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林煒教授課題組「綜述」:聚氨酯材料表面抗菌功能化研究進展

2020-09-17 小材科研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細菌在植入體表面吸附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會阻礙藥物滲透,並造成術後感染問題。而微生物在公共場所中各種設施表面或者人們日常使用的物體表面的吸附和繁殖往往會形成生物汙損(bio-fouling),這不僅增加了表面清潔保養成本,也是部分疾病傳染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構建抗菌防汙材料表面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表面塗層改性是解決表面微生物汙染最為簡單有效的途徑。聚氨酯材料作為一種嵌段聚合物,其原料品種多、分子結構可控性強,獨特的「微相分離結構」賦予其優異的綜合性能,因而作為最有實用意義的一種塗層材料在皮革工業、紡織服裝、生物醫用、航天航空、海洋防汙、家具防護和汽車塗料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聚氨酯材料自身並不具備抗菌性,因此尋求合適的方法將合適的抗菌成分引入到聚氨酯基體中來構建持久抗菌的塗層材料,進而實現物體表面的抗菌功效,一直是相關應用領域研究學者的研究關注點。國內外學者在該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發了多種抗菌聚氨酯材料。

近期,四川大學林煒教授課題組對該領域的研究進行總結並提出前瞻性展望,在國際重要期刊《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modified polyurethanes for rendering surfaces antimicrobial: an overview」的綜述文章。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專職博士後王春華,主要從事新型抗菌聚氨酯塗層的設計合成與應用研究。

該論文針對聚氨酯塗層抗菌改性的研究現狀,根據表面抗菌思路的不同,將其分為殺菌塗層和抗菌吸附塗層兩大類。在總結聚氨酯抗菌改性所使用抗菌劑種類的基礎上,著重從各種抗菌成分(基團)的抗菌機理、抗菌成分引入聚氨酯基體的方法與優缺點、塗層表面抗菌性能等3個方面綜述了聚氨酯材料表面抗菌功能化的研究進展,並對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圖1抗菌聚氨酯塗層的兩大抗菌機制示意圖:(a)殺菌; (b)抗菌吸附

在該綜述論文中,也簡要介紹了林煒教授課題組近年來針對皮革表面容易「黴變」(生物汙損)這一問題,在聚氨酯塗飾材料的抗菌功能化改性製備與合成方面做的系列研究工作,包括發表在Langmuir,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RSC Advances,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 European Polymer Jounal, Journal of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學術期刊上的相關研究成果。其最為重要的貢獻是將相關學科發展的基於 「抗菌吸附思路」來達到表面抗菌目的這一新理念引入到皮革學科,該新思路可有望解決皮革塗飾領域使用傳統的殺菌劑存在的耐藥性問題和潛在的安全風險問題。而且,該課題組針對這一抗菌吸附思路,設計發展了評價皮革表面的抗黴菌吸附(固-固界面)的方法,此方法可有效檢測黴菌在皮革表面的吸附和繁殖過程,這不僅有助於從微觀角度上理解皮革及其製品黴變機理,且突破了抗生物汙損材料常限於固-液界面研究及應用的局限。

該論文由我院林煒教授、加拿大新布倫瑞克大學Huining Xiao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來源:四川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be0cRCISmzE

