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朱彥武課題組JACS重磅!石墨烯電化學能量儲存取得新進展

2021-01-08 騰訊網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彥武課題組聯合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Patrice Simon課題組報導了石墨烯在離子液體電解液中的離子動力學響應行為,為理解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電化學能量儲存提供了理論指導。相關成果以題為「Charge Storage Mechanisms of Single-Layer Graphene in Ionic Liquid」發表在J. Am. Chem. Soc.期刊。

研究背景

作為重要的儲能器件之一,電化學雙層電容器(EDLCs,又稱超級電容器)通過離子在高表面積碳電極表面的可逆吸脫附來儲能。離子響應過程不涉及電池類電荷轉移動力學的限制,使得超級電容器可以極高的充放電速率下運行,並具有甚至達百萬次的良好循環能力。作為優良的碳電極材料,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實驗級性能已超過200 F/g;多層堆疊的石墨烯薄膜電極,另一方面,在下一代微電子器件的微型供能電源領域顯示出巨大潛力。

系統論斷

二維材料石墨烯,其理論上550 F/g的比容量在理想情況下可能帶來高達百瓦時每公斤的器件比能量,然而目前石墨烯基材料的性能仍遠遠低於預期。其限制影響因素一方面可歸因於石墨烯的量子電容;另一方面,界面電化學特性是決定超級電容器儲能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到目前,石墨烯-電解液內界面極化動態過程中的電荷/離子分離機制仍然未得到良好理解,阻礙高性能二維或三維石墨烯電極的發展。

圖1用於離子響應機制探究的石墨烯結構模型

與複雜的三維多孔碳或者多孔石墨烯相比,該課題組指出石墨烯堆疊薄膜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的二維結構模型,可用於研究離子在平面以及受限空間的吸附/傳輸等電化學效應(圖1)。

具體而言,單層的石墨烯(SLG)具有可設計缺陷含量,為理解極化作用下石墨烯基或者高比表面積碳基界面離子吸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優良模版:一方面消除了碳孔道離子受限效應,另一方面降低多孔碳材料中曲折孔結構或複雜缺陷帶來的不可控離子響應機制的影響,提高分析可靠性。而多層堆垛石墨烯(MLG)的層間距離(d)已實現亞納米到幾納米範圍內調控,可以模擬電解液/高單位表面積碳在受限通道中的電荷分離。鑑於此,利用原位的手段系統分析石墨烯電極化作用下的離子響應顯得尤為重要。(Designing ionic channels in novel carbon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z140/5569389)。

研究進展

圖2附著於石英微晶天平的SLG物理表徵

石英微晶天平(EQCM)是非常靈敏的質量探針,可以檢測小至納克級別的質量的變化,將石英微晶天平與電化學系統聯用,就可以原位檢測在電極化作用下,材料表面的質量變化,進一步推論電極界面的動力學過程。該課題組將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的高質量的SLG,通過靜電膜輔助轉移的方式轉移至石英晶體表面。靜電膜轉移方式具有高效快捷等優點,適合大面積轉移石墨烯。圖2展示了轉移至石英晶體表面的石墨烯結構表徵。可以看出石墨烯與基底之間接觸良好,表面被石墨烯大量覆蓋,該單層石墨烯的厚度大概為0.8 nm,與溼法轉移的石墨烯相當。

圖3電化學阻抗譜(a)、(b)以及循環伏安過程的電極質量變化結果(c)、(d)

研究者選擇EMI TFSI離子液體(RTIL)為電解液,首先採用電化學阻抗譜(圖3a、b)探究了石墨烯的電化學響應。分析發現,電容實部 C′(ω)(對應CEDL)隨著頻率的減小而增加。由於漏電電流(∼0.05μA)反應,即使在0.1 Hz下也沒有觀察到電容飽和現象。電容虛部C′′(ω)(對應弛豫過程)表現為兩個特徵頻率點f,分別為610 Hz和2.5 Hz。比較而言,沒有SLG包覆的石英基底,只顯示了一個特徵頻率點(413 Hz)。因此,SLG和暴露的金集流體並聯貢獻於系統的總電容,而較慢的弛豫響應為SLG雙電層充電過程,與石墨烯納米片、高彎曲石墨烯相類似。對於每一個時間常數(τ),電容可以描述為一個徳拜模型:

C(ω)=C/(1+ jωτ )

在特徵頻率f下,ωτ=1,所以總體的EDL電容為:CEDL=2C′。圖3b可以看出,SLG在EMI TFSI電解液中的零電荷點大約為-0.2 V vs Ag。CEDL隨著相對電勢(E)的升高而近乎對稱性升高。在之前研究中,這種「V」型的C-E曲線理解為石墨烯量子電容(CQ)與石墨烯恆定的Helmholtz電容(CH)串聯模型,但該模型不能接受部分報導的石墨烯中高比容量特性,另一方面,石墨烯的量子電容不僅與載流子濃度有關,也與電解液內界面因素相關。Ji等也報導了石墨烯中CH隨電勢變化的理論特性。所以需要進一步探究石墨烯/電解液內界面響應特性,用以分析除石墨烯本身特性之外的主導石墨烯電容的離子分離機制。

