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切斯特大學利用石墨烯表面化學特性控制晶體結構新方法

2020-09-07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來自 曼徹斯特大學 的 研究人員於ACS Nano發表的&34;一文 證明石墨烯的表面性質可用於控制從溶液中獲得的有機晶體的結構。

研究背景

從溶液中結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經歷的基本過程之一。儘管此過程早在幾個世紀前就為人所知,並且對許多行業也很重要,但從溶液中的結晶仍未完全理解。這使得所需形式的晶體(多晶型物)的生產具有挑戰性。因此,建立對結晶過程的控制已成為數十年來積極研究的領域。

表面在結晶中起重要作用,因為溶質與表面的相互作用會改變成核的能量和動力學,從而導致異相成核。表面可以作為基材或作為雜質引入。儘管通過利用一些選定的表面已經實現了優先成核,但是由於缺乏對納米級結晶機制的認識,對於異質結晶智能模板的設計仍然沒有硬性規定。因此,需要開發超越傳統方法的方法。

實驗創新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研究結晶的方法,該方法基於納米材料的使用和納米技術提供的工具。首先,與工業結晶器不同,結晶實驗是在微滴中進行的。其次,晶體通過拉曼光譜法表徵,可以測量單個晶體,從而可以檢測出多態結果的微小變化,這與X射線衍射不同,後者主要用於這些研究。最後,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特殊類型的納米材料——石墨烯,最著名的二維晶體,具有獨特的特性。

石墨烯為基底實驗。圖片來源:維也納科技大學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組成。優異的電子、熱、機械和光學性能使石墨烯成為目前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這種材料對於研究結晶非常有吸引力,因為它完全是一個表面,可以通過共價功能化和靜電摻雜輕鬆調整其表面性質,並且可以溶液加工。這使研究人員能夠執行兩種類型的結晶實驗:一種使用石墨烯作為底物基底,另一種使用石墨烯作為添加劑。這與先前的研究形成了對比,在先前的研究中,針對基底或添加劑是專門定製的。

石墨烯作為(a)添加劑和(b)基底的結晶實驗的化學反應。

研究人員使用具有不同表面化學性質的石墨烯作為模板研究甘氨酸的結晶。選擇甘氨酸來研究石墨烯在結晶中的應用,是因為它的分子簡單性和經過充分研究的多晶型物(表示為α,β和γ)。與蒸發液滴接觸區域的不穩定β型相比,石墨烯誘導亞穩態α-多晶型的優先結晶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Melle Franco教授進行的計算機模擬表明,這種選擇性與羥基的存在有關,允許與甘氨酸分子的氫鍵相互作用,從而一旦在晶體生長過程中添加了額外的多晶型層,α-形式比β-形式更受青睞。即石墨烯上存在少量氧化部分,這是增加α型穩定性的原因

甘氨酸與石墨烯添加劑的結晶

甘氨酸的光學圖像在具有0,〜2,〜75和100%石墨烯覆蓋率的Si / SiO2基板上結晶(比例尺≈250μm)。

對在接觸區域生長的晶體進行光學檢查發現,通過用石墨烯塗覆矽基板,晶體的形態已發生改變:在接觸區域突出的細長晶體的數量隨石墨烯覆蓋率的增加而降低,這表明可能會減少 β-多晶型物晶體。對於GrECE(K)塗覆的基材,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

通過利用石墨烯可調的表面化學性質,石墨烯可以成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多晶型選擇性和篩選材料。

Matthew Boyes和Adriana Alieva都是曼徹斯特大學的博士生,他們都為這項研究做出了貢獻。該研究這是在結晶實驗中使用石墨烯作為添加劑的開創性工作。研究人員使用了不同類型的具有不同氧含量的石墨烯,並研究了它們對晶體的影響觀察到,通過仔細調節石墨烯的氧含量,有可能誘發優先結晶。

領導該團隊的Cinzia Casiraghi教授表示最終,我們已經證明,先進的材料(例如石墨烯和納米技術的工具)使人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研究溶液中有機分子的結晶。現在能夠轉向通常用於製藥和食品的分子,以進一步研究石墨烯在晶體工程領域的潛力。

