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8 科教頭條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圖1 表徵α-Sb2O3分子晶體的介電常數

(Nano Letters文章ToC圖)

集成電路微晶片中的介電物質,是未來微芯性能能否突破的關鍵之一。隨著晶片中的器件尺寸持續減小,單位面積內器件密度不斷增大,器件互連導線的電阻和之間電容的互連延遲也顯著增加;其中電容部分的延遲問題需要具有low k性質的絕緣介電材料才能解決;目前晶片業的low k技術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矽(k ~ 3.7)的k值至2.4,滿足目前主流的7納米製造工藝,但未來該技術要支撐尺度更小的集成電路微晶片製造,將面臨到一些未知技術難題,這也推動了對新型low k材料的探索和開發。

圖2 Sb4O6類金剛烷籠狀分子偶極矩理論計算

(詳見Nano Letters文章圖3)

目前,新型low k介電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輕元素組成的物質。不同於傳統或過去被報導過的創新手段,上科大研究人員使用化學氣相法合成出了由六氧化四銻(Sb4O6)類金剛烷籠狀分子自組裝而成的二維α相三氧化二銻(α-Sb2O3,俗稱銻白)納米片,在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分析下,研究人員發現該材料具有異常低的k值,僅在2.0~2.5之間(圖1)。該發現和Sb-O化學鍵本身具有高偶極矩有很大的衝突,說明利用籠狀分子晶體結構,重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也能成為未來low k介電材料。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現代極化理論計算發現,Sb4O6籠狀分子結構上的高度對稱性,以及Sb4O6分子間的有序自組裝特性,使得該材料具有較低的偶極矩(圖2)和總極化率,再加之該分子晶體的分子密度遠小於傳統low k材料(二氧化矽)的特點,從而導致總體Sb4O6分子晶體具有異常的low k特性。該文章還報導了α-Sb2O3二維納米片具有約5.6 eV超大光學帶隙,可耐受高達550 ℃的高溫熱穩定性,以及高達1.4~2.5 MV/cm的優異電擊穿強度(圖3),這些性質都意味α-Sb2O3可以是一種優質low k介電材料。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到「The properties are highly sought for in terms of advancing integrated-circuit fabrication.」,也點出「Ultimately,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material in nanoelectronics will involve some device structures.」 。low k籠狀分子晶體付諸器件的應用前景廣泛,有待研究人員未來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圖3 表徵電擊穿強度器件

(詳見Nano Letters文章圖4)

該器件製備於軟納米平臺

上海科技大學為本論文成果唯一完成單位。文章第一作者彭俊為王宏達課題組2017級碩士生,2020年獲上科大碩士學位,目前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第二作者濮偉雯為孫兆茹課題組2019級研究生,負責極化相關的理論計算工作。第三作者陸盛楠為王宏達課題組博士後,出站後任職於軟納米平臺,在本論文中負責FEA和sMIM探測。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孫兆茹教授、王宏達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論文中材料表徵和器件性能研究獲物質學院軟納米平臺、電鏡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共同支持;該研究獲得上科大啟動基金支持。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圖文  王宏達排版  張麗敏供稿  陳 蕾編輯  高 瑄

相關焦點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知識貼:一文了解低介電常數材料(上篇)
    《莊子.內篇》中提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前面幾期中,主要介紹和討論了高介電常數材料製備方法及機理,其可作為電容器等儲能器件應用於電子電氣等領域。 相對地,低介電常數材料在電子封裝等領域也有著強大的應用。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中科院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時報》訊(記者  張璋)日前,兩種高K薄膜材料:鋁酸鑭(LAO)和鑭鋁氧氮(LAON)公之於眾。作為二氧化矽的潛在替代品,兩種材料可使半導體器件的尺寸在縮小到65納米或更小時,繼續遵從「摩爾定律」,在對現有設備進行一定工藝流程改造後,生產出更小、更快的晶片。
  • 科學網—電可調複合微波陶瓷材料性能調控研究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 迎接5G,低介電常數LCP大有前途
    5G最大的變化可能是物聯網,物聯網中最重要的是車聯網。除了車本身的聯網,車與周邊環境(包括車)的聯網被叫著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車聯網是對D2D(Device to Device)技術的深入研究過程。可是這個跟我們今天講LCP跟這個5G和V2X有什麼關係?先從日本寶理展會的這張海報說起。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納米晶材料,由於其獨特的微結構和優異的性能(如高強度、高硬度、高韌性、超塑性等),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多數研究工作主要致力於如何獲得細小的平均晶粒尺寸,而對工程可靠性至關重要的微結構均勻性卻鮮有研究。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該項工作提供了一種環境友好的鐵電陶瓷材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振,王根水和劉芸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矽酸鹽所為論文第一單位。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由於三線態回歸基態屬於對稱性禁阻,因此三線態材料具有各種不同於單線態材料的新穎性質,在光電和生物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有效獲得三線態材料,需要提升單線態與三線態之間的系間竄越常數。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 華中科技大學在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發表了關於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multiphoton upconversion through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nbsp&nbsp&nbsp&nbsp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河北科技大學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蘇然團隊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