。該水凝膠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還可進一步對內部氨基進行修飾,對於設計與製備用於生物組織工程或者載藥工程的仿生材料和新型納米複合材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2. 採用流變儀測得具有應變-硬化特性與自修復功能的聚乙烯亞胺-聚乙二醇水凝膠的應力-微分模量曲線(左上),剪切模量/彈性模量的恢復過程(右上),以及水凝膠的宏觀自修復過程(下)。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閻斌博士(現為四川大學教授)、黃俊博士和韓林波博士。


該論文作者為:Bin Yan, Jun Huang, Linbo Han, Lu Gong, Lin Li, Jacob N. Israelachvili, Hongbo Zeng*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Duplicating Dynamic Strain-Stiffening Behavior and Nanomechanics of Biological Tissues in a Synthetic Self-Healing Flexible Network Hydrogel

ACS Nano, 2017, 11, 11074–11081, DOI: 10.1021/acsnano.7b05109


研究團隊簡介


曾宏波,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化學工程和材料工程系終身教授,加拿大國家講席教授(界面科學與分子力學首席科學家)。分別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博士學位。發表論文~170篇,期刊包括PNA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Langmuir, Bio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 撰寫和主編專著「Polymer Adhesion, Friction and Lubrication」 (Wiley)。其課題組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膠體與界面科學、分子和納米力學、高分子材料、生物智能材料、礦物工程和環境工程中的界面現象、油砂和石油工程中的界面現象等。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151


科研思路分析


Q:這項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什麼?

A:該研究最初是為了開發新型的水下粘接材料,水凝膠是我們其中一個突破口,但後期發現該水凝膠具有異於普通水凝膠的應變-硬化性能,因此我們便進一步系統的研究了這一水凝膠體系的特性以及作用機理,發現並報導了這一獨特的現象。


Q:在研究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在哪裡?