相關焦點

  • 川大林煒教授和辜海彬副教授團隊:樹枝化聚合物的合成及應用
    在此,特別感謝四川大學林煒教授和辜海彬副教授團隊的大力支持。研究成果四川大學林煒教授和辜海彬副教授課題組綜述了近十年來由樹枝狀大分子和線性聚合物結合而成的樹枝化聚合物的合成和應用的研究進展,介紹了採用「大分子單體」,「接枝到主鏈」,「從主連結枝」和「超分子接枝到主鏈」合成樹枝化聚合物的方法,並對不同合成路線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 天大吳水林教授團隊【綜述】光響應材料在抗菌領域的應用進展
    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吳水林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高水平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Science上發表題為「Photoresponsive Materials for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綜述論文,湖北大學劉想梅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綜述」三維共價有機框架
    )發表了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汪成教授課題組綜述文章。文中著重介紹了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在三維共價有機框架領域的研究進展,包括新拓撲設計策略、原子水平結構解析、新型構築基元和應用拓展等。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後桂波,通訊作者為汪成教授。
  •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研究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1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材料科學進展》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發表題為《關聯強度
  • 深圳大學張晗/南通大學黃偉春、胡蘭萍《AFM》綜述:功能化2D Mxene納米材料在下一代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為了進一步拓展應用範圍,充分發揮其潛在優勢,近年來人們通過摻雜、表面功能化和雜化等多種方法,合理設計和開發了系列MXene納米結構材料,開發的這些材料適用於具有低功耗、智能化和高集成晶片優點的新的下一代器件的不斷向前發展。
  • 納米載銀磷酸鋯抗菌聚氨酯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因此,研究本身具有抗細菌感染能力的生物醫用材料已經成為生物材料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聚氨酯是結構中含有重複的氨基甲酸酯基(-NHCO-)的聚合物的總稱,可以通過設計軟硬段的比例對其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比較大的調整。聚氨酯材料具有優異的力學強度、高彈性、耐磨性、潤滑性、耐疲勞性、生物相容性、可加工性等而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被稱為「理想的生物材料」。
  • 邱惠斌教授團隊發展一種變革性材料表面功能化方法
    表面功能化在工業界和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能保護材料免受外界侵蝕,也能誘導材料產生新的物理化學性能。傳統的表面功能化方法門類眾多,有物理方法,例如塗附、噴塗、浸漬等;也有化學方法,例如電鍍、熱處理、化學處理等,這些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 天津理工大學高輝教授課題組在高分子抗菌與檢測研究中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年來,高輝課題組在高分子抗菌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1)構建了一種以介孔矽為核包含抗生素(阿莫西林、AMO)、酶、高分子和透明質酸的生物複合納米材料(MSN-Lys-HA-PGMA)。這種材料在體內和體外均具備高效的抗菌活性,特別是在體內對耐藥細菌感染傷口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ACS Appl. Mater.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 綜述了基於微納器件的單層/少層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測試方法及研究進展。3 討論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在自供電光電器件中的應用進展及機制。內容簡介近年來,大量的理論預測表明,包括石墨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第四主族硫族化合物、黑磷、MXene等在內的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優異的熱電性能,實驗也證實這些材料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近日,深圳大學張晗教授等人發表綜述,詳細總結了二維材料在熱電領域的研究進展。
  • 【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不同於實驗室的材料製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基質,特別是蛋白質介入到無機材料的形成過程中,控制材料的成核、生長、取向和組裝可以構建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傳統的生物礦化研究強調模仿自然開展材料的仿生設計和製備,突出了有機體系對無機結晶的調控,從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蘇州大學孫旭輝教授團隊在本刊發表的題為「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Gas Sensing」的綜述文章被web of science評為熱點論文。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因此,將半導體材料的壓電或摩擦生電性能與其氣敏特性結合起來,應運而生出自供電氣體傳感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
  • 綜述:MOF用於功能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是一種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超高孔隙率、極大比表面積、結構多樣、易功能化等特性。其繁複多變的結構如同東邪黃藥師的落英神劍掌,千變萬化創造了材料性能的無限可能。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近日,華僑大學材料學院駱耿耿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期刊中文譯名:《配位化學評論》)上發表題為Hydrido-Coinage-Metal Clusters: Rational Design, Synthetic Protocols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基於樹蛙腳掌多級微納界面功能化專題,專訪北航陳華偉教授課題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華偉教授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Science》發布最新研究成果「Micro–Na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 EnhancedStrong Wet Friction Surface Inspired by Tree Frogs」,其研究工作中涉及的高精密微尺度3D列印技術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這一創新型成果進行更進一步的訪談
  • 用納米材料代替抗生素:一文了解非抗生素抗菌
    近日,昆士蘭大學餘承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抗菌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綜述了納米抗菌領域的綜合性研究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進展,總結了在不含抗生素的情況下,抗菌納米材料的設計思路,包括具有內在或光介導抗菌作用的納米材料,並將其用作天然抗菌化合物的傳遞媒介。
  • 《ACS Nano》綜述:抗菌、抗病毒納米材料和塗層的現狀和未來展望
    COVID-19大流行病已引起全世界對高接觸表面助長汙染物擴散的關注。在傳染病傳播中特別重要的一個領域是微生物在醫療場所和普通表面上在表面上生存的能力。通過殺死和/或減少微生物的附著來防止細菌傳播和生物膜形成的解決方案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先前報導的許多抗菌塗料都集中在抗菌能力上,對抗病毒表面和塗層的關注卻很少。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導師為林瑞森教授,此後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於 2000 年留校任副教授。2003 年起,先後於臺灣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 (NIMS) 開展研究工作,2007 年迄今為華東理工大學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卟啉合成化學與有機光電材料。針對卟啉的功能化、光譜與分子間聚集調控等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建立了新型卟啉合成策略,豐富其光譜調控手段,拓展其聚集性能調控途徑,實現 12.4% 的碘電解質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An efficient phase boundary catalyst)為題並以第一單位在線發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