圖3c、d展示了EQCM原位研究了離子液體(EMI-TFSI)電解質在單層石墨烯表面的動力學響應。根據Sauerbrey 公式進一步將電極頻率變化(Δf)轉化為質量變化,將CV中的電流響應轉化為電量Q,即可得圖3d所示的Δm-ΔQ曲線。可以發現在石墨烯正極化區間,電荷儲存受帶正電的團簇類離子脫附主導;在負極化區間,石墨烯表面質量變化較小,顯示表面離子重排效應,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也進一步論證了這一點。

正極化過程中觀察到的離子團簇類充電機制可能與高濃度離子液體電解液中庫倫作用相關。在離子液體中,這種離子之間的庫倫作用是很強的,熱力學模擬和表面力實驗也論證了束縛的離子對在RTIL中普遍存在的特徵。另一方面,這種共離子(Co-ion)脫附的充電機制,應該增加與充電過程相關的體系熵,最小化焓損失,從而為提高石墨烯電極性能提供可能。在負極化過程中,離子處於高度密集狀態,從而降低電極響應速度。隨著施加電勢的增加,兩種類型的界面響應主導著雙電層的變化,導致雙電層電容增加。

未來展望

該研究提供納米尺度下石墨烯或超高表面積的碳/RTIL界面電荷分離機制,為進一步理解石墨烯-電解液界面結構以及石墨烯雙電層儲能提供了基礎。同時我們期望,從單層石墨烯到多層石墨烯,石墨烯基材料的基本離子動力學特性可以更加深入探究與理解。

文章連結:Jianglin Ye, Yih-Chyng Wu, Kui Xu, Kun Ni, Na Shu, Pierre-Louis Taberna, Yanwu Zhu, and Patrice Simon. Charge Storage Mechanisms of Single-Layer Graphene in Ionic Liquid.J. Am. Chem. Soc. 2019, 141, 16559−16563.

相關焦點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科技前沿】中科大仿生與納米化學實驗室:「焦耳熱+石墨烯」海綿可以吸油了
    今年,中科大仿生與納米化學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針對此類問題研製了可以吸油的海綿。如何實現海綿吸油?原油洩漏難處理主要是由於其高粘度的特性,為了可以原位的降低原油的黏度,課題組採用商業化的海綿運用石墨烯將其功能化,石墨烯具有高導電導熱性以及很高的機械強度和耐化學腐蝕性,是目前很熱的研究重點。
  •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在多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器件應用研究中被寄予厚望;石墨烯多層堆垛形成的薄膜具有極高面內熱導率
  • JACS封面文章!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6萬家化學加網會員企業  導讀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 ...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1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磷酸氧釩類石墨烯結構實現高能量密度柔性超級電容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類石墨烯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利用新型無機二維超薄結構構建了高氧化還原電位且最優能量密度的柔性平面超級電容器。 近年來,由於可攜式電子器件突飛猛進的發展,柔性薄膜型儲能器件能夠實現能量供給的同時兼具柔性、超薄甚至透明特性而廣受關注。儘管超薄二維石墨烯/類石墨烯材料在構建柔性超級電容器表現出強勁優勢,但是目前高電化學活性的電極材料的進展依然不盡人意,無法滿足目前薄膜型超級電容器對高能量密度的迫切需求。
  • 《JACS》效率達13.7%,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中科大朱彥武教授與中科院蘇付海研究員Phys. Rev. Lett.:石墨烯研究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深入理解光激發熱電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弛豫過程和聲子模式之間的關係,對設計石墨烯基光電子器件及理解石墨烯中聲子行為至關重要。一般認為,石墨烯中的熱電子弛豫過程包含電子-電子、電子-聲子散射等主導的飛秒至皮秒不同時間尺度的超快動力學。對於雙層石墨烯,其層間庫倫作用可對電子結構和聲子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也將深度介入熱電子的冷卻過程。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提出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JACS】南京理工大學在COFs-有機分子籠動態轉換取得進展
    近期,南京理工大學青年教授張根課題組在共價有機框架(COFs)-有機分子籠(Cages)動態轉換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Dynamic Transformation between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and Discrete Organic Cages」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取得新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8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固氮催化劑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Metal-Free Single Atom Catalyst for N2 Fixation Driven by Visible Light」為題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
  • 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 哈工大於淼課題組Nat Chem:石墨烯功能化的重要進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於淼教授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1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Nature Chemistry(《自然•化學》)。石墨烯在室溫下具有超高的電子遷移率,是一種被寄予厚望以取代傳統矽基材料應用於微電子和超級計算領域的超級材料。然而,石墨烯的零帶隙限制了其實際應用的可能性。
  •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在電催化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氫氣因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潔高效等諸多優點而被譽為未來最有前景的能源載體。電解水制氫技術可以將難以併網利用的電能轉化為氫氣,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產氫速率快、氫氣純度高等優勢,是目前製備高純氫氣的最理想方案之一。 然而,電催化制氫面臨著陽極析氧反應(OER)動力學緩慢,產生的氧氣附加值較低等問題,且存在與陰極產生的氫氣混合而發生爆炸的危險。
  • ...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的蝴蝶效應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鍵能領域的首篇Perspective | 南開程津培院士課題組JACS:鍵能方法學創新與當代有機化學的理性發展
    來源 | 南開化學            編輯 | 化學加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程津培課題組在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以《Recent Advances and Advisable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