A:該研究最大的挑戰是硬化與自修復機理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採用納米力學測試手段,例如表面力儀從分子層面對水凝膠中的成鍵與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這兩種高分子間有明顯的可重複的粘性力以及非常大的分子鏈拉伸,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宏觀的自修復過程的作用力。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採用一些光譜手段等和納米力學測量相結合來進一步揭示其中的機理,並考慮做成可進一步應用於工業或者醫學的水凝膠材料。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的動態柔性...
    從變形起,但在各種生物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細胞分化和長距離細胞間通信。在生物工程應用中,賦予合成軟材料以這種應變增強能力對於模擬動態機械環境進行破譯至關重要。細胞行為和製造人造組織(例如,肌肉,皮膚,血管等),植入式執行器和軟機器人。當前的應變增強材料的設計策略主要依賴於使用具有螺旋結構的半柔性聚異氰肽(PIC)束或通過膠凝劑分子的自組裝製備的半柔性纖維,其具有固有的應變增強特性。
  • 堪比生物組織的多功能自修復水凝膠
    人造組織越來越逼真。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現在又創造出一種新的果凍狀材料,他們聲稱這種材料具有真實皮膚、韌帶甚至骨骼的強度和耐用性。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化學家Luke Connal解釋說:「採用我們在水凝膠中添加的特殊化學物質,它可以像人類的皮膚一樣自我修復。
  • 《大分子》自修復加工的離子導電超分子水凝膠,用於柔性電子設備
    【科研摘要】  導電,自修復和粘合水凝膠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具有重要意義。導電自修復水凝膠最重要的性能是在室溫下有效恢復電氣和機械性能,並具有持久的耐久性。水凝膠顯示出優異的拉伸性和出色的離子傳導性。動態氫鍵以及離子和金屬配位相互作用的可逆性使水凝膠具有自修復能力,強附著力和快速的電性能恢復能力。事實證明,Fe3+濃度的變化會影響水凝膠可加工性的時間窗口,並允許調整水凝膠的機械性能和離子導電性能。發現用於可加工的離子傳導水凝膠的最佳Fe 3+離子濃度為2重量%。在反覆拉伸過程中,水凝膠的電阻僅顯示很小的變化。
  • 華諾生物:研發自修復水凝膠材料,滿足創傷修復領域醫械耗材需求
    華諾生物自主研發的自修復水凝膠具備快速自修復、高拉伸性、高彈性、抗壓性強、操作性強、可注射、可列印、可塑形等優勢和特點,可用於創傷止血、組織粘合、骨修復等臨床場景。目前,華諾生物已經利用自修復水凝膠材料研發出了可注射止血凝膠和可注射骨修復凝膠兩款產品。其中,可注射止血凝膠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JMCA:納米複合導電水凝膠基柔性應力應變傳感器研究進展
    與彈性體相比,水凝膠由於其仿生結構、匹配的機械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而在柔性電子產品中顯示出更大的潛力。在所有材料設計中,基於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應變和壓力傳感器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靈敏度,可以將外部刺激傳遞給電信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研究。
  • 潘麗坤:電子皮膚應變傳感器的方向感知和超快自修復雙網絡水凝膠
    然而,兩個嚴重的問題,緩慢的自我修復和缺乏方向識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子皮膚的發展。最近,華東師範大學潘麗坤教授團隊首次報導了一種雙網絡柔性水凝膠,該凝膠是通過將聚乙烯醇(PVA)和聚乙烯亞胺(PEI)與4-甲醯基苯硼酸(Bn)交聯形成聚合物網絡,然後將MXene摻入到聚合物中而合成的聚合物網絡。
  • 《材料視野》綜述:受生物啟發的雙網絡水凝膠
    【科研摘要】近年來,模仿自然組織的特性和/或結構的雙網絡(DN)水凝膠的設計和合成蓬勃發展,克服了單網絡水凝膠的機械性能瓶頸,並擴展了其在各個領域的潛在應用。已證明具有出色機械性能,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相當大的強度的此類生物啟發性DN水凝膠是生物醫學應用(如組織工程和生物醫學)的有希望的候選者。
  • 《ACS 材料快訊》新加坡俞璟綜述:生物電子學功能導電水凝膠
    【科研摘要】導電水凝膠廣泛用於各種應用中,例如人造皮膚,柔性和可植入生物電子學以及組織工程。然而,配製具有高電導率的水凝膠而不損害其理化性質(例如韌性,可拉伸性和生物相容性)仍然是挑戰。另外,將其他功能(例如自修復,形狀記憶和溼粘合)結合到導電水凝膠中對於水凝膠生物電子的許多實際應用至關重要。
  • 《ACS Nano》持久強,粘合好,自修復,木質素抗菌水凝膠組合催化
    作者公開了用於工程木質素基多功能抗菌水凝膠的包括氧化脫羧和醌-鄰苯二酚氧化還原催化的兩個催化循環的組合(組合催化)。受生物啟發的設計模仿了自然中海洋貽貝採用的鄰苯二酚化學。所得的多功能可持續水凝膠(1)堅固而有彈性,(2)具有強大的抗菌活性,(3)粘附於皮膚組織和各種其他表面,並且(4)能夠自修復。進行了系統的表徵,以充分闡明和理解簡便有效的催化策略和隨後的多功能材料。
  • 天津大學封偉:溫度/溶劑/真空/應變響應的液金石墨烯水凝膠海綿
