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取得新進展

2020-12-05 未來網高校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8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固氮催化劑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Metal-Free Single Atom Catalyst for N2 Fixation Driven by Visible Light」為題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

氮元素是構成生物的最主要元素之一。儘管大氣中氮氣的含量高達78%,但是氮氣的活化十分困難。目前工業上廣泛採用Haber–Bosch法將氮氣還原成氨氣,然而這一過程需要在高溫高壓下進行,因此能耗高。據統計,每年用於合成氨的能耗超過全球年能耗的1%。光/電催化固氮是合成氨的一種新途徑,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實現氮氣的還原,因此引起了廣泛關注。核心問題就是尋找和設計高效、穩定、低廉的催化劑。

目前,高效的固氮催化劑主要是基於過渡金屬(TM)化合物,而關於非金屬催化劑的報導很少。這是由於過渡金屬中空的d軌道和佔據d電子的共存,既能夠容納氮氣分子中N原子的孤電子對,又能夠提供電子到氮氣分子的反鍵軌道,從而活化N≡N三鍵、增強N?TM鍵。

通過分析硼原子的核外電子結構,王金蘭教授團隊發現sp3雜化的硼原子與過渡金屬類似,也同時具有空軌道和佔據軌道,因此有望用於氮氣的活化與還原。通過結構、性能等多方面的分析,他們最終選擇g-C3N4作為襯底來負載sp3-雜化的硼原子,設計了首個不含金屬的單原子催化劑,B/g-C3N4。理論計算表明,B/g-C3N4可以在極低的起始電位(0.20 V)下,通過酶促機理有效地將氮氣還原為氨氣。此外,硼的修飾可以顯著增強g-C3N4的可見光吸收,因此有望實現太陽能驅動的固氮反應。此外,該催化劑也具有很大的合成前景以及極高的穩定性。

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凌崇益,王金蘭教授和昆士蘭科技大學杜愛軍教授為通訊作者。

以上工作受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國家留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論文連結為: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8b07472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 南京大學鄧正濤團隊鈣鈦礦方面獲進展
    南京大學鄧正濤教授團隊製備發光效率接近100%非鉛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並應用於高效環保的白光LED光源。
  • 王金蘭團隊從理論上成功預測近百種穩定的二維鐵磁功能材料
    (通訊員 蔣紅燕)近日,物理學院王金蘭教授課題組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密度泛函理論和高通量計算材料資料庫,搭建了二維鐵磁功能材料的智能化設計平臺,從理論上成功預測了近百種穩定的二維鐵磁功能材料。近日,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基於機器學習技術和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計算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取得低熱導材料研究新進展
    給塊體材料結構降維,讓熱傳導慢下來取得低熱導材料研究新進展成果被中外兩大高水平期刊報導既是我國材料領域首屈一指的期刊《中國科學:材料》的封面文章也被《科學》雜誌亮點報導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主辦的材料領域權威期刊《中國科學:材料》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在低熱導材料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Extremely Low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楊鈺樺博士為第一作者、魯兵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ACS Nano(影響因子12.88)發表了題目為《Bacteria Absorption-Based Mn2P2O7-Carbon @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
  •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4-17  瀏覽:
  • 【JACS】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團隊在分子鐵電科學領域獲新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團隊首次提出並利用全氟取代策略成功設計合成了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全氟苄胺)2PbBr4。東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完成單位,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張含悅為論文第一作者。這是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以及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所建立的「鐵電化學」學科基礎上,熊仁根教授團隊取得的又一重大階段性進展。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03 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團隊在人工表面等離激元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近日,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研究團隊和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Francisco J.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溫州大學趙志軍課題組在動物能量代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溫州大學趙志軍課題組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高溫熱浪天氣會顯著抑制小型哺乳動物哺乳期能量攝入和繁殖輸出乃至繁殖成功率。高溫顯著抑制了哺乳期能量攝入和繁殖輸出圖:高溫顯著抑制了哺乳期能量攝入和繁殖輸出溫州大學趙志軍課題組長期致力於小型哺乳動物能量代謝的生理生態學特徵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清華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孿晶結構催化水分解取得新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孿晶結構催化水分解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0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孿晶結構BiVO4光陽極促進載流子的分離和傳輸提高產氧性能
  • 東南大學取得重大進展,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教授為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相關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對其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必然帶來能源領域新的材料和技術的突破,具有普適的指導意義。這項工作為科學設計優良質子傳輸材料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為質子限域傳輸和可控/可調提供了科學方法,大大加速商業化進程。該成果將促進新一代燃料電池研究和發展,對發展新能源技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資助。
  • 【科研新進展】(13)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載藥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理學院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糖納米載藥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以「Glyco-Nanovesicles with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robes for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Release and Targeted Deliv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材料化學》上(Chem
  • 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 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教授課題組JACS取得新進展
    Fu課題組首次報導了鎳催化的經自由基歷程的不對稱Suzuki−Miyaura C(sp3)−C(sp2)偶聯反應(圖1A)。然而,該領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體系不多,產物的ee值不高以及親電試劑的種類較少等。因此,發展更多的高對映選擇性Suzuki−Miyaura C(sp3)−C(sp2)偶聯反應仍是非常必要的。銅催化的烷基滷代物的消旋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有一些報導。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類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發表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Nanoporous 2D Metal Compounds with
  • 武漢科大林良旭課題組2020年科研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林良旭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刊物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5.245)發表題為「Engineering 2D Materials: A Viable Pathway for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