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2020-12-05 江蘇頻道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論文於2017年3月7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18.96)。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2016級博士生餘筠如,趙遠錦老師是唯一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以及「111計劃」(東南大學「器官晶片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項目)的資助。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趙遠錦教授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以東南大學作為第一單位在該雜誌發表的第六篇論文。

具有生物響應性的螺旋纖維尚無報導

器官晶片是在晶片上仿生構建微器官來替代生物體,進行藥物評估和生物學研究等。構建具有心肌細胞力學傳感功能的心臟晶片是器官晶片開發中的重要內容。趙遠錦教授課題組提出了用螺旋結構纖維進行心肌細胞力學傳感的設想。

螺旋結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種形狀,攜帶重要生命遺傳信息的DNA、攀附在其他物體向上生長的植物藤蔓以及日常使用的彈簧等都採用了這種在局限空間裡最佳的存在方式——螺旋結構。

受此啟發,科學家們仿生研製了一系列用於微機電系統、光學傳感等的螺旋纖維,但由於製備手段的限制,微尺度仿生螺旋纖維、特別是具有生物響應性的螺旋纖維尚無報導。

東大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仿生螺旋纖維

據悉,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科研團隊研究發現通過調節多相流體在微流控通道中的流動行為,再結合流體的快速凝膠化,得到了具有連續螺旋結構的微米纖維。而利用微流控技術的優勢,通過拓展流體通道,還可製備得到多組分結構、核殼結構以及雙螺旋結構的螺旋纖維。

由於構成纖維的水凝膠材料具有較好的柔性,研究人員在流體中摻入具有磁響應、溫度響應的物質就可以賦予螺旋纖維不同的刺激響應功能,表現為彈簧的基本特性,即螺距的可復性改變。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將螺旋纖維連接在培養有小鼠心肌細胞的水凝膠膜上,發現隨著心肌細胞的規律跳動,纖維的螺距發生規律性變化,而通過測量纖維的彈性模量就可以推算出膜上心肌細胞的收縮力大小,實現了心肌細胞收縮力的傳感。該技術在心肌相關的藥物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趙遠錦:微流控器官晶片研究
    2019(第三屆)微流控晶片前沿研討會將繼續邀請到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科代言人和產業先鋒,一起探討微流控晶片給基礎科研和臨床診療帶來的巨大變革,同時討論微流控在體外診斷、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方面的產業機遇。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受邀出席本次大會!
  • 東南大學:首枚會變色的「心臟晶片」問世
    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心臟晶片」,在注入藥物後,發生顏色變化,可幫助研究者觀察到心肌細胞的搏動狀況,達到試藥的效果。記者日前從東南大學獲悉,該校趙遠錦教授課題組研發出具有微生理可視化功能的「心臟晶片」,為世界首創性成果。
  • 東南大學研究出由玻璃毛細管組裝而成的微流控晶片
    打開APP 東南大學研究出由玻璃毛細管組裝而成的微流控晶片 胡薇 發表於 2018-11-07 09:08:24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器官晶片」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受肝小葉的結構啟發,設計並總結了由玻璃毛細管組裝而成的微流控晶片,基於這些微流控晶片能夠製備出具有複雜微結構的纖維。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可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的仿生螺旋藤蔓微...
    2019年6月19日,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基於共軸毛細管微流控紡絲技術製備出包裹離子液體的螺旋仿生微導線研究背景柔軟且可以拉伸的導線可以如人體中的血管網絡一般傳導電子,是軟體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可變形設備等柔性電子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有研究將金屬、半導體、碳材料、液體金屬、離子液體等做成導線材料與彈性較好的高分子材料相結合製備出柔性電子器件的例子。
  • 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取得新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8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固氮催化劑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Metal-Free Single Atom Catalyst for N2 Fixation Driven by Visible Light」為題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團隊開發出用於可視化柔性電子結構色薄膜
    儘管取得了許多進展,這些水凝膠由於其脆弱的性質,在保持良好的穩定性方面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實際應用中,不受控制的機械損傷會使其進一步的實用價值受到限制。因此,對於柔性電子器件來說,具有優異的粘附性、自癒合能力以及雙重信號報告功能的穩定的水凝膠,仍然是人們非常期待的。
  • 北大課題組發表重要研究進展,有望大幅推動光子晶片技術發展
    4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彭超課題組4月22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重要研究進展,為光子器件拓展了可期應用前景。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雷射器是光晶片的核心部件,其調製速率、集成密度、功耗等直接決定矽光晶片的性能及發展。基於矽材料的光電元件,如矽波導、矽調製器、矽探測器等已比較成熟,但矽基雷射器一直沒有很大進展。究其原因,矽是間接帶隙半導體,不適合作為雷射器的發光材料。而諸如GaN、GaAs、InP等的傳統三五族材料為直接帶隙半導體,是目前最有效的半導體雷射器發光材料。
  • 交大物院課題組在微型晶片白色雷射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陳險峰教授課題組首次通過波導耦合技術在微型波導晶片上實現具有方向性、準直性以及顏色可調的微型晶片白色雷射器,成果以「White beam lasing from a hybrid micro-cavity with slab–capillary mode coupling」為題於6月24日發表在Physical
  • 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楊鈺樺博士為第一作者、魯兵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ACS Nano(影響因子12.88)發表了題目為《Bacteria Absorption-Based Mn2P2O7-Carbon @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
  • 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JACS】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團隊在分子鐵電科學領域獲新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團隊首次提出並利用全氟取代策略成功設計合成了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全氟苄胺)2PbBr4。東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完成單位,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張含悅為論文第一作者。這是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以及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所建立的「鐵電化學」學科基礎上,熊仁根教授團隊取得的又一重大階段性進展。
  • 2011國家技術發明東南大學獲獎人尤肖虎簡介
    現任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計劃特聘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教委跨世紀青年專家首批入選者、江蘇省青年科學家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98 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無線與移動通信系統、現代數位訊號處理等。在 IEEE Trans 等各類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50餘篇。
  • 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滬圓滿閉幕
    林教授著重報告了其團隊在單細胞分析領域,主要研究單細胞測序和單細胞分泌蛋白檢測;在微流控細胞晶片領域,致力於建立晶片仿生實驗室,製造3D多器官/組織結構代替動物活體進行藥物檢測。呂有勇教授從腫瘤細胞的生物標記物設計、樣本獲取、大數據的智能處理等角度,為大家帶來精彩報告。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 結構色微馬達選擇性檢測DNA 東南大學趙遠錦團隊NSR文章
    這些微馬達由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團隊設計合成,具體如何合成,它們又如何運動、如何識別DNA,且聽分解: Step1合成「口型紅細胞」形貌的二氧化矽膠體晶體簇 在含有二氧化矽膠體納米粒子液滴的溶劑中,研究者通過快速溶劑萃取法,誘導膠體粒子進行自組裝
  • 東南大學最新研究成果:AI在5G中的運用,三維人體重建,微能源回收...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數學超常大腦……,一起來看看東南大學的科研成果。  東南大學王雁剛團隊在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學科組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王雁剛副教授團隊在虛擬實境領域中三維虛擬人重建取得重要進展。團隊首次考慮了帶物體遮擋的三維人體重建難題,重建結果與精度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