    使用丙烯酸作為反應性單體,液態金屬不僅促進自修復超分子水凝膠網絡的形成,而且還能夠還原氧化石墨烯形成電子導電網絡並在水凝膠中形成大孔結構。這些結構使水凝膠導體可用作具有高壓縮靈敏度(高達0.85 kPa-1),廣泛的應變靈敏度(超過400%)和其他多種感覺,例如對溫度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對溶劑變化的響應以及對大氣負壓(真空)的感知。此外,它們優異的自愈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其耐久性。
  • 《Materials Horizons》綜述:受生物啟發的雙網絡水凝膠
    已證明具有出色機械性能,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相當大的強度的此類生物啟發性DN水凝膠是生物醫學應用(如組織工程和生物醫學)的有希望的候選者。最近,比利時根特大學Richard Hoogenboom教授團隊提供了生物啟發的DN水凝膠的最新進展概述,定義為DN水凝膠模仿天然組織的特性和/或結構,例如各向異性結構的DN水凝膠,包括超韌的能量耗散DN水凝膠,到動態,可行的DN水凝膠。
  • 一種新型自修復人機互動水凝膠觸摸板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中國科學院(CAS)寧波材料科技與工業研究所(NIMTE)的Chen Tao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CAS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合作,開發出一種以透明納米複合水凝膠為基材的新型、自修復和自黏附的柔軟人機互動觸摸板。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AFM:基於仿貽貝二維PEDOT納米片的自黏附水凝膠生物柔性電子
    導電納米片和水凝膠的複合材料被認為是可用於下一代柔性生物電子中的有希望的候選材料。其中導電高分子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PEDOT)因為其高導電性和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柔性電子導電材料。然而,由於PEDOT的疏水性和剛性的化學結構,PEDOT納米片的製備以及其在水凝膠基體中均勻分散是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 俄用新型水凝膠修復神經組織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開發出由改型果膠製成的凝膠修復神經組織的技術。利用該技術創建的人工細胞外環境可用於修復神經組織,培育組織和器官,這對於切除惡性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後大腦的恢復非常重要。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生物學評論》期刊上。
  • Rev.》貽貝水凝膠最新綜述
    ,它與生物組織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並且具有機械,電氣和功能特性的廣泛集成,已經在從生物醫學工程到軟機器人的眾多領域中探索了1種 水凝膠。使用木質素作為鄰苯二酚前體的基礎材料製造貽貝類水凝膠。3. 貽貝類水凝膠的先進應用由於貽貝啟發的化學具有許多有趣的物理/化學特性,因此受到貽貝啟發的水凝膠具有許多獨特的特性,例如卓越的粘合強度,出色的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可注射性,可拉伸性和自修復能力。
  • 朱美芳院士《材料化學》高彈性保水防凍水凝膠纖維應變-光轉換器
    其中,與應變-電轉換傳感器相比,基於應變-光轉換的傳感器具有固有的電氣安全性和電磁抗擾性,因此具有吸引力。特別是,基於水凝膠的光纖傳感器具有生物相容性,柔性和可伸縮性,因此可能適用於健康監測,人機智能和軟機器人。然而,基於水凝膠的光纖仍然表現出挑戰,例如化學交聯網絡的拉伸比有限以及水的脫水或成核導致光透射率不足。
  • 吉林大學孫俊奇教授團隊:動態納米疏水相區助力高強度水凝膠實現高效自修復
    但該類軟物質固有的「溼、軟」特性使其在應用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或受到損傷。賦予水凝膠自修復能力是提高水凝膠的可靠性及延長其使用壽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高強度水凝膠網絡中強且穩定的交聯作用極大地限制了聚合物鏈的運動能力,進而降低了其自修復能力。這使得高力學強度和高效自修復對水凝膠如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 美國阿克倫大學鄭潔團隊《JMCA》:新型全聚合物導電水凝膠
    近年來,柔性智能傳感器的發展迅猛,在可穿戴設備、智能器件和人工智慧領域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基於彈性體的智能傳感器不同,利用生物相容性極佳的水凝膠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潛在優勢,但對於實際的應用,諸如電子皮膚、健康監測器和人機界面來說仍具挑戰。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劉維民院士團隊綜述貽貝啟發水凝膠
    【圖文探討】1.簡介作為一種有前途的軟質材料,它與生物組織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並且具有機械,電氣和功能特性的廣泛集成,已經在從生物醫學工程到軟機器人的眾多領域中探索了1種 水凝膠。使用木質素作為鄰苯二酚前體的基礎材料製造貽貝類水凝膠。3. 貽貝類水凝膠的先進應用由於貽貝啟發的化學具有許多有趣的物理/化學特性,因此受到貽貝啟發的水凝膠具有許多獨特的特性,例如卓越的粘合強度,出色的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可注射性,可拉伸性和自修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