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郭國平教授研究組與其合作者深入探索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應用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的可能性,實驗上首次在半導體柔性二維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全電學調控的量子點器件。該成果於10月20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半導體門控量子點作為一種量子電晶體已經成為量子晶片的熱門候選體系之一。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體系因為其天然的單原子層厚度、優異的電學性能、易於集成等優點,成為柔性電子學、量子電子學的重點研究對象。然而自石墨烯被發現之後的十幾年裡,科學家們經過大量的實驗嘗試,發現石墨烯中能帶結構、界面缺陷雜質等因素對量子點器件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直到目前為止,二維材料中的量子點還無法實現有效的電學調控。

 

基於此,郭國平研究組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Takashi Taniguchi和Kenji Watanabe研究員以及理化研究所的Franco Nori教授合作,選擇新型二維材料二硫化鉬進行深入研究。該材料具有合適的帶隙、較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強度以及豐富的自旋-能谷相關的物理現象,因此在量子電子學,尤其是自旋電子學和能谷電子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經過大量的嘗試,研究組利用微納加工、低溫LED輻照等一系列現代半導體工藝手段,結合當前二維材料體系研究中廣泛採用的氮化硼封裝技術,有效減少了量子點結構中的雜質、缺陷等,首次在這類材料中實現了全電學可控的雙量子點結構。在極低溫下,通過電極電壓,可以將一個尺寸約為128 nm的單量子點調製為兩個尺寸約為68 nm的單點組成的雙量子點系統,雙量子點體系的點間電子隧穿可以通過電極電壓單調的調控,即實現了人造原子到人造分子的電學可控調製。這種可控的單電子隧穿器件為在單電子層面研究該材料自旋和能谷自由度相關的物理現象提供了可能的平臺。利用這一平臺,研究組觀測到了器件電導隨著外磁場增大而下降。這一被稱作庫倫阻塞反局域化的現象,揭示了在二硫化鉬這種材料中短程缺陷和自旋軌道耦合對電學輸運性質的影響。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張拙之和宋驤驤為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實驗中部分樣品加工流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納研究與製造中心完成。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前沿創新中心、科研部)

 

文章連結: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10/e1701699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6-04-19 半導體研究所 【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譚平恆研究組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的物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組和南加州大學教授汪涵等合作,通過拉曼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表徵了平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材料ReSe2。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近期,中國科大微電子學院孫海定和龍世兵課題組關於利用藍寶石襯底斜切角調控量子阱實現三維載流子束縛,實現以上研究突破。紫外線雖然在太陽光中能量佔比僅5%,但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
  • 中國科大二維材料系列研究取得新進展:預言單層藍磷「半層-半層...
    近日,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理論上預言了在GaN(001)襯底上可外延生長單層藍磷,並提出非常規的「半層-半層」生長機制。 二維材料具有很多優越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隨著Geim和Novoselov於2004年成功地機械剝離出單層石墨烯,越來越多的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研究都在圍繞不同類型的二維材料展開。與石墨稀具有類似的二維層狀結構的黑磷單晶,於2014年由中國科大陳仙輝教授及其合作者通過機械剝離法首次獲得。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為了解決這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中國科大研究人員選取了自組裝量子點作為研究體系。自組裝量子點是通過半導體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的「人造原子」,被公認為是實現固態體系高品質單光子源和可擴展量子計算的可行方向。對量子點的高精度的相干操縱是進行高複雜性量子光學研究的關鍵,同時也是實現可實用化量子技術的必需途徑。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課題組合作,繼去年首次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再次在薄層黑磷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在這一體系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納米科技》上。
  • 進展|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18-02-09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傳統矽基場效應電晶體要求溝道厚度小於溝道長度的1/3,以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但受傳統半導體材料限制,溝道厚度不能持續減小。近年來,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來構造短溝道電晶體器件已經成為一個前沿探索的熱點課題。二維材料因其達到物理極限的厚度成為一種構造超短溝道電晶體的潛在材料,理論上可以有效降低短溝道效應。但構造一個真正的三端亞5納米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來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還存在技術上的挑戰。
  • 使用二維材料二硫化鉿的MOS電晶體
    (圖片摘自東京工業大學的發布資料,下同)MOS電晶體作為LSI的基礎元件,縮小元件尺寸對於提高性能來說非常重要,近年來,MOS電晶體的尺寸已經縮小到了通道長度不到10nm的程度。過去的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原子大小的凹凸,在製成極薄的薄膜後,電流傳輸能力驟降,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驅動能力降低。而二維材料具有原子級的平整度和厚度(不到1nm),在極薄的薄膜狀態下也有望實現高遷移率。
  • ...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理論首次實現過渡金屬二...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理論首次實現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納米條帶自下而上的可控生長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校內外同行合作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二維材料雙光子吸收層數依賴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研究員王俊課題組在二硫化鉬(MoS2)簡併雙光子吸收的層數依賴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過渡金屬硫化物的非線性光學性質研究以及在光子學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Photonics Research7, 762-770 (2019)。
  • 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