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惠斌教授團隊發展一種變革性材料表面功能化方法

2020-12-0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表面功能化在工業界和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能保護材料免受外界侵蝕,也能誘導材料產生新的物理化學性能。傳統的表面功能化方法門類眾多,有物理方法,例如塗附、噴塗、浸漬等;也有化學方法,例如電鍍、熱處理、化學處理等,這些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表面功能化途徑也逐漸由宏觀轉向微觀,微納米尺度上的精確調控不但能夠深度發掘材料的本徵性能,而且可以賦予材料眾多新穎的功能,例如自然界中荷葉出淤泥而不染、水黽能站在水面上、甲殼蟲的鞘翅五彩斑斕等現象,都是因為其表面存在各種奇特的微納米結構。但是,目前已開發的微納米層次的表面功能化方法,如電化學沉積、氣相化學沉積、納米刻蝕、納米壓印等,一般都依賴於比較昂貴或特殊的設備,在材質豐富性、加工效率、後續功能化等方面仍存在比較大的局限性。開發高效、廉價、廣泛適用的微納米表面功能化方法已成為化學、材料科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

邱惠斌教授與Ian Manners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顧問教授)合作報導了一種在材料表面活性生長嵌段共聚物膠束刷的方法,該膠束刷的密度、長度和殼層化學等均能被精確調控(圖1和圖2),而且通過後修飾可以靈活地引入各類功能分子或納米粒子(圖2),因而在催化、抑菌、分離等諸多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成果以「Tailored multifunctional micellar brushes via crystallization-driven growth from a surface」為題於11月29日發表在Science上(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9/1095)。

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的Soto教授在同期Science雜誌上以「Surface nanopatterning with polymer brushes」為題,對該項工作進行了高度評價(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9/1078)。

圖1 在材料表面引發活性自組裝生長疏水性膠束刷

圖2 膠束刷的多元後功能化與非均相催化應用

研究人員以矽片作為模型材料,將聚二茂鐵矽烷-b-聚(2-乙烯基吡啶)(PFS-b-P2VP)短柱狀膠束種子通過非共價鍵作用錨定在其表面;後續加入的聚二茂鐵矽烷-b-聚二甲基矽氧烷(PFS-b-PDMS)能夠在膠束種子兩端外延生長,最終形成長度均一可控的PFS-b-PDMS柱狀膠束刷(圖1A)。相比於直接將柱狀膠束滴塗在材料表面,活性生長的膠束刷在表面上排列更加緻密,而且能夠舒展地延伸到溶液中,形成類似於水草叢的陣列結構。通過調節初始種子的負載密度與後續PFS-b-PDMS的投量,還可以精準控制這些膠束刷的密度(圖1B-D)和長度(圖1F-H),從而精確調節材料表面的親疏水性(圖1E和I)。

PFS-b-PDMS膠束刷較為柔軟,乾燥後即刻坍塌,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進一步製備了更加剛硬的PFS-b-P2VP膠束刷,該類膠束刷在乾燥之後仍能維持較好的豎直結構。此外,尤為重要的是,P2VP殼層中的吡啶基團為後續功能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圖2A),例如可以通過質子化來實現超親水性(圖 2B),或通過配位作用吸附金納米顆粒(圖2C)。相比於聚合物刷,具有微納米結構的膠束刷不但進一步提升了材料表面功能層的表面積,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功能層向外延伸的空間維度,從而展現出更為優異的性能,例如,修飾有金納米粒子的膠束刷表現出高效且持久的催化能力(圖2E-G)。此外,具有還原活性的PFS核還能用於還原銀離子,由此製備以PFS-b-P2VP膠束刷為模板的銀納米顆粒陣列(圖2D),形成具有抑菌功效的雜化功能層。