本文來源:DOI: 10.1021/acsnano.0c04183

相關焦點

  • 石墨烯添加劑為控制有機晶體結構提供一種新方法
    在具有不同石墨烯覆蓋的基材上獲得的晶體的光學圖像。來源: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石墨烯的表面特性可以用來控制從溶液中獲得的有機晶體的結構。有機晶體結構存在於大量的產品中,如食品、炸藥、彩色顏料和藥品。然而,有機晶體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稱為多態性:這些形式的每一個都具有非常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儘管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首次合成層狀2D結構電子晶體: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朱夢劍&戴佳鈺|當雷射邂逅石墨烯,原子尺度結構調控成為現實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南大學以及中科院金屬所和物理所等團隊首次利用雷射輻照在三層石墨烯中實現了從ABC堆垛到ABA堆垛的有序結構相變,並對雷射驅動不可逆相變的微觀物理機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實現石墨烯納米器件的性能調控和原子製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 深圳大學:一種氧化石墨烯非常規化學石墨化和功能化的新策略
    與宏觀塊材不同,納米材料高的表面能賦予其亞穩態特性當納米顆粒與外界發生強烈相互作用(溶解、酸解等)時,這些高度不穩定的納米顆粒將通過一系列持續的調整過程(結構重組、化學轉化等)來達到一個新的穩態,而合理地利用這些調整過程可實現功能納米材料的非常規設計和製備。在該項工作中,基於ZnSe[DETA]0.5有機無機雜化納米帶的低穩定性,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氧化石墨烯非常規化學石墨化和功能化的新策略。
  • 信息技術盯上石墨烯
    起初,物理學家們認為,完美的二維結構無法在室溫下穩定存在。但在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採用剝離方法,用膠帶將塊體石墨不斷減薄,首次獲得了單層碳原子晶體材料石墨烯。他們也因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隨後,石墨烯引發了新一輪二維晶體材料研究的熱潮。
  • 納米新材料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納米新材料導電性「秒殺」石墨烯2017-01-15 10:33 來源: 科技日報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電子晶體屬於由正負離子組成的離子化合物,但其負電「離子」完全由電子取代,這些電子質量很小且不會呆在某個固定位置,而是到處游離,偶爾與其他電子交換位置,行為表現更像電子氣體。這種特性賦予電子晶體高度電子移動和快速導電等性能。
  • 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及應用
    石墨烯一直被認為是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存在,直至2004 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實驗中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而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兩人也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石墨烯的結構及性質
    尤其是二維碳原子晶體-石墨烯,更是推翻了嚴格二維晶體無法在有限溫度下存在的理論。富勒烯 碳納米管 石墨烯1-石墨烯的結構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雜化連接形成的單原子層二維晶體,碳原子規整的排列於蜂窩狀點陣結構單元之中。
  • 物理學家發現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
    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這一發現可能導致更小,更快的微處理器。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物理學家團隊發現了如何通過電場來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通常稱為鉛筆芯),這是朝著比更小和更快的微處理器中使用石墨烯邁出的重要一步。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
  • 研究開發解析電池材料結構的新方法
    據外媒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控制若干種MOF晶體的生長,有可能生成足夠大的晶體,以供測試並解析材料結構。這些結構類似於石墨烯等材料的二維六角形晶格。  該團隊通過改變MOF中一種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影響電子密度及其與金屬相互作用的方式之間的平衡性。這能扭轉鍵強度和生長速率不平衡的問題,從而形成更大的晶片。然後,使用一系列基於高解析度衍射的成像技術,對這些較大的晶體進行分析。  Dinc表示,與石墨烯一樣,尋找生產更大材料的方法,可能是釋放這類MOF潛力的關鍵。
  • 空間分辨雷射實現寫入/讀取/擦除石墨烯表面的二維共價化學信息
    近期,來自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Andreas Hirsch課題組在Angewandte Chemie期刊上報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雷射輻照使單層石墨烯二維共價圖案化的方法。通過控制二苯甲醯過氧化物(DBPO)的光裂解,優化控制了在石墨烯表面增添自由基的過程。
  • 金屬所提出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化學還原新方法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對氧化石墨烯(GO)表面含氧官能團的組成、氫滷酸與GO反應原理以及滷素原子與碳原子之間成鍵時的鍵能等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利用氫碘酸、氫溴酸等滷化物還原GO的方法,實現了GO在較低的溫度下(≤100°C)的快速、高效還原,所得石墨烯的碳氧比可達12以上。
  • 石墨烯電化學能量儲存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彥武課題組聯合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Patrice Simon課題組報導了石墨烯在離子液體電解液中的離子動力學響應行為,為理解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電化學能量儲存提供了理論指導。其限制影響因素一方面可歸因於石墨烯的量子電容;另一方面,界面電化學特性是決定超級電容器儲能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到目前,石墨烯-電解液內界面極化動態過程中的電荷/離子分離機制仍然未得到良好理解,阻礙高性能二維或三維石墨烯電極的發展。
  • 物理所二維膠體晶體刻蝕法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組的王文龍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制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1246 (2011) 上。 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發現以來,成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石墨烯 合成』新方法能夠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上合成納米石墨烯
    德國、美國及波蘭、盧森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金屬氧化物表面形成納米石墨烯的方法。基於碳的納米結構是用於納米電子學的有前途的材料。然而,它們通常需要在非金屬表面上形成,迄今為止,這一直是材料學的一個挑戰。
  • 納米新材料導電性「秒殺」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
    原標題:納米新材料導電性「秒殺」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1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