基於配位作用、共價鍵連接等不同的晶種錨定策略,膠束刷可以生長於眾多宏觀材料表面。此外,這樣的膠束刷構建策略同樣適用於超薄二維材料,例如可在氧化石墨烯上生長膠束刷,從而形成毛皮狀的超薄二維複合材料,經層壓並質子化處理後可以製得帶有正電荷的納米薄膜,這類薄膜對於油水乳液和納米顆粒水溶液表現出極高的分離能力。這一工作提供了一種通用的、自下而上的構築軟物質納米刷的表面功能化策略,有望在催化、抑菌、分離、能源、傳感等諸多領域展現出更為廣闊的應用潛力。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邱惠斌團隊最新Science:多功能聚合物膠束刷
    【背景介紹】目前,基於傳統常規的方法(噴塗和旋塗等物理技術以及電化學沉積和熱處理等化學方法),製備出了多種表面功能明確的材料。其實,對於材料表面的功能化,即是在材料表面上構建具有不同性能的納米結構,其在光刻、超疏水材料、細胞粘附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其中,在材料表面上引入的聚合物刷(聚合物其中一鏈端以共價鍵形式連接到固體基質上),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功能強大且用途廣泛的表面功能化的方法,並且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確調控其結構。
  • 川大林煒教授課題組「綜述」:聚氨酯材料表面抗菌功能化研究進展
    表面塗層改性是解決表面微生物汙染最為簡單有效的途徑。聚氨酯材料作為一種嵌段聚合物,其原料品種多、分子結構可控性強,獨特的「微相分離結構」賦予其優異的綜合性能,因而作為最有實用意義的一種塗層材料在皮革工業、紡織服裝、生物醫用、航天航空、海洋防汙、家具防護和汽車塗料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超高的透光率、室溫下的量子霍爾效應等優良特性,在電子學、光學、磁學、催化、儲能和傳感器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被稱為「未來材料」或「變革性材料」,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
  • 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新遠、副院長譚華、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賈金平、化學化工學院部分教師、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青年PI及工作人員共同參加會議。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學術委員會會議由中心執行副主任周永豐教授、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程津培院士先後主持。
  • 深圳大學張晗/南通大學黃偉春、胡蘭萍《AFM》綜述:功能化2D Mxene納米材料在下一代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為了進一步拓展應用範圍,充分發揮其潛在優勢,近年來人們通過摻雜、表面功能化和雜化等多種方法,合理設計和開發了系列MXene納米結構材料,開發的這些材料適用於具有低功耗、智能化和高集成晶片優點的新的下一代器件的不斷向前發展。
  • 納米載體的表面功能化修飾為推進基因神經調控掃除障礙
    該研究系統地探討了聚合物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並通過表面功能化修飾有效地降低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在外磁場靶向作用下,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的納米基因遞送系統顯著提高了原代海馬神經元的轉染效率,為推進基因編輯成為未來神經調控手段奠定了基礎。
  • 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
  • 科學家提出一種優化和功能化紅移羅丹明類染料的通用方法
    科學家提出一種優化和功能化紅移羅丹明類染料的通用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8 15:40:21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Luke D.
  • ...記劉益春和「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紫外光發射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徐海陽說,「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項目在信息、民用以及軍事領域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影響。  徐海陽表示,他所工作的實驗室已在紫外發光材料與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其中榮獲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項目是最具成果的一項研究。  據項目帶頭人、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介紹,氧化鋅是一種重要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低維氧化鋅更因其優異的光電特性和新奇的物理性質成為材料科學前沿。
  • 基於樹蛙腳掌多級微納界面功能化專題,專訪北航陳華偉教授課題組
    3D列印技術作為一種高精度結構成型技術,相比於半導體微納製備工藝在材料多樣性和複雜結構製備上有著更多的選擇。2、能概述一下近期發布在《AdvancedScience》的仿生相關研究所取得的突破和進展嗎?(開發過程、應用情況、行業影響等)陳華偉教授:長久以來,樹蛙腳掌的強溼摩擦特性獲得了大量研究者的關注。
  • 白春禮:物質科學變革性突破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科學選擇新興戰略性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有可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戰機。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佔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從現代科技發展和當前科技發展態勢分析,物質科學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充滿了原始創新的機會,而物質科學的變革性突破將對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 《Nature》發文:廈大教授鄭南峰、傅鋼團隊發展新型銅防腐技術
    廈門大學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江穎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在銅材料表面配位防腐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與鋁和鎳等金屬不同,銅表面無法形成緻密、穩定的鈍化層,致使銅表面會被持續氧化腐蝕。歷史上,銅的大規模使用得益於其抗氧化腐蝕技術(如黃銅、青銅等冶煉技術)的發展。雖然銅合金具有良好的減緩氧化能力,但其導熱和導電性能往往被大打折扣。如何開發既有強抗氧化能力又能保持銅優越導電、導熱性能的表面塗層技術,一直是銅抗氧化防腐領域備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挑戰性難題。
  • 頂級刊物《先進材料》發表北大俞大鵬教授團隊與張家森教授合作...
    近年來,隨著對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利用對SPP的操控可以實現亞波長光子學器件和集成,有望帶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微型化和光子集成的革命性突破。金屬表面的粗糙度對SPP的傳輸損耗和金屬納米結構的光學性能有著極大的影響,實現表面超平滑的金屬納米結構的製備對納米結構中SPP的特性研究和實現基於SPP的納米光子學器件有著重要的意義。
  • 進展|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單層二硒化釩的「一維圖案化」及其功能化
    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功能化對實現其在光電、催化、新能源以及生物醫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現二維材料功能化方面,結構圖案化調控是其中一個重要手段。之前,人們利用電子/離子束刻蝕、元素摻雜等手段實現了二維材料的圖案化。圖案化的二維材料則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物理性質,例如「納米網狀」石墨烯的半導體特性[Nat.
  • 剛剛,上海交大趙一新教授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合作單位包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Grtzel教授、日本衝繩理工大學戚亞冰教授、吉林大學張立軍教授以及上海光源高興宇研究員團隊。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鉛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獲得了快速提升,但其化學穩定性差、易分解嚴重阻礙其商業化應用。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合作團隊聯合招聘博士後公告
    上海交通大學化工學院邱惠斌教授、東華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葛鄧騰研究員因合作課題需要,聯合招聘(1)光熱調控材料與器件、(2)智能及高性能複合材料、(3)微納加工及增材製造方向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一、合作導師簡介邱惠斌: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 深圳大學:一種氧化石墨烯非常規化學石墨化和功能化的新策略
    近日,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何傳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穩定性和反應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Unconventional chemical graphit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graphene oxide toward nanocomposites by degradation of ZnSe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聚焦油氣智能鑽井變革性技術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迅猛發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智能化已成為油氣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智能鑽井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有望大幅度提高複雜油氣產量和採收率,降低鑽完井成本,成為保證我國能源戰略安全的變革性技術。
  • 陝西教授團隊連出重大科研成果,頻頻登上頂級期刊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骨幹王成兵教授帶領的"光熱轉換材料功能化調控及應用創新團隊"(陝西省高校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在光熱轉換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果為學院在研究生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 曼切斯特大學利用石墨烯表面化學特性控制晶體結構新方法
    表面在結晶中起重要作用,因為溶質與表面的相互作用會改變成核的能量和動力學,從而導致異相成核。表面可以作為基材或作為雜質引入。儘管通過利用一些選定的表面已經實現了優先成核,但是由於缺乏對納米級結晶機制的認識,對於異質結晶智能模板的設計仍然沒有硬性規定。因此,需要開發超越傳統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